徐克勤爱人 徐克勤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庚山病故后,徐克勤经人介绍到巢县县城里的明强小学读高小.1922年春,徐克勤进入明强小学,这时他已经是15岁的大男孩了. 明强小学是当时巢

徐庚山病故后,徐克勤经人介绍到巢县县城里的明强小学读高小。1922年春,徐克勤进入明强小学,这时他已经是15岁的大男孩了。 明强小学是当时巢县的一所新式学堂,位于巢县县城中心的卧牛山旁边。卧牛山是巢县的地标性山体,传说暴君夏桀在亡国后被放逐到这里,最终饿死而葬于巢县卧牛山。

在明强小学,学生除了学习国语外,还要学习数学、英文、历史、地理等当时所谓的新式课程。念惯了“四书”“五经”的徐克勤对这些新式课程很感兴趣,学习热情也更为高涨。和同班同学相比,徐克勤不仅年龄较大,心智较为成熟,而且因已经熟读了古书...    显示全部信息

徐庚山病故后,徐克勤经人介绍到巢县县城里的明强小学读高小。1922年春,徐克勤进入明强小学,这时他已经是15岁的大男孩了。 明强小学是当时巢县的一所新式学堂,位于巢县县城中心的卧牛山旁边。卧牛山是巢县的地标性山体,传说暴君夏桀在亡国后被放逐到这里,最终饿死而葬于巢县卧牛山。

在明强小学,学生除了学习国语外,还要学习数学、英文、历史、地理等当时所谓的新式课程。念惯了“四书”“五经”的徐克勤对这些新式课程很感兴趣,学习热情也更为高涨。

和同班同学相比,徐克勤不仅年龄较大,心智较为成熟,而且因已经熟读了古书,基础更扎实,因此学习也更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在明强小学读书期间,徐克勤结识了几位小朋友,并逐渐由同学关系发展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这几个人虽然小学毕业后离开巢县,上中学、考大学,各奔前程,但是仍旧不忘发小之情,经常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聚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遭列强欺凌,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徐克勤这几个热血少年,虽然尚未步入社会,但除了放学后一起打闹嬉戏外,徐克勤他们也经常一起议论天下大事,畅抒理想抱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徐克勤因为自己英文成绩好,所以一心想学习外交,将来做个外交官,为自己的国家争光。

但是他的朋友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他基本上是一个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而且又是直肠子的性格,胸无城府,不会纵横捭阖,所以不适合做外交官。徐克勤觉得他们的话十分中肯,于是便放弃了做外交官的“理想”。

而因为自己生性好动,又十分热爱大自然,所以最终选择了地质学。 在这些同学少年中,最值得一提的有李元庆、鲍觉民、刘光晋三个人。 李元庆(1907—1975)与徐克勤同岁,后来考取中央大学法律系,专修国际法,徐克勤曾赠言于李元庆共勉:“我攻读自然科学,志在为振兴国家科学事业,你研习法律,当为国家在世界上谋求法律地位。

”大学毕业后,李元庆未在南京谋职,而是回到家乡在巢县中学任教。

抗日战争期间,他毅然投笔从戎,入伍参军,并被委任为陆军步兵学校教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2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军事法庭,审判侵华日军战犯。因为李元庆在中央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国际法,因此被任命为军事法庭的法官,领上校衔,会同其他三名法官一起协助少将衔的审判长石美瑜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谷寿夫。

在法庭上,通晓国际法的李元庆根据国际公认的《海牙陆战规例》和《战时俘虏待遇公约》规定,厉声反驳谷寿夫的狡辩,指出侵华日军对放下武器或丧失战斗能力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大肆进行杀戮的罪行根本不是“执行‘天皇的命令’”和“履行‘军人的天职’”,而是赤裸裸的屠杀。

李元庆义正辞严的批驳使得谷寿夫不得不低头认罪。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李元庆曾担任过国民党政权的官职,所以一度处境困难。徐克勤不忘友情,还曾接济过李元庆,逢年过节都会寄钱给他。 另一位同学鲍觉民(1909—1994),1929年考人中央大学地理系,1933年毕业后即受聘于南开大学。

193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1940年获经济地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7年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还曾经担任大洋洲经济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文地理》杂志主编等。

鲍觉民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人文地理学家。

徐克勤和鲍觉民同为学者,且专业相近,所以虽然不在一地工作,但仍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勤等人的小伙伴刘光晋。刘光晋生于1914年,虽然比徐克勤他们小了几岁,但是却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而徐克勤他们也接受了刘光晋成为他们的玩伴,并且随着逐渐长大而成为好朋友。

刘光晋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在国民党部队炮兵服役,新中国成立后进人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最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至退休。

刘光晋是巢县县城人,平时住在他的伯父刘景皋家,而刘景皋家就在明强小学附近的北门大街69号。 当年所谓的“北门大街”,其实也就是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路。刘景皋家门前有一块用于打场晒谷的空地,邻里都称之为“刘家大场”。

这里是小孩子们聚集玩耍的好地方。 刘光晋也经常带着在学校寄宿的徐克勤等人到他的伯父家去玩。伯父刘景皋当时是巢县的一名盐务稽查人员,专门缉查私盐,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家境较为殷实。

刘景皋有3个儿子和3个女儿,加上长期居住在他家的侄子刘光晋,可谓人丁兴旺,家里颇为热闹。徐克勤通过刘光晋认识了刘景皋一家人。其中,刘景皋的大女儿刘光蕙和二女儿刘光淑后来先后成为徐克勤的妻子。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