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传人 [转]师徒相授有利经验传承——干祖望教授谈中医教育

2017-09-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向耿直执著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虽然93岁高龄了,但谈起中医教育来,依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诙谐幽默.他遵循自己"说真话,做实事"的座

一向耿直执著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虽然93岁高龄了,但谈起中医教育来,依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诙谐幽默。他遵循自己"说真话,做实事"的座右铭,分析起"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问题"来有理有据,师徒相授的亲身体验给人以启迪,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发人深省。

中医后继乏人亟待解决 干祖望说,自1956年第一所中医学院建立到如今,我国已有百所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从业人员,确实"荣我中医,功不可灭。"但我们看到的是,真正传统的中医寥寥无几,特别是西医学院的毕业生很少想干中医,而很多中医学院毕业生却想干西医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中医界的深思。

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医教育是以西医作为模式的。干祖望分析,把一位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培养成造诣极深的西医名家,是经过"懂—通—熟—精—至精"五级。

西医高等学校是负责"懂—通"两级,"熟—精—至精"则靠本人。

中医不然,是经过"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级。中医高等学校负责"懂—通—化"三级,其他靠自己。

这里的"化"指辨证论治,"悟"是为什么要这样辨证论治,"神"是在辨证论治中裁方取药。中医高等学校从西医那里照抄了"懂—通"两级,而忘掉了"化"一级,或讲了辨证论治,而缺少大量临床实践。

因此,只能纸上谈兵,毫无用处。中医无"化"一级,就如深藏在矿里的金子,怎能即可取用。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局面,必须解决中医教育模式问题。 他建议,中医教育要采取学校教育、师承教育(内含家传)、自学3种形式,严把考试关,重点抓住笔试考古文和临床;上级机关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真正中医的呼声,发现、重用德学兼优之人充实师资队伍;不论教学、临床、研究、宣传等从事中医的人员,一律凭证上岗,严格把关,力求各级评审公开、公正、公平;废除职称终身制。

中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中医的生命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学说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基础上的。过去,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是靠师徒相授,而如今全靠教学。从事一辈子教学工作的干祖望体会,教学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为教材,即中医经典著作及诸子百家学说。

二为师资,即精通理论、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 如何获得医术?干祖望认为,是从中医独有的理论体系中寻觅方法和临床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

古圣今贤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从经典入手。这就要求既要读烂中医经典,又要博览群书。不仅读中医学诸子百家之书,有条件还要扩大到历代名人儒士的札记、散文、现代医药杂志及书籍。只有把纵的"掌握传统理论"作经,把横的"不断临床实践"作纬,再把这纵横相加、经纬交织组成"中医的传统理论与治病手段"之纲,才算是真正拥有中医医术。

从教材来说,中医一向缺乏系统性,虽然有分类、分系,但不是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自成体系的整体系统。

所以不论在学习上、使用上都带来了一定困难,阻止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空间。他建议重新修订一本《中医学总论》作为重点必读启蒙书。这本书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表里、十二经、辨证方法等。

内容如能编得好,学生的中医基础可以打得结实牢固,终生受用,而且以后阅读任何一部中医书,都可一目了然。 从师资来说,选择合格的师资很重要。首先是医德高尚,其次是医术精湛。此外还要具有热爱第二代、有精力教诲别人、善于表达等特点。

从课程安排上,一、二年级教理论课,内科占70%、针灸占30%。三、四年级实习,应选品学双优者带教老师负责。第五年,返校复习补缺,实习分科。 师徒相授有利经验传承 17岁开始拜师学医的干祖望对师徒相授自然有很多的体会。

他从师傅那里学到"医生当以德为先"的深刻道理;师傅不顾年迈、风雪之夜出诊救治百姓的事迹影响自己一生;在师傅的"约法三章"中,他勤读书,勤练功,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