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票房首度暴跌 放“好莱坞”进场仍没扭转暴跌局面(图)

2018-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虽然取消了"国产电影保护月",进口大片也没能扭转国内票房颓势.7月以来,国内票房收入同比下滑16%,这也是近5年来中国电影票房首度下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惨状,

虽然取消了“国产电影保护月”,进口大片也没能扭转国内票房颓势。7月以来,国内票房收入同比下滑16%,这也是近5年来中国电影票房首度下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惨状,电影人们显然还没有反应过来,“说好的年收入600亿元呢?说好的赶英超美呢?”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市场中没有质量过硬的电影;另一方面,近些年的过度票补,使得市场份额虚高。

转眼暑期档近半,烈日炎炎中,中国电影人感受到一丝寒气。猫眼数据显示,7月19日,国内票房收入6468万元,去年同日4.09亿元相比下跌83.45%。

实际上,进入“暑期档”后,中国电影市场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7月份以来,国内票房总收入27.7亿元,与去年同期33亿元相比下跌了16%,这也是近5年来,国内票房首次出现下跌。

其中,7月8日同期上映的《寒战2》和《大鱼海棠》扛起国产片票房大旗。猫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寒战2》票房突破6亿元,而 光线传媒 主导的《大鱼海棠》票房也达到4.88亿元,成为“暑期档黑马”。

此外,必须强调的是,今年6月底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悄然取消,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为了扭转电影市场的低迷走势。而好莱坞大片《惊天魔盗团2》和《独立日:卷土重来》的确贡献颇多,分别斩获6.37亿元、5.02亿元票房佳绩。

不过,纵使多方面发力,也没有扭转2016年票房高开低走的颓势。今年年初,《美人鱼》刚刚创下33亿元的票房神话,彼时,有不少业内人士给出“2016年票房总收入600亿元”的预测。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季度开始,电影市场持续走低,仅靠《疯狂动物城》、《星球大战7》、《魔兽》等进口片强撑,而国产电影节节败退,甚至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感叹:“如今看来‘超越好莱坞’的计划恐怕需要暂时搁置了。”

对于突如其来的票房滑坡,也有不少业内人士也进行了反思。有人认为,观众辨别能力提高,内容是第一驱动力,由于电影品质没有提升,所以市场冷淡。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部主任、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人当务之急还是提高作品水平,“过去几年,行业中流行一股怪风气:电影拍摄成本不高,宣发成本却不低,有时候一部电影宣传费用甚至超过制片成本,导致电影质量没提高,‘忽悠’能力不断精进。但是,随着优质电影的普及,观众也变得不好‘骗’了。从今年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市场对青春片完全不买账。这也充分说明,中国观众已经开始具备辨别作品优劣的能力了。而对于电影人来说,请几个明星、弄几个场景,就能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想要收获票房,首先需要踏踏实实出作品,树立口碑。”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过去电影票补拔苗助长,“坏了规矩”。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潮下,电影产业也开始“+互联网”,包括格瓦拉、猫眼在内的票务软件拔地而起,瓜分市场。

网络购票具有便捷性,的确快速有效地扩大了国内电影市场份额,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多方资本几轮票补大战的撕扯后,市场已经呈现出“依赖廉价票”的病态模式,这十分危险。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美国、日本等成熟的地区,并没有票补模式,“好莱坞的人听说票房还能补贴,都觉得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很难想象电影公司贴钱培养用户习惯,因为拍电影是为了赚钱。不过,在中国市场上来看,票补的确是一个神奇工具,促使电影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但实际上,在我看来,过度票补就像是激素,开始用的时候感觉不错,用多了就会产生病态依赖。”

“中国市场上,常年存在9.9元的电影票,这种过度票补直接影响电影市场环境。一方面,如果同期电影的制片、发行公司补贴不起,那么排片、票房势必会受到影响。时间一长劣币驱逐良币,完全可以预见,未来决定票房成绩的关键因素不是谁的电影好看,而是谁更能‘烧钱’;另一方面,过度票补还会拔苗助长,本来用户群扩展是一个缓慢扎实的过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才会选择娱乐方式。但是,9.9元的电影票一来,门槛降低,用户群体迅速扩大。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其中有很多观众愿意花9.9元买一张电影票,不是喜欢看电影,也不是某部影片多精彩,而是因为电影票便宜。可以预见,一旦票补取消,这部分用户也会随之消失。这就像打车软件一样,经过几轮巨额补贴后,烧钱的公司两败俱伤,等到补贴消失后,平时坐地铁的人还是坐地铁,很少有人因为‘打车体验’而放弃廉价交通。”上述分析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