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别节目:传承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精神而歌

2017-09-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华民族经过悠远的历史长河涤荡,形成了众多承载中华文化与精神的传统节日,其中,清明节颇具代表性.万物洁齐而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特定节令,清明蕴含了生机勃发.万物更新的欣慰与感怀,但其"敬祖尊贤.追远思恩"的深切情思似乎又赋予了它更厚重的意义,追忆的本心在于传承,而传承就意味着新的希冀.这一点,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清明>特别节目做了很好的诠释. 本次<清明>特别节目以演讲为主要形式,划分为"缅怀故人"和"诗.画.食说清明&qu

中华民族经过悠远的历史长河涤荡,形成了众多承载中华文化与精神的传统节日,其中,清明节颇具代表性。万物洁齐而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特定节令,清明蕴含了生机勃发、万物更新的欣慰与感怀,但其“敬祖尊贤、追远思恩”的深切情思似乎又赋予了它更厚重的意义,追忆的本心在于传承,而传承就意味着新的希冀。这一点,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清明》特别节目做了很好的诠释。

本次《清明》特别节目以演讲为主要形式,划分为“缅怀故人”和“诗、画、食说清明”两大主题,在一段故事、一诗一画一食味中,将丰富多彩的清明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更显匠心独具的是,《清明》对文化的解读不仅包含传统文化范畴,还深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而歌。

缅怀故人,追寻习俗发展中民族的记忆

节目将镜头聚焦于为国家富强、百姓幸福和文明进步而奋斗终身的现代楷模——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周恩来总理、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学界泰斗饶宗颐、“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代演员苏民,还邀请了与四位缅怀对象亲密相关的典型人物作为追忆人,以他们切身体验的叙述为桥梁,拉近了仁人志士与普通人的距离,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侄女周秉德用数张罕见的图片声情并茂地复现了伯父周恩来不同时期的故事,追忆周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时逢最美四月天,“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句燃情,引无数人潸然泪下。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缅怀饶宗颐,讲述饶公爱“莲”的文人风骨;FAST工程的三位同事姜鹏、孙才红、甘恒谦缅怀南仁东,感叹最懂自己的 “老南”走了;人艺“殿堂级”艺术家蓝天野90余岁高龄亲临节目录制现场,追思他与苏民跨越七十四载春秋的友情。追忆人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观众仿佛回到了缅怀对象身边的某一瞬间,让过去的壮阔与今天的感动不再有时空隔阂,在对故人的寄怀中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藩篱,向逝者致敬。

传承文化,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而歌

除了慎终追远的切切之情,清明也会有留存于心的文化联想。得益于节目组对于文化有着更加全面的认知和解读,《清明》不局限于综艺市场近来追风制作的诗词、国学等热门题材,还通过多元化载体生动地传播了传袭千载的清明文化与习俗。在央视综艺《清明》特别节目中,著名历史学者蒙曼以“诗说清明”的方式讲述了清明时节踏青赏春的节日风俗;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副院长余辉以“画说清明”的方式解析《清明上河图》与清明的关系,揭开了困扰许多人的疑惑;《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的美食总顾问董克平以“食说清明”,讲解了各地截然不同的清明食谱和饮食习俗。至若春和景明之际,晚会充分发挥了舞台声画语言艺术的特性,带领观众感知清明的诗情画意食味。

《清明》作为一场文化类晚会,在形式创新中亦有其独到之处。以“讲述”作为节目主要表现形式的《清明》,在精美艺术形式的包裹下更具备了震撼人心的魅力。通过舞美、灯光、道具、大屏等多媒体方式,整场专题晚会精心编排了于文华演唱的《寒食应长天》、沙宝亮演唱的《无问》、李玉刚演唱的《清明上河图》、邵俊停舞蹈《爱莲说》、三位男高音张英席、王传越、薛皓垠合唱《你是这样的人》等节目,点缀在缅怀的叙述当中,营造了跨越感与意境还原,于舞台表达的奇异变化中展现了所缅怀四位人物的高尚情操与意志风骨。

缅怀故人,追寻习俗发展中民族的记忆;传承文化,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而歌。可以说,央视综艺《清明》特别节目在这两点上都做出了很好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