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故事 《月光曲》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月光曲》是贝多芬的即兴之作。那么,贝多芬即的是什么“兴”呢?或者说,《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呢?有人说是他当时所处的那个茅屋里的环境。其证据是:“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们先不妨细细梳理一下贝多芬这一晚上的情感历程。起先,他夜间悠然地散步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因为什么都可以想,又因为什么都可以不想,于是,他便显得安闲、舒适,好不惬意。然而,一所茅屋子里传出的“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他的好奇——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这样一间茅屋,却也有人熟悉自己的音乐,想想,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欣慰的呢?这样想着,贝多芬内心不由得有了一丝丝的触动。
情不自禁地,他便想走近茅屋看个究竟。于是,他真的走近了茅屋。
茅屋子里穷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原先所不曾想到的。然而,盲姑娘言语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迫切渴望,以及她在遗憾着美好愿望不能满足之时还不忘记对她哥哥的宽慰,使得贝多芬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情感啊!而此时此刻,他能做些什么呢?似乎除了暂时满足他们的一些愿望之外,别无其他。于是,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带着他对这一对穷兄妹俩的美好情感,弹了盲姑娘刚刚弹过的那一支曲子。
一曲完了,盲姑娘立刻表现出的惊喜与赞叹,却又是让贝多芬所始料不及的。“弹得多纯熟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仅仅只是弹了一首曲子,便能让这样一位盲姑娘立即辨明自己的身分,这分明是一个有着极高音乐天赋的姑娘啊!她是如此的热爱音乐,又是如此的理解音乐!可是,可是这样一个就像自己知音似的姑娘,却生活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屋里,甚至连听一场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贝多芬震撼着,却又愤愤不平着。
可是,自己这样一个音乐家,到底能够为这位盲姑娘,为她的哥哥做些什么呢?或许只能是尽可能为他们带去一些美好的音乐罢了。“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弹什么呢?其实,贝多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想好。蜡烛灭了,柔和的月光照进来,看着这一对相互关爱的穷兄妹俩,贝多芬不由自主地忆起这一晚上的所有经历。
这回忆中既有丝丝的触动,又有几分深深的感动;既有极大的震撼,又有几分苦涩与愤愤不平……想着,想着,他的指间便自然流动出美妙的音符。
这音符所倾诉的,正是他的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而这里,既有他的欣慰和丝丝触动,也有他的被穷兄妹俩相互关爱的情感所引发出的感动;既有他偶遇知音的震撼,也有他面对知音艰难处境的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