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少年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刘峥:让爱乐的孩子有自己的“家”
“偌大的北京,好的中学生交响乐团也只有8个,更多学音乐的孩子没有一个固定的有延续性的平台”,从事古典音乐普及工作二十多年的刘峥告诉记者。无处可去,往往意味着一个个音乐梦想的无疾而终。
不久前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在位于东四十条桥西一处不大的院子里,118个孩子经过线上报名和视频初试,最后从现场复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北京爱乐者青少年交响乐团招募的第一批小乐手。这个专门为爱好音乐的孩子打造的纯公益性质的乐团很快就会迎来自己的第一次亮相,而它的艺术总监正是刘峥。从2003年开始,曾担任乐团小提琴首席的刘峥走到学校里,为孩子们普及古典音乐,最艰难的时候,刘峥一个人要教11种乐器。眼见着孩子们的水平越来越高,刘峥又自掏腰包邀请了不少演奏家来上课。刘峥的想法非常简单:“音乐会再好,受众也是有限的,但音乐是普惠的,我觉得孩子们需要音乐带来的愉悦。”
记者:办青少年交响乐团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刘峥: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不是近期才有的。我做了二十多年古典音乐的普及工作,作为职业音乐家,我看到了孩子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乐器的孩子很多,但有多少能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组成一个集体,共同享受交响乐的魅力呢?偌大的北京,好的中学生交响乐团也只有8个,更多学音乐的孩子没有一个固定的有延续性的平台。
从2015年开始,有一批热爱公益、愿意为青少年的音乐普及教育做一些工作的朋友知道了我的梦想,愿意来帮助我。我们成立了北京爱乐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为乐团的建制、乐器的配置、排练、音乐季策划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对任何一个支持这个项目的人都说,这是完全公益性质的,来的孩子都不能收费,排练、演出都是要免费的,如果要跟我合作,首先要接受不能从这里面赚钱。交响乐团其实是最费钱的,但我们希望这些爱好音乐的孩子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可以用其他方面的盈利支持青少年交响乐团。
记者: 您刚刚提到,成立这个乐团也是因为看到了孩子们的需要。有没有一些孩子的经历对您触动很大?
刘峥:我曾经在一所学校里选中了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让她学长笛。最开始的时候她什么都不会,慢慢地变成学校乐团的首席,成了团长。她跟我到国外去过好几次,也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参加过演出,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但是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她没有考上任何一个有自己乐团的中学,我们都觉得特别遗憾,对这个孩子自己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打击。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这所中学里看到了她填的一份调查问卷:“你最想去哪里旅行——我想再去一次加拿大,重温和乐团同学在一起的时光;你最喜欢的人是谁——小学乐团时遇到的刘峥老师,他把我带到加拿大去演出,让我有了在台上表演的机会;上小学以来最骄傲的事情——我的长笛,跟随乐团多次参加演出、展示才艺;最伤心最委屈的事情——升入初中,没有办法再参加乐团的活动。”这些答案是我完全没想到的。
最近我又遇到了一个拉大提琴的男孩,上五年级。他拉琴的时候,我们都闻声而去,他的音准、运弓都特别好,把音乐的色彩完全呈现出来了,这绝对是个有天赋的孩子。但他告诉我,以后他就不拉了,“小升初”的政策改了,中学也没有乐团,没地方去,我特别为他觉得可惜。这几件事,更坚定了我们成立乐团的想法,我们就要让那些有音乐抱负、喜欢这门艺术的孩子有一个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
记者:乐团完全是公益性质的,要做到其实很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刘峥:困难是有的,但不是来自北京爱乐者的董事会,他们很理解我的想法,从始至终都非常支持,没有人说过“不”。一些谈过的合作方倒是对我们有过质疑,一般一个活动中心要成立乐团,负责招生、培训的这一方是要向活动中心收费的,我们是免费的,反倒会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公益事业其实还是需要各方支持的,我们希望能让乐团和孩子们的梦想真正延续下去。北京爱乐者一定会全力支持,支持两三年没有问题,但毕竟是一个企业的行为。乐团是长期的工程,
记者:乐团的建制和年龄跨度大概是什么样的?
刘峥:情况比我最初想的好很多。原来我们想建双管编制,预计80人,但目前的名单是118人,建四管没什么问题,这个人数分成两个乐团也足够了。我们也有想法,把乐团分成青年团和少年团。招募的时候我们对外公布,年龄是9-22岁,实际报名的时候有25岁甚至更大一点的,只要水平够,我们都是欢迎的,孩子们的水平确实也让我们觉得很惊喜。我们的招募还在继续,电话一直不断,现在还是不断有简历投进来。随着孩子们升学、长大,肯定会有人离开乐团,但只要想回来,这里永远都是他们的家。年龄不是问题,我们的成员可以说是“终身制”的。
记者:招募和选拔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选手都很优秀,但位置有限、难以取舍的情况?
刘峥:遇到了。比如我们某个声部只能取四个人,但八个人都很好,这就让人很纠结,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的孩子有地方去延续乐器的梦想。我纠结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科学的交响乐团编制是有限制的,二是这毕竟是免费的,太庞大了,我们的确也搞不起。我正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优秀的孩子都加入乐团。
记者:孩子们除了演奏水平很高,还有没有别的特质让您觉得印象深刻?您也替很多职业乐团面试过乐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峥:音乐是这些孩子喜欢、热爱的,他们没有把它当成以后的出路、工作或者前途,他们就是单纯的热爱,和专门搞音乐的人考试相比,心态完全不一样。我们面试的那两天北京下着大雨,除非是因为身体原因申请补考的,没有孩子不来,这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记者:青少年交响乐团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孩子们要以学业为重。怎么来平衡课业与排练、演出之间的关系?
刘峥:我们一个月排练两次,这是常态的,我们要保证团体的磨合和对曲目的理解,保证这是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大家在一起,要统一思想,统一音色,统一演奏法,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做拼凑的事儿,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以团为单位,都是一个团体。虽然执行上很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安排音乐季。现在很多职业乐团都没有音乐季,做到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一年中我们有两个音乐季,预计做6到8场音乐会,如果情况更好的话,争取做到10场。我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学期和考试安排排练和演出,提前把时间、地点公布出来,让孩子们再去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曲目也是在我们的设计范围中的,比如我们一年中演多少部交响乐、演谁的交响乐,中国作品要演多少。在学校教授的音乐知识以外,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乐团里能够系统地把古典音乐的作曲家、各个时期的作品了解一遍。
记者:除了演奏的曲目更加丰富和广泛,孩子们在乐团和在其他地方学到的东西还会有哪些不同吗?
刘峥:我们有一个专家团队,和我一起在音乐教育这个领域工作二十年了。他们基本都是各个交响乐团的首席,是一线的演奏家,有非常大的文献量,演过很多交响乐作品。不是每一个音乐家都演奏过交响乐。演一次也是不够的,没有几十次、上百次,他没有足够的心得。说句不太好听的,有些老师根本没有演过这部交响乐,速度、呼吸,甚至连调性都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们?那是误人子弟。我对专家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要有经验,要有师德和艺德。他一定要活跃在舞台上,这样才能把自己思考和练习的过程、舞台上的思维教给孩子们,这是经验积累出来的教学方法,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
以后我们还会有一个机制,有作曲才能的,鼓励他们创作。他们的原创,我们可以改编成交响乐,让孩子们演奏自己的作品。我们会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他们想用电音,我们就用交响乐伴奏,如果要用特定的乐器,我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需要。我们还会特别重视自己的独奏家,如果水平出色或者出勤率这些表现很好,一年就奖励一次演奏协奏曲的机会。非常突出的,我们也考虑资助他们出去参赛。乐团的统筹、宣传,我们都会让孩子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