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 老字号“复活” 独辟蹊径 手工造“洋服”

2018-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老字号信孚成记新店的刘师傅根据试衣版上身的效果调整尺寸.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摄 老字号信孚成记建于1880年,如今在珠江新城开张 量身师傅脖子上挂着软尺,手上拿着缝衣针,根据试衣者的要求修正初版的西装--很多市民可能在电影中见过的这一幕,如今在广州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复活".130多年前,广州出现第一家手工定制的洋服店--信孚成记.1993年,老店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该店退出了市场.经过一班有心人接近8年的筹备,老字号信孚成记于今

■老字号信孚成记新店的刘师傅根据试衣版上身的效果调整尺寸。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摄

老字号信孚成记建于1880年,如今在珠江新城开张

量身师傅脖子上挂着软尺,手上拿着缝衣针,根据试衣者的要求修正初版的西装……很多市民可能在电影中见过的这一幕,如今在广州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复活”。130多年前,广州出现第一家手工定制的洋服店——信孚成记。1993年,老店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该店退出了市场。经过一班有心人接近8年的筹备,老字号信孚成记于今天在珠江新城重新开张。项目负责人表示,希望这种模式可以为广州活化老字号探索出一条新路。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再次开张前筹备工作足足做了8年

老店重启的项目负责人介绍,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三水人邓月波在广州沙基西街30号开设“信孚成记”洋服店,这是当时国内开设的第二家、广州首家洋服店。1993年,信孚服装店易名为信孚服装商场,并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不过在4年后难敌市场变化的冲击,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本次老店重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都是从事服装行业几十年的专业人士,其中一名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张姐告诉新快报记者,信孚老店虽然逐渐式微,但所幸她和几位老师傅一直保持工作上的合作关系。老师傅们每周和张姐喝茶叙旧,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有了重开老店的想法。

“现在市面上的西服基本上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过于标准,难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张姐说,经过调研,一班同行看到了市场上的新需求,决定让老店“复活”。“既然以老店为旗号,我们就必须传承当年的技术和手法。”张姐告诉新快报记者,筹备工作足足进行了8年,从市场调研到后备人才储备,因为老字号的辉煌,他们更加小心翼翼。

手工做西装整个过程需二十多天

在机械生产盛行的今天,一套手工定制的西装处处体现老师傅的匠心。“这叫‘桥襟’,用手可以摸到背后的针脚,每一行下针密度不同,所以会像桥一样拱起。”信孚老店的老师傅、1989年国家部委认证的高级技师刘佐裕拿着店内的展示版介绍,市面销售的西装基本上是用胶水粘合襟,胶水对襟形的保持难以达到手工缝针那么长久。

刘师傅介绍,新店营业照足旧流程做,客人首先量身,大约一周后预制出一件试衣版,师傅再根据客人试衣后的要求修改,才正式裁布制衣,整个过程需要二十多个工作日。

老字号活化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

要传承技术,仅靠老师傅是不够的,店内主力师傅是“70后”、“80后”,但负责人的眼光更长远,他们在行业内找来了一班“90后”学艺者,跟随老师傅们从最基本的针法开始学习,去年才回国找工作的“海归”慧仪就是其中一位。

“我学的是服装设计,而且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很愿意跟着师傅从头学起。”慧仪说,在她眼中,西装的一针一线都有传承传统技术的意义,“因为每个人种都有适合自己身体结构的设计,洋服在一百多年前传入中国,就被老师傅进行适应国人的设计改造,这也是手工定制西装的意义”。

在新店中,设计师吴迪晟也是“海归”,同样因为对手工技术的热爱加入到项目中,他希望老店重开可以为活化老字号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