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的子女 杜润生的子女有哪些 杜润生逝世 杜润生最新消息(图)

2017-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3年7月18日,为杜润生90大寿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杜老有一个答谢辞,他诙谐幽默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活了90岁","我

2003年7月18日,为杜润生90大寿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在京召开。杜老有一个答谢辞,他诙谐幽默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活了90岁","我查了一下祖宗三代,都是四十几、六十几就死了,到我这里90岁了还不死,还得活几年。"全场笑声和掌声不断。

在答谢辞中,杜老还对自己70年的经历做了总结:"第一条,苦劳多,功劳少;第二条,右倾的时候多,左倾的时候少。"以我对杜老有限的了解,第一条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第二条实实在在。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多一少":"徒子徒孙多,对立面少。"

如今,十年快过去了,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百岁为颐寿;再按照"逢九庆十"的老规矩,今年就是杜老颐寿之年了。

"苦劳多,功劳少"

我第一次知道"杜润生"的名字,是在上学时看到一个内部资料对"四大自由"的甄别文章,内中提到了提出这个观点的"杜润生"。其时,正是杜老主持的农村改革如火如荼之时。但因整个上世纪80年代,我都在上学,对杜老在这场引发中国深层次变革的农村改革中的作用也不甚了解,或者说不甚关注,"杜润生"三个字,只是随风飘来或者报纸上的一个名字而已,并没有感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但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杜润生"三个字在心中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当然还有另外三个人:于光远、李昌、李锐。

记得我当时在整天学习中央精神但也常常无所事事的氛围中,还泡过几天图书馆,专门查这四个人的资料,特别认真的看了杜老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一书。

从1989年到1999年,一晃十年过去了。十年中,一方面"杜润生"这个名字在媒体上逐渐淡出,另一方面,他在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地位却越来越被人所看重。这种看似有趣的悖论,其实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悖论还在于,这个人名字愈被遮蔽,他在民间的口碑中传得就愈响亮。譬如,杜老的同乡杜导正,以及他身边的朋友们,就经常提起杜老。

我第一次拜见杜老,就是和杜导正一起去的。

少杜老10岁的杜导正,在我眼里当然也是"老"。他一谈起杜老,就常常话题收不住。杜导正自称是"农民记者",他称杜老为"农民干部";俩"杜"俩"老"俩"农民",关注的话题也相当一致。

"我这山西老乡很了不得啊。"杜导正说。这是1999年12月初的一天。杜导正从新闻出版署署长退下来后,已经当了七年的《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这一天,杜导正告诉我,要带我见一个人:杜润生,请他担任《炎黄春秋》的顾问。一路上的话题,就是关于杜老的。

杜导正以他特有的月旦人物的口吻说:"老杜这个人:(1)大才子;(2)大节不亏,站得住;(3)改革开放有大功劳。"

杜导正说,老杜是"一二九"时代的大学生,有文化,在"一二九"时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太行行署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先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秘书长,后来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的秘书长,资历相当老。

1948年中南土改时,他主持土改工作,很注意掌握政策,没有搞"左"的那一套。他在土改中提出给农民"四大自由"——商品交换的自由、借贷自由、雇工自由和租佃关系的自由。土改很顺利,也很有成就。就因为他在土改的表现,1950年初,中共决定召开全会讨论土地改革,为起草土地改革报告,老杜两次被毛泽东召到中南海。

1953年,毛泽东开始逐渐偏离"新民主主义"的治国方针,准备推行农业合作化,成立中央农村工作部。老杜调北京,担任秘书长一职,邓子恢任部长。但是,在合作化问题上,熟悉农村现实的邓子恢和杜润生,都不主张急躁冒进。老杜认为,土改之后,农民才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成为自己的财产。土地成为农民的命根子啊。他们要求独立自主地经营发展,即使是生产上有困难的贫农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有权让出去。

老杜和毛泽东的分歧逐渐表面化了。1955年,毛泽东在合作化问题报告中不点名批评了中央农工部"像一个小脚女人","前怕狼,后怕虎","数不清的清规戒律"。跟不上毛思路的邓子恢和老杜,只好分别做出检讨。

这样,就在中国农村进入"社会主义高潮"之际,老杜则遭受了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大挫折。七届六中全会后,中央解除了杜润生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职务,调离了农村工作部门。而中央农村工作部几年后也以"十年中没做一件好事"为由,被撤销了。

这是老杜遭遇到的第一个人生关口,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

老杜遭遇的第二次大考验,是"反右"和"文革",他那时候是中国科学院的秘书长、党组副书记。"反右"时,他当秘书长,珍惜人才,抵制把知识分子打成"右派"的"反右"运动,整个科学界的著名学者,好像没有一个人划为"右派"。"文革"时期,他也挨整,但他还是力所能及地保护科学院的科学家,使他们免受批斗。这个人是才子,也爱惜人才。

农村改革时期,老杜当国家农委副主任,主任是他在中南局的老搭档王任重。王任重对"包产到户"不赞成,当然,那时中央有些高层领导也不赞成。老杜有"四大自由"的思想,支持"包产到户"。这样,他这个副主任就很难当。

不过,老杜很有智慧,也很沉着,一步一步寻找突破口,慢慢地就把"包产到户"的口子给撕开了。后来又陆续主持起草五个"一号文件",将"包产到户"在全国推广起来。单凭这一点,就可以说,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

老杜这个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退下来以后,他思考的问题很多,关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动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等等。我们请他当顾问,可以让老人多发表观点,也可以得到一个"政治高参"。

杜导正所罗列的杜老的"履历",那样生动,简明扼要,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当我听到杜老在90寿辰答谢辞中说自己"苦劳多,功劳少"时,不禁莞尔:这老人家真是太谦虚了。

砖塔胡同杜老的办公室,不宽敞也不明亮,台灯需要常明才能融化一些灰暗;老人家坐拥书城,倒显得他有些矮小了。办公室最引人注目、可能也比较贵重的物品是一把镶嵌着玉石的躺椅。杜老说,他不知道是玉石还是石头,但很珍贵,因为这是与他素不相识的农民送给他的。"这是农民对我老杜工作的一点肯定吧。"老人家淡淡地说。

杜老愉快地接受《炎黄春秋》的邀请,从2000年开始至今,一直是我们的顾问。他不是那种"顾而不问"的人,大到为我们办刊出谋划策,小到约稿子,兢兢业业。以至于有人说是他在办《炎黄春秋》。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杜老还特意说:办炎黄的,不是我这个杜,是我的同乡,那个杜(他指着杜导正说)。"那个杜"说:"是俩杜。你是顾问嘛。"俩杜孩子式的对话,引起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而对我来说,自从这次与杜老相见之后,就一直把老人家看成历史"活化石"。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编稿子,遇到问题就向老人家请教。此外,关于农村改革的历史,他也接受了我多次正式的采访。

在杜老90寿辰时,杜老的老部下刘戡在发言中说,国务院一位领导说过,杜老一生是不顺的。1955年不顺,1980年代后期不顺。在这"两个不顺的年代",杜老"同样是光辉的,同样是值得纪念的"。

由此,我再琢磨杜老所说的"苦劳多,功劳少"的话。所谓"苦劳多",大致是指这两个不顺的时期,付出劳动却得到相反的结果。但是,从历史上看,这种"苦劳"又何尝不是历史进步的一份"功劳"?至于"功劳少",但就他十年不遗余力的进行农村改革,就是杜导正所说的"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