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勃身高 高度重视训练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 彭 勃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 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既是所有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其变革优势和效益的基础与支撑.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体制变革风险成本高.操作难

编者按 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既是所有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其变革优势和效益的基础与支撑。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体制变革风险成本高、操作难度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创新发展运行管理机制,则因其更追求既有体制下的最大效益,可以也必须持续推进、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本刊近期集中刊发了一批探索军事训练运行管理机制的文章,本文则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军事训练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问题,值得一读。

长期以来,我军训练改革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训练内容和方法体系,而对创新训练运行管理机制关注不够。“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训练管理理念和机制,已成为军事训练转变发展的障碍。新一轮训练改革后,我军军事训练着眼“转变”和“联合”,内容多样、对象多元、分工细化,使以往经验式、粗放型的运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训练发展需要。

引入先进管理理念,运用科学方法手段,优化运行流程,理顺管理关系,推动训练运行管理向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从战略高度审视创新训练运行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持续掀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的制度保证。战争年代,生死搏杀是军事训练根本动力所在,作战胜负是对训练质量最客观的检验,官兵的训练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高涨。步入和平年代,官兵远离战争的“流血处罚”,外部压力陡减,基于任务牵引训练运行的管理模式,无论如何不能与战场生死考验所产生的压力相提并论,训练动力趋于弱化,“和平练兵”思想不断抬头,部队不得不靠反复的“情况刺激”和宣传教育等推动中心工作落实。

“训多训少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成为长期制约训练发展的“痼疾顽症”。

新形势下,持续掀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仅靠自觉提高认识不够,仅靠一般宣传号召也不够,必须创新发展训练运行管理机制,必须发挥监督、反馈、检验和激励等功能,把各级主要精力聚焦到训练这个中心工作上来,增强官兵大搞训练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提高训练质量效益的根本途径。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对于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系统效率、增强部队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训练系统运行中,管理机制通过计划、组织、指导、总结,以及执行训练制度等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和协调,可以促进训练行为向积极方面转化,建立正规的程序,保持规范的行为,是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根本性因素。

另一方面,在训练要素的组合和资源配置上,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确立目标,并围绕目标对人、武器装备、环境、时间、空间等进行有效的调节、组合、控制,实现训练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1 1>2的集成效应,最大限度生成和提高战斗力。

提升部队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首先,在实践层面,军事训练也是抓教育、抓管理、抓养成。训练抓得紧,能够凝聚军心、振奋士气,作风纪律过硬;军事训练松垮,作风纪律松弛,消极因素增多,部队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其次,从运行关系认识,军事训练是部队中心工作,训练管理是部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训练管理就抓住了部队管理工作的中心,部队整体管理水平才能不断上台阶。

第三,从内在要求看,军事训练与部队管理都以“法治”为前提,都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建立健全训练管理机制,确保军事训练规范化、制度化,必将有力促进军队管理水平提高,推动依法治军落实。

推进训练转变的客观需求。面向信息化转变的军事训练,如同生产力水平跃升势必突破生产关系一样,必然强制性地要求变更已不适应的训练运行管理机制。必须以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为牵动,凝聚改革效益,实时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改革成果融入法规,进入指导,落实于新的训练实践,牵动训练内容、方法、保障等进行新的改革创新。

着眼训练发展需求创新训练运行管理机制

构建过程控制的监察机制,健全训练管理机制的反馈职能。法规的价值在于执行,执行的效能在于监督。训练监察不仅是组织指导训练的方法手段,也是和平时期检查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对训练工作的监察,把目标管理、质量监控等多种管理手段运用到训练领域,才能确保军事训练质量的有效提高。

其一,应强化训练监察职能。我军曾在建国初期设立过训练总监部,对当时的正规化训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在现行体制下,必须拓展训练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责,建立训练和监督相融合的训练管理机制,加强对部队训练和执行上级指令情况的监察、督促、管理和验收,避免自训自考,以及重组训、轻监督和“报喜不报忧”等问题,确保训练质量效益。

其二,应落实训练监察制度。

必须规范训练监察程序,明确跟踪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的内容、时机、方法、程序;必须建立训练监察讲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训练监察讲评,及时向党委和上级首长机关反馈监察发现的问题,并明确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其三,应严格训练监察管理。建立科学的试题库和个人训练档案库,规范训练检查考核程序,加强对部队训练的组织计划过程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严格维护训练计划的权威;搞好跟踪检查,对训练过程实施全程监督,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以及偏训、粗训、漏训等问题。

建立指标量化的评估机制,健全训练管理机制的决策职能。评估是提高训练质量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训练领域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决策保证。目前,我军军事训练评估还停留在“机关评、首长讲”的粗放阶段,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估少,决策作用体现不够明显。

一是应确立量化评估为主的理念。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军事训练领域具备率先创建量化评估机制的条件,核心在于量化评价标准,细化评价尺度,用具体、量化的指标反映训练效果,为全面检查和评价训练成效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应完善量化评估为主的手段方法。坚持以定量分析为主,综合运用基础量化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现代计算技术、模型模拟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等,为军事训练各要素赋予合理权值,确保军事训练质量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同时,制定完备的军事训练质量评估实施细则,重视军事训练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以实现军事训练质量评估标准化、科学化。

三是应着力解决能力评估问题。能力评估是训练评估的核心和难点,评什么、如何评,将有力牵引训练中训什么、怎么训。一方面,组织能力评估,必须细化要素组成,合理确定权重比例,标准化信息采集处理,建立由单要素——系统——整体能力的评估模式,实施标准化、精细化评估。

另一方面,必须以对抗训练为基本形式,以“对抗数据源”为原始评估依据,以主要对手的作战能力为基本参照系,建立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开放式评估机制,依托对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估报告。

建立训考分离的考核机制,健全训练管理机制的检验职能。当前完善训练考核机制,必须基于能力创设训考体系。一是确立实战化的考核标准。着眼实战要求设置考核条件,把训练考核从零散的、单元的、要素的指标测验,转到对整体作战能力考评上来。

紧紧围绕遂行使命任务的整体作战能力确定考评内容,单兵突出战技术综合能力,分队突出战斗行动能力,首长机关突出指挥控制能力,部队突出联合作战能力。注重把士官、军官、主官作为重点考核对象,把综合性、检验性、对抗性演练作为主要考核方式。

切实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二是建立训考分离的考核制度。必须改变训考出自同门的现行体制,坚持由上级机关、训练机构和部队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考核组,采取联合考核、交叉考核、越级考核等方式,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抽考,保证考核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解决“如何组考”的问题。

三是形成以检讨为主题的报告制度。建立训练考核报告制度,把查找问题贯穿于训练考核全过程,将训练成绩与个人发展紧密联系,通过受评对象自我剖析、系统量化分析、考评人员对口评析等,切实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搞透、把对策定实,把考评结果作为改进指导、完善理论、发展装备、调整编制的重要参考,充分发挥考核效益。

建立权责对等的问责机制,健全训练管理机制的执行职能。从实践层面看,部队依法“治”训缺少“程序法”,靠行政手段干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建立军事训练问责机制,具体规范依法治训的执行程序、方法和标准,用“法治”取代“人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首先,应转变训练管理理念。我军现行军事训练管理理念过于强调启发鼓励,忽视甚至反对惩戒,这与依法治训相悖。依法治训应是“违法必究”,而不是“守法必奖”。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更新训练管理理念,规约训练权责,以“问责”促进军事训练高标准落实。

其次,应科学构建问责法规体系。一方面,问责要先明责。着眼官兵履行训练职责要求,建立《军事训练职责细则》,对各级党委、机关及所有官兵在军事训练中所应履行的职责进行明确,重在规范行为,确立“实体法”,防止“不教而诛”。

另一方面,问责要有标准。建立《军事训练问责办法》,对问责的内涵、范围、机构、程序、责任划分、追究以及问责要求等进行明确,重在追究责任,防止教而不惩。

第三,应具体抓好问责实施。着眼简便易行,简化问责程序,突出绩效问责;合理区分层次,将问责机构与现行领导体制有效融合,按级施行、各有侧重,责罚指向具体,切实解决影响训练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克服重内部问责、轻外部问责,重执行问责、轻决策问责,重事故问责、轻日常问责,重形式问责、轻结果问责等“问责秀”问题,确保制度运行的公信力。

创新发展训练运行管理机制应把握的问题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机制。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滋长消极懈怠情绪,使人很难发现制度机制上的不足,缺少创新制度机制的紧迫感。必须破除思想上的桎梏和障碍,克服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的影响,以思想的统一、观念的更新,促进训练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

坚持战斗力标准。战斗力是战争胜负的直接决定力量,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核心所在。创新训练管理机制,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围绕战斗力,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战斗力,把战斗力作为检验训练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成效的根本标志,把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军事训练科学发展的“痼疾顽症”上,着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质量效益。

积极稳妥推进。由于机制创新不像体制改革那样轰轰烈烈,更容易受关注和重视,所以更具有艰巨性,难度也更大。必须从推进军事训练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军队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真正把影响和制约军事训练发展的机制性问题搞清楚,原因分析透,自上而下充分论证实施,努力提高机制创新的科学性和操作性,确保军事训练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