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寻找"城南旧事"中林海音的足迹(图)
1948年,林海音离开北京回到故乡台湾,但她却一直思念着北京这座古城,她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1918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后来,父母曾带着年幼的林海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侵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心生活在日寇铁蹄下,举家迁居北京。5岁的小英子来到了北京,并在这里度过了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的25年时间。林海音一家主要生活在北京城南,这里的胡同、四合院,还有西山脚下的毛驴,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都给了她挥之不去的记忆。
少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初入京城林海音一家住进珠市口的谦安客栈
林海音一家初到北京,住在珠市口一家名叫谦安的小客栈。那是1923年,这家客栈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旁边就是著名的第一舞台,如果从这里往南,就可以到当时京城非常热闹的天桥和城南游艺园。珠市口每天人来人往,林海音最喜欢的事就是和老妈子站在门口“看人”。林海音的父亲爱搬家,不久,他们一家就搬离了这座小客栈。不久前,我到城南寻找,谦安客栈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椿树上二条胡同的永春会馆居住时,林海音开始了北京小姑娘的生活
林海音一家从谦安客栈搬到了椿树上二条的永春会馆。我去椿树上二条探访之前,查找过这条胡同的相关资料。明朝,椿树胡同已经形成,因胡同里椿树特别多而得名。后来,椿树胡同演变成了诸条以椿树命名的胡同,如椿树上头条、椿树上二条、椿树上三条等等。我去实地探访,在老地图标注的椿树诸条胡同的位置,转来转去却只找到了椿树园小区,和东椿树胡同,其他那些椿树胡同在哪儿呢?
在椿树园小区,我向老人们打听椿树胡同的情况,老人说:“椿树诸条胡同上世纪90年代就拆了,建成了现在的椿树园小区,原来的老胡同就剩下半边东椿树胡同,和那棵老椿树了。”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那棵巨大的老椿树,它有两人合抱那么粗,老树依然枝繁叶茂。我继续询问老人可还记得椿树上二条和永春会馆。老人沉思了片刻,指了指小区内的雕像说:“椿树上二条就在那一带,我家原来就住在那条胡同。”听了他的话,我赶紧拿起相机拍下了那座雕像,因为它的位置记录着老胡同的一段回忆。
当时,林海音一家住在永春会馆后院。林海音居住在这里时,开始上小学,她的妹妹燕珠、弟弟燕生都是在这里出生。在永春会馆生活的时期,对林海音一生来说,意义非比寻常,在这里,她从一个台湾女孩,变成地道的北京小姑娘,早晨,林海音扎着小辫,斜背着书包,沐浴着晨曦去上学,她已经是师大附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穿打了皮头儿的布鞋,喝豆汁儿,吃涮羊肉,她应该是特别的快乐与温暖的。
新帘子胡同、虎坊桥、西交民巷、梁家园,林海音都曾经住过
在永春会馆住了没多久,林家又搬到新帘子胡同,林海音家住在胡同的尽头。那时新帘子胡同是个死胡同,不比珠市口那边热闹,胡同幽暗而寂静。此时林海音还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她每天放了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到大街上去看热闹。
不久,林海音家又搬到虎坊桥大街的广东蕉岭会馆。这里是林海音成长过程中一个难忘的地方。虎坊桥大街当时比较热闹,此时林海音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了,她开始用自己幼小的心灵去感受五光十色的生活。林海音写的一篇小说《虎坊桥》讲述的就是她在这里的一段经历。当时林家租下了整座会馆,并将房间、院落粉饰一新。这时,林海音的二妹从台湾来了,母亲又生了四妹、五妹,家里人丁兴旺。我去虎坊桥探访时,当年的虎坊桥大街,已经更名为珠市口西大街,蕉岭会馆也已经被拆除了。
林海音上五年级时,搬到西交民巷居住。那里街头常走过一队队的救世军,穿着灰色制服。救世军的摇鼓一响,各家的小孩都往外跑,看热闹,听传教。林海音的父亲要她周末到“福音堂”听洋人传道,那样可以学点英语,而林海音喜欢的却是“福音堂”发的画片。在西交民巷短暂居住一段后,林家又搬到梁家园。不久,林海音父亲因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