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伯良之子 【LEAD】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成为第一之后可以做什么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爱斯基摩人说,只有跑在头里的狗才能看到一路的风景.18年前就登顶了集装箱行业世界冠军的中集集团,行业跌宕起伏的风景早已司空见惯,同时,中国企

爱斯基摩人说,只有跑在头里的狗才能看到一路的风景。18年前就登顶了集装箱行业世界冠军的中集集团,行业跌宕起伏的风景早已司空见惯,同时,中国企业常用的与全球行业领先公司对标的跟随策略也早就不适用于它。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现自己成为全球行业冠军,成为冠军之后怎么办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命题,而且也是一个日益迫切需要解答的命题。而这个问题在十几年前,中集集团就必须解答。

在成为绝对的集装箱行业领导者之后的十几年间,中集集团陆续进入了车辆装备、能化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自己相对熟悉且有比较优势的相关装备制造业,既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还涉足看起来与其擅长的制造业关系不大的物流和金融业。

目前,中集已经形成了"四大四小"八个业务板块:"四大"即集装箱、车辆、能化和海工,"四小"即空港、物流、金融和地产。与十几年前基本上只做集装箱相比,中集现在的规模已经扩大了6倍还多,截止到6月30日的一年收入达613亿元。

那么,中集集团进入这些新产业的逻辑是什么?在中集集团担任总裁20多年的麦伯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中集用三个标准来决定进不进一个产业:第一,符不符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未来的趋势;第二,能不能够发挥中集的优势;第三,符不符合国家战略。

并购是中集多元化扩张的主要手段,在过去十多年间,中集收购的企业超过十家,其中不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最近一次大的收购发生在去年11月,即收购了全球高端消防车品牌德国Ziegler的相关资产,补充完善了公司空港板块的业务组合。

按照麦伯良的思路,通过收购、兼并和自身的研发,中集要逐步做到机场地面设备全覆盖,如果这个目标真的兑现了,那么空港板块就可能是一个超过百亿的大板块,而不是公司2013年制定的战略规划所定位的小业务。

海工业务是中集"四大"板块最新的一个,未来也可能成为中集规模最大的一块业务,麦伯良甚至认为海洋钻井平台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与大飞机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中集6年前进入海工领域的方式也是收购,即先是参股烟台来福士,最终收购了其绝大部分股份。

但是,中集发展海工业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麦伯良透露,中集在这块业务上已经累积亏损超过30亿元。因为这块业务亏损,引起了不少对中集集团的质疑,中集退出海工业务的谣言也一度出现。

而麦伯良本人则连续多年回避媒体。不过,最近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麦伯良则信心满满地表示,中集的海工业务已经成功了,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扭亏。而就在10月15日,中集发布了前三季度盈利预增50%-100%的公告,根据该公告,海工业务相比上年同期基本实现扭亏正是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海工业务盈利无论对中集还是麦伯良本人都意义重大,中国处于海洋开发的关键时期,装备肯定是少不了的,因此,想象空间巨大。海工是麦伯良力主要做的业务,对他而言实际上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项目。麦伯良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他将参加于采访之后不久举行的公司业绩发布会,他要亲自宣布海工业务获得成功。

对于集团的各大业务版块,麦伯良的设想是将来都能够独立上市,接受资本市场的监督。目前,除了中集集团已经在深圳(000039.SZ)和香港(2039.HK)两地上市之外,中集旗下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即做能源、化工、食品装备业务的中集安瑞科(3899.HK),同时做空港装备的中集天达今年9月也成功在新加坡借壳上市。

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家的代表,麦伯良认为制造业乃国之基本,一个国家没有制造业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制造业仍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但目前社会舆论对于制造业不够友好。同时,麦伯良对于中国的物流效率低下也是忧心忡忡,他希望通过多式联运和标准物流来改变现状,而多年前进入车辆装备制造正是他这个理想的落地。

采访时,麦伯良也没有回避公司对前海和坪山等处的土地资源规划和设想的问题。公司的这些土地原来都是工业用地,但现在已经不适合再做工厂,政府也希望公司将这些土地变更为商用。华泰证券2013年7月的研究报告《转型升级见成效,土地价值面临重估》认为,中集拥有的土地资源重估价值超过600亿元。

对于媒体说他是中央企业年薪最高的CEO,麦伯良笑着回应:"我在中集20多年没有升过官,这在中国大概也是很罕见的。"20多年前,麦伯良虽然在中集任总经理,但还是招商局的外派干部,拿的是香港工资。但为了平衡另一位中央企业股东的诉求,麦伯良辞去了招商局的职务,一夜之间工资从7000多元降至400元。

对于这个决定麦伯良说他没有任何犹豫,因为他要的是中集这个事业平台。而从那一刻起,麦伯良也成为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不再是中央企业的干部。

以下为界面新闻对麦伯良专访的摘要

相关多元化发展 把每个产业都做成上市公司

界面:中集登顶集装箱行业世界冠军已经18年,但你们从来没有固步自封,不断地进入新的产业。过去十几年,中集是基于什么决定进入这些行业呢?

麦伯良:中集在1996年做到集装箱世界第一,到2001年应该是全方位的集装箱第一。但集装箱这个行业太小,每年十几亿的增长持续了二十几年,以后就不可能了。中集不像美的,美的所在的家电领域太广阔了,它可以只围绕家电领域发展,我们围绕集装箱去发展不合适。比如说因为造集装箱我延伸到航运业务,这是不合适的,航运公司是我的客户,我怎么能做一些跟我的客户竞争的事情呢?

中集下一步怎么发展?毫无疑问不可能只做集装箱,必须要进入新的领域。所以我必须多元化,多元化是中集发展的唯一出路。

但选择进入哪些领域?中集的做法是先看世界的发展趋势,再结合中国和中集的优势来选择发展领域,这就是我们的基本思路。中集进入的领域自身要有相当的优势,完全没有优势的东西我们不做。我不像有些人的想法,认为可以招募人才来做。但是我们不排除通过整合资源发展新业务。

一开始,我们是沿着制造业的主线走,造的产品开始一级一级地提升,基于集装箱的全球领先优势,延伸到道路运输车辆业务,之后进入能化装备和重卡,再后来进入海洋工程做钻井平台。目前,中集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单个价值5亿到8亿美元,从装备制造领域来说应该说是到了相当高的层次了。在制造业方面,中集是有优势的,很多都是涉及到钢铁、焊接、材料处理等,这些中集都有基础,而且中集人对装备制造是有优势、有特长的。

这条路走着走着,我们又发现制造到了一定程度,要加服务进去。我说的服务是广义的服务,比如提供融资租赁,有点像通用电气,制造、服务加金融。这一点也是从客户角度考虑,比如最近订购中集24艘集装箱船的国际大客户们,我们叠加了设计、金融、制造,给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界面:中集目前已经形成"四大四小"业务板块,2013年集装箱业务仅占三分之一。中集计划2017年达到1500亿的收入规模,这意味在接下四年,收入大概要翻两倍以上。还会进入新的领域吗?

麦伯良:我们基本上是相关性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把中集建成一个集团多元化、产业或者说板块专业化的集团。我们希望每个产业集团将来都能够成为一个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得到规范的发展,能成为行业里有地位、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我们下一步有机会就把车辆业务分拆上市,还有物流也可以上市,一个个都可以培育成一个独立的产业。

此外,还有一些新产业的培育,将来可能不是八个产业了,可能是九甚至是十、十一,都是有可能的。

现在我们需要把各个产业板块培育起来,同时需要集团内部的协同,上下、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协同。这是我们的目标,现在已经在路上了。

整合全球资源 盘活600亿土地储备

界面:听说中集正在深圳规划一个生命健康城,为什么要做这个呢?

麦伯良:这块地本来是中集的制造基地,在郊区,但深圳的发展使得这个地方已经不适合做制造业了。深圳市政府希望我们把工厂搬到更合适的地方,把这块地腾出来做生命健康产业,生命健康产业也是深圳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我也觉得在中国尤其深圳这样的城市非常有条件,那我们就来做。

但我们不是自己做制药,也不是自己开医院,而是整合全球资源做这个事情。中集会整合全球生命健康领域最好的资源,一起去做。

界面:这跟中集原来做的装备还是有很大不同?

麦伯良:做法不一样,我们不会去运营这些东西,我们只是进行全球资源整合,找到全世界最适合做这个的人来。我们挣什么钱呢?企业肯定是要讲效益的,土地使用权在我,中集提供产业平台。他们来了以后,我相信他们愿意跟我们合作的,我们并不是要去运营医院,让专业经营者去做,也可能中集有股份就行了。

界面:也就是说你们要盘活土地资源?

麦伯良:我们是在做一个平台公司,来做资源整合的工作,这些专业投资人跟我们一样看好这个产业的发展,愿意来这边投资,我和他合资,我也不一定控股。

中集可能酝酿出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也可能是地产板块,而目前中集地产也有中集自己的特点。中集做地产的优势是什么?第一,中集拥有一定量的土地储备,虽然这些土地绝大部分是制造业的土地,面临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局面。第二,中集做到今天,拥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作为行业领先企业之一,中集集团也面临着转型升级,中集转型必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这一点与地方政府需求不谋而合。

在前海,中集跟国家、深圳市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认为这个地方做海洋金融和高端服务业非常好。中国海洋金融很弱,海洋高端服务业几乎为零,我们就把这个带到前海来。如果中集能把海洋高端服务和海洋金融在前海与深圳市政府以及有关伙伴的合作下发展起来,不单单对中集,对整个海洋装备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如果我们还是原来那样只做装备制造,我认为综合竞争力是不够的。中集今天在装备制造中叠加进设计、服务、金融,反而对制造业是一大促进。反过来,我们有制造业这个基础也很重要,试想如果中国没有造船厂,或者中集没有制造业产业集群,只有金融手段,也是无法实现一站式服务的。

七年亏30亿 盼国家像支持大飞机一样支持海洋高端装备

界面:在你们转型升级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海工业务已经连续亏损五年,今年有望实现盈利。你们的使命是在所进入行业成为全球领先企业,而你们的半潜式平台据说已经占到全球20%的市场份额,您对目前的海工业务发展状况满意吗?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麦伯良:中集2008年入股烟台来福士,一开始我只有10%的股份,2010年成为控股股东。前后7年时间,我们亏进去30亿元,这事没那么容易。

中国的大飞机搞了多少年了,到现在大飞机在哪?一架大飞机2亿多美元,我们钻井平台是5亿-8亿美元,它的价格起码是大飞机的3倍,如果国家对海洋高端装备和工程装备像大飞机那么重视,我们会发展得更快。

我希望国家和社会有个共识。第一,很难,要对它的艰难认识到位,用一位院士的话来说,"下五洋捉鳖,比上九天揽月还难。"我们国家现在对上九天揽月非常重视,但是对下五洋抓鳖重视不够。第二,国家要紧紧依靠一些有相当实力的大企业去做这件事情。

现在好多小企业都想做,我只能告诉你,他们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是对的,但是从装备的设计、建造、调试领域去参与的话,我建议它们要小心。很可能它们对艰巨性、挑战性的理解还是不到位,很可能成为产业转型的牺牲品。

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中国最缺的一块,也是必须加强的一块。当然做海洋高端装备很难,没有相当的实力、相当的号召力,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毅力最好别去碰这个东西。

界面:7年亏了30亿?

麦伯良:别人亏这么多钱不一定干得成,也不是所有的企业有那么多钱可亏,中集还有这个实力的。所以第一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第三真的要相当有实力,这样的企业才可以干这个事情。

当年我要做海洋装备的时候,很多投资者都对我提出疑问,你会吗?我说我不会,我就是想做。现在没有人说这个问题了。我们花了7年的时间,30亿元的代价,今天可以说成功了,我们做成了。成功对我来说有三大重要指标体现,第一是赚钱了,第二是手持订单不少于30亿美元,在谈的七八十亿美元,这证明市场认同你,第三是交出去那么多平台运营良好,客户满意。

我们北海的几个平台已经六次被评为月度最佳平台。至于中集海工将来什么时候产生巨大的效益,也要看国家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我们肯定可以开始逐步盈利,而且盈利越来越多。

推动标准化物流 每年可节省5万亿元

界面:物流也是你很关心的一个事情,我记得中集进入道路运输车辆行业,也是基于提高中国物流效率的一个初衷?

麦伯良:我认为中国的整个物流是不断在进步,但是进步速度应该还可以更快一点。如果从整个国家来看,我们现在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8%,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欧洲占8%,高10%是什么概念?去年我们的GDP是50万亿元,即意味着有5万亿元是浪费,或者我们跟发达国家对比有5万亿元的物流提升空间。我们加快速度,就可把这5万亿元节省下来。

提升物流效率的方法就是标准化物流,我们的标准化物流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化方向,针对不同的产品来做。比如中集帮玉柴做的一个项目,原来他们用的是木箱包装零部件发动机、柴油机、汽油机送到客户去,需要卖木板,买钉子,撬木板,入库,有很多人干这个事情。

现在我们帮他们从几百种不同的木箱变成十几种标准的托盘箱,这十几种的箱子可以满足它所有的产品,可以重复使用,箱子是钢铁做的,不用买木头了,托盘箱放在生产线的最后一个工序,产品检验合格了,直接放到里面,接着放在集装箱里面,运过去给客户。客户也不用再入库、撬木箱、卖木材等,没有这些程序了。从这个案例中,你就会明白节省了多少人、多少资源、多少钱。

界面:如果说用你这种标准化的物流,效率提高了,成本也节省了,为什么客户不用呢?

麦伯良:这里面有很多阻力,并不是节省了成本,客户就有积极性了,有很多其他问题的,比如原来买木头的人赚不到钱了,卖木头的人也赚不到钱了,装木箱的人也赚不到钱了,这个链条上有很多利益,而且赚的可能都是公家的钱。

我们的物流成本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大量收费公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我自己认为应该逐步减少收费公路了,政府应该把它们收回去,如果要收钱可以把税收高一点,不要弄这么多关卡在那里收钱。

目前这损耗掉的5万亿元还没有包括因为我们的物流系统不够先进所浪费掉的食物、水果、蔬菜,这一块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大空间。

界面:你觉得完全通过你这种标准化的多式联运能够提高多少效率?有具体的看法?

麦伯良:我看了这么多发达国家,就是通过用标准化物流,消灭了很多仓库,集装箱就可以当做仓库用。入库、出库都是成本。我觉得标准化物流绝对是一个方向,应加大力度去推进,节省下5万亿元损耗中的80%肯定没有问题,我没有具体算过这个帐,但是估计可以。标准化物流是欧美发达国家现成的经验,有什么理由不做?

界面:前一段时间,京东刘强东有一个演讲,也提到中国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他说中国一件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里,平均要被搬运8次以上,京东的物流设计就是希望只搬运两次,就将商品运到消费者手上。

麦伯良:其实大家都是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运输装备和物流板块也是做这个事情,通过标准化、多式联运,门到门,中间不倒货。所以我说消灭掉仓库是我们的一个使命。

中集现在有物流板块,我觉得也有机会做到百亿,我们始终致力于提高物流效率。我们会坚持做下去,但我们希望政府更加重视这件事情,空间非常巨大。比如能否制订一个政策,鼓励做这种循环经济、环保经济。做了没有奖励,不做也没有惩罚,不断破坏环境的人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的政策环境是不利于物流进步的。

制造业是国之根本 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界面:中集作为中国优秀制造企业的代表,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或者教训可以与同行和社会公众分享么?

麦伯良: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思考,小企业有小企业的思考。从中集自身的角度来说,第一是要对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困难和代价要有正确的认识。第二要尽量做自己有优势的东西,千万不要涉足自己完全不懂、也没有优势的东西。我认为转型还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是说制造业转到互联网就是转型,或者说从制造集装箱转到制药就是转型。我建议还是要多做一些自己有相对基础和优势的转型升级。像我刚刚说的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提升实现的升级。

第三要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第四要自己力所能及,也就是你的实力够不够。我刚刚讲到海洋高端钻井平台,我就看到一些小企业不自量力也去搞这种东西。这很可能将来会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界面:你怎么看现在大热的互联网产业?

麦伯良:互联网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这种产业支撑的,否则也做不了。比如上网买东西,没有我们的车、船和箱,东西能到你家吗?

现在所有的舆论都是倾向于互联网,把制造业的作用、重要性基本上都忘了,还有不断批评制造业,这对于制造业而言极不公平。在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上,制造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一些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是历史发展历程当中一个必然的东西。再说制造业已经在转型升级了,所以要对制造业有一个公平的对待。制造业本身就难,本身就苦,又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经济。

制造业是国之基本,国家没有制造业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国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制造业不够重视,甚至还有人说制造业在中国已经没有前途了,我认为是非常不正确的。

界面:您觉得是中国制造业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麦伯良:广义地去说制造业,中国肯定具有很大的空间。你说个别产品不再造,比如打火机现在是在温州,将来在越南,这个不重要,不要个别地看这些东西。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在中国很多还没有。

制造业在中国非常有前途,非常有机会。第一,技术的提升空间巨大,不管是产品的技术,还是制造的技术。举个例子:我们集装箱现在做梦工厂,大量使用自动化、信息化,利用现代的科技,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现在我们一分钟造一个集装箱,上世纪80年代一小时造一个;大幅减少人工,原来一条生产线500人,现在一条线200人;大幅减少冗余,大幅提升环保水平。

第二个是精益化管理。我们做了八年,叫ONE模式,就是"持续改善永无止境",杜绝各种浪费,包括人的浪费、材料的浪费、时间的浪费。

现在的制造业产品设计不够好,制造效率不够高,中间过程浪费太大。制造业如果从管理精益化,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上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像中集一样,能够在制造业基础上叠加进设计、服务、金融,那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