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员的诞生》到《这!就是街舞》为何后期剪辑总背锅

2017-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月21日晚,一度被群嘲"齐集了四位明星导师开撕"的<这!就是街舞>播出新一期,"亚洲舞王名不虚传"."罗志祥舞台经验丰富,真的很专业"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周前颇显轰轰烈烈.长时间霸榜热搜的"罗志祥要求节目组道歉"事件,正在慢慢平息中. 多重声浪下遭到最多讨伐的后期剪辑,这个昔日让综艺节目迅速走俏的幕后推手,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台前",不过是在争议中,"孤儿剪辑".&qu

4月21日晚,一度被群嘲“齐集了四位明星导师开撕“的《这!就是街舞》播出新一期,“亚洲舞王名不虚传”、“罗志祥舞台经验丰富,真的很专业”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周前颇显轰轰烈烈、长时间霸榜热搜的“罗志祥要求节目组道歉”事件,正在慢慢平息中。

多重声浪下遭到最多讨伐的后期剪辑,这个昔日让综艺节目迅速走俏的幕后推手,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台前”,不过是在争议中,“孤儿剪辑”、“给剪辑寄刀片”更是甚嚣尘上。

“作为观众,咱们也尽量看到剪辑背后的另一面”,网友的话虽然朴实,但这份“被关注”背后,后期剪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化腐朽为神奇”的使命和深谙“圈子套路”的他们,究竟和节目组、艺人以及粉丝之间又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呢? 谜题亟待解开。

袁立手撕《演员的诞生》、郑恺言辞激烈和《声临其境》“不约了”、《这!就是街舞》四位明星队长手撕节目组……后期剪辑被诟病,从最初网友“寄刀片”的说说而已,发展到艺人“下场”开撕,颇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声势浩大的“声讨”背后,其实很多观众对后期的全部理解仍停留在“移花接木”上。诚然,这种手法在业内很常见,通俗来讲,就是“为了增加节目的可看性或是强化冲突点,将不同时间线上的素材‘偷过来’不断做效果”。

只是市场诟病剪辑的主要方面也集中在了移花接木的后续效应上,习以为常的操作为何屡屡在市场上溅起如此大的水花呢?

回顾近几起艺人开撕事件,袁立出现多次“答非所问”和“戏精”表情,被节目组淘汰,亦被网友嘲讽“神经病”;郑恺在配音大神边江的衬托下显得冠军之名名不副实,所以开撕节目组剪掉了精彩部分;罗志祥韩庚等人作为导师面临队员淘汰却因为剪辑问题被质疑“双标”、“抱团”、“不专业”。

显然,竞技性质的节目正在成为事故频发的重灾区。优胜劣汰的抉择局下,每个人的表现都会被极致放大,这就要求镜头拼接必须符合逻辑,至少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只是目前看来,市面上呈现的剪辑作品显然并没有参悟这一点。

“其实大部分时候,艺人开撕节目组,是认为节目组为了呈现效果,导致自己的艺人形象在观众心中大打折扣。”大千影业后期总监赵林林一语中的,揭露了艺人对于剪辑问题“深恶痛绝”的原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用来表示剪辑的市场效果尤为贴切。而诸多争议背后,站在艺人和节目组各自的角度上,不过是各说各有理的“难缠事件”,难以真正从中断个清楚官司。

当然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市场上也不乏为后期点赞的声音。尤记得《中餐厅》中面对黄晓明买虾时滴一滴水的举动,超市大妈恰到好处的白眼让人忍俊不禁;4月20 日播出的《向往的生活2》第一期中,徐峥初来蘑菇屋,搭炉灶、采蜂蜜、捉鳝鱼以及插秧的“拒绝四连拍”让人叹为观止,而之后频频爆出的冷笑话“碟中谍山”等更是让人爆笑连连,其实这些亦是“移花接木”的运用。

“这就是最考验剪辑功力的地方,同样是偷镜头,就看你如何把它变成真的!”

其实,即使是王牌项目《奔跑吧》,也曾因为撕名牌问题使得剪辑备受争议,不过这其实是录制素材带来的“困境”;不过上周刚刚交出最新一季的答卷的他们,即使面对“有史以来最难剪辑”的联合国演讲片段,在耗费了7天5夜不断调整后,也收获了“教科书般的剪辑方案”的赞誉。

“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审视节目进行剪辑,持久的综艺一定是下至6岁上至60岁都能够接受。”星驰传媒创始人兼CEO朱化凯支招,而这也是他认为跑男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仍然火爆的重要原因。

回归到综艺上,“移花接木”只是一个集中爆发点,归根结底在于剪辑如何在多重“检阅”下,把握好大家对这种“潜规则”的接受临界点,尤其是观众看重娱乐性,粉丝侧重自家爱豆,艺人关注自身形象和节目组关注整体呈现效果的多方角力之间一触即发的矛盾。

目前看来,这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只是在这之前,出事儿了剪辑来扛却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3月9日,黄子韬手撕《这!就是街舞》之后,灿星发表声明表示“剪辑不当引起误解,以后会不忘初心,严谨剪辑“。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只是剪辑师真的背得了锅吗?

纵观那些曾深陷舆论之中的节目组,从《花儿与少年》、《演员的诞生》到《这!就是街舞》甚至更多,无一不是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牌团队,众多代表作加持,又怎会不懂节目究竟会在市场上溅起多大的水花呢?

说到底不过是流量惹的祸,是内容产品扎堆出现、各节目组和营销方用尽浑身解数抢夺市场和舆论、进一步抢夺流量的必然结果。

而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艺人问题。“有时候录制节目时艺人是不愿意的,所以就只能通过剪辑来实现了。”观念上的不和以及后期技术手段的操作显然激化了这一矛盾,但也透露了“后期剪辑其实是导演组意图的体现”。

节目播出后,艺人“维权”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艺人的表现让网友群起攻之,艺人发声指出“剪辑之祸”,网友调转矛头,节目组道歉。这一来一回之间,节目的关注度往往呈现几何上涨。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舆论场上谁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谁就是最后的赢家。“一个事件如果发酵好了就是热搜话题,如果发酵不好就成了节目事故。”赵林林指出。

以《演员的诞生》为例,享受流量和话题红利的同时,也承受了舆论不受控制的“恶果”。章子怡和刘烨飙演技、流量小花郑爽加持,节目一炮而红;袁立事件爆发,节目口碑面临断崖式下跌,一夜间沦为“戏精的诞生”。

这出互联网时代和流量时代的悲剧仍然在不断上演,而舍口碑保流量对于艺人和节目组来讲便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而每逢开撕带来的舆论“盛世”也让节目组在流量的偏爱下更加“有恃无恐”,短期逐利心态下,借助艺人以及剪辑事故进行发发酵已然形成一个营销怪圈。

市场上艺人开撕节目组每每发生总会迅速收获大量支持,当然也有反面案例,郑恺开撕《声临其境》正是如此。根据事件发酵来看,郑恺本意是针对网友对其冠军真实性的质疑开撕节目组,但在节目组放出相关视频后,观众却发现他的表演并没有如自己所说那般“惊艳”。这场出于自身形象的舆论引导最终适得其反,成为一场闹剧。

舆论场上,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节目组和艺人显然都是。只是一次次闹剧背后,导演组应该如何在综艺感和专业度之间进行平衡取舍也值得思考。“对一段内容的剪辑不仅在于导演组对内容把控的情况,还在于后期团队对于内容把控的情况,应该找准推哪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剪辑自身业务水平上的参差不齐以及基础性失误带来的争议也不在少数。“渴望更好呈现”的《这!就是街舞》争议频出,《王牌对王牌3》星光熠熠下却频受剪辑之累,这些无不为业内人士之于剪辑本身的业务能力敲响了警钟。

问题频出,不论是出于哪个原因,剪辑总是“首当其冲”被群起攻之。谈及有些节目的后期剪辑会被粉丝疯狂diss怎么办,赵林林解释,“大多数粉丝们并不会像行内人一样注重节目整体的精彩程度,乃至整季节目的故事主线和成长脉络,更多在意的是自己爱豆的镜头时长和当期节目呈现。我们能够理解粉丝们的心情。”

当然这并不代表剪辑师不重视网友的意见,相反地,弹幕、豆瓣、微博都是获取网友意见的主阵地。“一档节目看三次,台播看一次,各平台网播也都要看”,星驰传媒更是派出专人对舆情进行及时监控并反馈给团队。

事实上,这种“重视”不仅是在节目播出后的舆情收集,甚至还作用为节目制作中的灵感。“《中餐厅》周冬雨的‘小黄鸭’是在微博上看到粉丝对她的昵称来的灵感,《向往的生活》很多歌单都是固定MC的粉丝们热心建议的。”赵林林举例道。

“这阶段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也是很正常的。我们更愿意吸纳这些评论在制作上做改进和调整。”朱化凯表示,并看到了其对于行业长远发展的利好元素,“剪辑问题被提上台面,这对于行业来讲是有帮助的,可以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制作水平的上升。”

近年来,剧情综艺逐渐成为各大综艺的主打标签,有情节、有内容的节目也在一时间成为观众的心头好。但是某种程度上,剧情综艺却是“剪辑之祸“的根源,为艺人之间的番位之争、粉丝之间的爱豆镜头之争埋下了伏笔。

“什么是剧情,就是要有男一女一男二女二号,要有反派,这样才有看头。那么问题来了,电视剧里面是演绎一个坏人,观众不会带入,但是真人秀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本人就是这个样子,那谁愿意演一个坏人。”剧情真人秀的两个必然结果呼之欲出:艺人咖位排序以及真人秀的代入感对艺人的影响。

“艺人上综艺节目是一柄双刃剑,运作得好,增加了曝光度和热度;运作不好,则人设崩塌,艺人上综艺鲜有给自己加分的。”很多理智粉不希望自家爱豆过多出现在综艺中,正是这个道理。

回顾市场上凭借综艺加分的艺人,《演员的诞生》中的章子怡、《中国有嘻哈》吴亦凡、《奔跑吧》中的baby,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节目绝对的流量和咖位担当,是节目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和女一号。

反观《这!就是街舞》节目,黄子韬、罗志祥、韩庚以及易烊千玺四人从多维度来讲各有长处但也各有短板,这种势均力敌就造成后期剪辑需要为每个人加上一个标签。于是就有了最近一次的“抱团”事件以及易烊千玺最初的“小孩儿”人设。一正一反两个案例,正是艺人咖位区分之于节目的重要性。

尤甚的是,强情节作用下的剧情综艺往往需要一个“坏人”角色,当然这种坏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袁立被剪辑成“神经病”的案例,“你把人家剪成一个神经病,谁愿意干啊!”尤其是打着真人秀的牌子时,这种伤害便是之余艺人本身的,而不是影视剧上的“演技高超”。罗志祥事件的发酵亦是如此。

那究竟“坏人”应该如何塑造呢?朱化凯以《极限挑战》孙红雷为例进行说明,“孙红雷可能是一个‘奸诈’的人设,但是这种‘奸诈’一定是带引号的,是可爱的、让观众喜欢的,而不能给观众除此以外的导向性。“

而另外一种则是剧情综艺人设上的“起承转合”。“因为真人秀是按照剧的逻辑来的,所以经常也有自己的成长线”,赵林林指出。市场上自然不乏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向往的生活》第一季中被网友戏称为“四肢健全的残疾”陈赫在初来蘑菇屋时,寻找各种借口不干活但最终被改变加入劳动队伍;最近一期徐峥的亦是如此,从“拒绝三连拍”到后来的“花样体验秀”,“蘑菇屋的魔力”成为节目之于嘉宾自然而然的成长线,而“为光头洗头”的“创新性体验”让观众在欢乐中感悟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事情带来的感动。

这些借助生活中的场景搭建起人物蜕变的成长线,其实是综艺剪辑中常见的手段,也让观众在成长线中感动、感悟。只是相比节目某一期嘉宾的短期成长线易圈粉易建立,很多时候艺人长期的成长线往往在铺垫阶段就面临事发,这也是最让人头疼的所在。

剪辑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是综艺节目二次创作的“主笔”,虽然在这场作用于综艺节目的食物链中,后期剪辑站在了底端,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极其微弱和易被忽视,而基于流量和舆论的悲剧显然不会太早终结。

但是作为观众来讲,唯寄希望于剪辑不要沦为节目恶意炒作的“刽子手”,而是不断以专业度向观众展示“肌肉”,真正站在内容的维度上进行创作,不要让综艺节目最终成为舆论的秀场,毕竟舆论征伐过后终究需要有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