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季羡林 与季羡林齐名 国学大师饶宗颐治学入木三分(图)
张大千评价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学者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饶宗颐是学术大师、教育家,1935年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抗战后期的1943年至1945年,任西迁广西的无锡国专教授,1946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1947年至1948年任汕头华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1949年10月起定居香港。
自1952年至1968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1968年至1973年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3年至1978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
这期间,他先后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及北京大学、台北中研院等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并获得法国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奖、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建院125年来第一个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和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2000年获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饶宗颐还是艺术家。
饶宗颐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近代学者往往受哪个国家、哪个学派影响,我则尽量多些接触各国、各学派的学者,包括在美国1年,日本4年,新加坡5年,英、法、西班牙、印度等地几个月。
到那里潜下心来研究当地的课题,决不一知半解就以为窥见全豹,自鸣得意”。他说他走过的是一条特殊的学术道路,而有人则形容他是“没有出家的苦行僧”。 他讲过儿时的一段往事:那时刚上小学,回家路上的街角有一位画师在画白描,小小的他好奇又羡慕,每次都站在一旁看得入神,久而久之画师被这个小童所感动,说:“来来来,我教你。
”于是他就学着用白描的手法画起佛像来。因此他自幼与佛结缘,同时也与佛学、学术结缘。他选择了做学问,但钻研精神有如苦行僧。为了研究一门学问,他可以跋山涉水,到发源地考察。为研究敦煌艺术,多次往返莫高窟;为解读敦煌乐谱,刻苦学习古琴;为解决问题冥思苦想,饭不进、茶不思、觉不睡,在别人看来仿佛入定。
他对很多学问都有兴趣,为了外国古代的一些问题,他穷追不舍,专门学习他们的语言,甚至用上几十年找到答案。
漫漫求索过程,只有自己知道其中艰辛与曲折,苦闷与快乐。 恒心、凝志、思辨、博览、实证,是他学术成功的几个关键。 他很注意身体健康,他说做学问是苦活,没有健康的体魄便无法做好学问。
他的养生之道是从20多岁起就每天打坐,练书法,画画,既抒发胸怀,也锻炼体魄。当他与笔者握手时,我们总感到他的手温暖而极为有力。
1995年,饶先生的故乡潮州建立饶宗颐学术馆,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位大学问家的崇敬;2003年,香港大学建立饶宗颐学术馆,饶先生将数十年积累的两万多册珍贵藏书和一大批书画作品捐赠大学,化私为公,嘉惠士林。
而这一年十月,收录他70余载治学生涯中主要学术研究论著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也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全书14卷20大册达1400万字,分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文录及诗词等领域。
饶宗颐以年近九旬的高龄,在2001到2003年间亲自参与披览、校阅全部文稿,因劳累过度发生轻度中风,经医生和家人医治调护,不久便康复如初。
如今他虽年过90,仍继续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2006年饶先生90岁,香港大学及其饶宗颐学术馆自年初以来率先推出饶先生书法、绘画系列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本港九大院校以及内地、澳门等方面,先后分别和联合举办展览、讲座、学术讨论会等各类活动,表彰、弘扬他在传承、丰富中华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表达了各界对这位大师的尊敬,蔚为中国文化界和学术史上一大盛事。
得益于他的高寿,饶宗颐在退休以后至今的三十多年岁月里,除继续学术研究,书画创作有了更多时间,取得卓越成就。
因他是世界级知名汉学家,过去不少人以为其艺术创作只是治学之“余事”,但近30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新法迭出,使行内外人士公认,其成就绝不在学术之下。黄苗子认为,饶宗颐绘画之所以“落笔便高”,是和他广博的学问分不开的;美术史家万青力认为,饶宗颐绘画已超越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极其罕有的“学者画”。
饶宗颐说,他幼年跟随金陵杨栻先生学画,杨先生家藏海上任伯年氏绘画盈箱,得以时常临写,且皆为抵壁挥毫,故至八十以后,仍能纵笔作巨幅人物。
他的师古作品,大多数已不是对摹原作,不追求亦步亦趋的形似,而是在其中掺合了他对古人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体会。
他的山水画不论写景或造景山水,都发山川之壮美,写天地之灵秀。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即因学术、艺术交流或研究,游历亚、欧、北美、澳洲诸地,所见所闻一面发之于诗词吟咏,一面以写生簿相随,归来据此形诸丹青。
他在巴黎观摩研究伯希和昔日从敦煌运走的经卷,从中发现卷背及卷尾唐人所绘白描画稿;又数度亲往考察敦煌、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木简,故垒残壁,流连往返,著成《敦煌白画》一书及一批敦煌学著作。
其人物画,能于任伯年、张大千诸氏外,别开一径,张大千评价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 学者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他自叙自髫龄习书的历程,从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入手,然后汉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唐欧阳询化度寺碑等处植基,参以宋人苏、黄、米三家以广其趣;至于甲骨、金文、简帛及两京碑碣,皆摄取其意。故不论篆隶楷草,皆能于古人笔意之上发展。
他对敦煌书法也有专攻,曾选取巴黎所藏敦煌经卷精萃编为《敦煌书法丛刊》29册。他对前人书画艺术的高度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使他的书法能够写出各种不同形象,但却又能保持强烈个人面目,包括把古代一些不是书法家所写的字,变成他自己面目的古文字书法。
70岁前后,饶宗颐画风转变,不论山水人物及花鸟,都突破古人的规范,纵笔自如,堪称“从心所欲不逾矩”。
至今90高龄,创作力依然惊人,在敦煌风格的绘画上,发展出一种使用其独特苍劲老辣的笔势绘写敦煌壁画的画意,不求其形似,而神韵直追北魏、隋、唐,为敦煌绘画开了一个新的路向。2006年,他提出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说,他一面撰文讨论,一面用他独特的笔法与墨法,去为西北地区山水写照,作为山水画“西北宗”的实践。
香港大屿山昂坪,有一处著名的游览景点,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植立于此。
这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并赠予香港市民的,特区政府将其设置在开阔地。晚年饶宗颐,似乎更留恋年轻时代踏足的祖国名山秀水。他近年创作的《四山佳处》四巨屏,包括了广西傜山、西岳华山、雁荡小龙湫及四川剑阁。
饶先生告诉我们:《心经》核心义旨是“无罣碍”,它启迪世俗社会的人们多些精神的澡雪,少些物欲的追求。 这是何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