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奥数班禁而不止 虽价格不菲仍十分火爆
家长凌晨排队报名、每天补习近7小时……正值暑期,记者走访北京、上海等城市发现,奥数补习如火如荼,渐成“第三学期”。一边是10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奥”,一边是禁而不止的现实。奥数异化背后有何“奥秘”?
各类名目的奥数班仍火爆,价格不菲、班班满额
为了能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奥数班,家长不惜一切代价。7月初,上海杨浦区一家著名教育机构的暑秋季奥数班接受报名。早上8点,已有上百位家长排队,为了报上明星老师的班,有的家长凌晨三四点就来排队。
与上海的情形一样,记者29日走访了北京市几家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它们的奥数班,或者改换名目的各类“数学思维班”的人气都很旺。
为了掩人耳目,这些培训班往往采用培优班的形式,声称以重点教授课本知识,并适当加以拔高的方式来教学。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培训机构的奥数班报名情况火热,每个班都几乎处于满额状态,且课程费用不菲。以北京为例,暑假班10到12次课程,费用均在2200元到2700元。
尽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禁止和管束下,知名中学所开设的“占坑班”以及和知名中学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培训机构都已不复存在,但是,心怀一丝通过奥数获得名校“入场券”的家长仍不少。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先生,就给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报了某培训机构的奥数班,因为该机构号称,依然与北京市的一些重点中学有着暗中的合作关系。
通过内部竞赛、考试,培训机构为优秀学员争取名校“通行证”
家长为何对奥数培训趋之若鹜?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禁把奥数与升学、分班挂钩,但奥数与升学一直藕断丝连,仍是择名校、进重点班的“敲门砖”。
“名初中选拔生源,看奥数证书是最直观的。”上海一位家长透露,一些培训机构的奥数班其实是名校“尖子生”选拔班。一些和名校关系密切的培训机构,在适当的时候会出一套卷子给孩子做,达到一定分数线就能成为名校的“预备生”。
在不少家长看来,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始于“同一起跑线”。尽管教育部门严禁公办学校以各种证书为报名的参照条件或开展任何形式的“摸底”考试,但很多家长始终认为“多考证书,肯定不吃亏”。
“一些初中名校仍在偷偷小范围考试,孩子的奥数水平是通过考试的关键。”南京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女儿今年“小升初”,想进一所全市排名前五的名初中。通过熟人介绍,女儿才有机会参加学校偷偷组织的“小范围考试”。
“就是一张卷子定胜负,数学部分全是奥数。”张先生说,女儿年初意外摔伤了腿,少补了几个月奥数,结果考得不是很理想。好在她去年拿到一家知名奥数培训机构的四星学员证书,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如愿报上名。
除了择校,奥数也成为学校新生分班的重要标尺。北京的李女士说,说是不让分重点班,但几乎好一点的初中都以实验班、超常班等名义分“好差班”。儿子所在的初中马上要举行分班考试,“我们没有过硬的关系,只能花钱上奥数班。”
未来应设计更多样的评价体系,让评价回归到人而非分数
采访培训机构和送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的家长,记者发现,尽管随着教育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奥数作为中学敲门砖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但奥数依然在部分中小学家长中极有市场。
究其原因,目前奥数成绩虽然不能直接作为中学选拔生源的依据,但仍会让名牌中学“另眼相看”。不少名牌中学还从部分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中择优特殊培养,奥数更是成为了挑选生源的重要参考依据。
另外,许多优质中学仍设立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而这些中学的入学分班考试,除了语文、英语和普通数学外,多数还设奥数的专门考试,以增加孩子之间的区分度。尽管有些家长觉得这种做法并不合理,但是考虑到孩子已经入学,一般不会举报。
还有教师指出,由于考试方案的改革,在英语已变为一年多次考试,且一次考试成绩可管三年的情况下,很多孩子有了更多的余力放在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上。其中数学区分度很大,许多中学教师和培训机构都引导家长,如果想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需要从小就打好基础,而奥数则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胡咏梅老师认为,奥数这种竞赛形式出发点是好的,能够使那些对这方面感兴趣、具有一定天分的孩子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但是当它和升学直接挂钩的时候,其兴趣导向渐渐隐没,变得越来越功利。因而,在禁止以奥数为指标之后,我们应该设计一个更为多样的评价体系,不拘泥于考试这一种形式,不只看分数,更注重对孩子兴趣的挖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赵茜老师认为,奥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仅凭一项考试就对孩子的能力作出评价,将特别能力普遍化,这样做有失全面和公平。在禁止以奥数为指标之后,我们应该给学校更多的权利和自主性。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向美国学习,学生向学校递交申请,学校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评价,让学校对学生的认可真正变成对这个人的认可,而不是简单的对分数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