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找不到工作 糟得很? 好得很?
文/ 古道四盲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本不应该是什么新闻,但仅仅因为主角武小锋是北大的学生,于是,武小锋毕业半年后还没找到工作就成了新闻,而且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
又一个陆不轩?这只能作为一个疑问,但不能形成断论,毕竟是毕业半年,或许不久就会有了工作。我真诚地祝福他很快找到工作,不过最好是自己找的,而不是因为借了新闻轰动效应的光。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某些企业或事业单位看中了武小锋的“新闻价值”或曰“广告效应”而录用他,从此有了一个隐型的“形象代言人”。我们更不能完全排除这样的可能:当地政府不愿背着“浪费人才”的骂名而为他安置工作(陆步轩就多次遭遇这样的幸运),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可能,而武小锋又接受了这些单位或政府的“知遇之恩”,那就不是喜剧而是悲剧了,而且不仅仅是武小锋的个人悲剧,而是北大的悲剧,更是全社会的悲剧。为什么这样说,听我详细分析。
如今,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原因诸多,第一个原因首推“供过于求”,如果非要专业对口,如果非要去城市甚至是大城市工作,如果非待遇低的工作不做,那就更是供过于求;第二个原因就是刚才已经提到过的,许多大学生对工作地点和工作待遇的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又不就,找不到工作就是自然的了;第三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许多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或能力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找工作屡屡碰壁也就在情理之中。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没想出来,而我对第三个原因更感兴趣些,下面就接着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仅仅有个文凭是不够的,仅仅学习好或读书读的明白,也是远远不够的,其它许多功夫不是通过学习成绩和一纸文凭所能反映出来的。按说,北大的学生应该是中国人群中读书读得最明白的人,但这不表明,北大出来的人就一定都比其他学校出来的人做得好,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北大人不认同这个事实(其实是不愿意认同),而社会上的许多人也不认同这个道理或事实,关于这点,可以从武小锋新闻事件的网上评论中看到。很多人觉得北大毕业的学生不应该没有工作,不少人把武小锋的暂时困难归结为父母无权无势也无钱,归结为大学扩招,归结为社会浪费人才,而归结到他个人能力欠缺的不多。
父母有权或有钱,这的确很可能让武小锋很快找到工作,其实,如果他有这样的父母并且父母又愿意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为儿子谋求工作,即使没读大学,一样能找到称心工作的。
大学扩招没有错误,即使不阔招,该找不到工作还是找不到工作,或许有大学生要说:“我不读大学,随便什么工作都可以做。”潜台词是,读了大学就不能什么工作都做,至少应该找个体面的工作做,这样,大学扩招就是问题了,就那么区区可数的“体面工作”,却面临那么多大学生的竞争,不扩招甚至缩招,不就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了吗?呜呼!这是多么自私自利的观点?!关于这点,不说太多了,谁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大学扩招惹的祸,那谁就自己好好反思自己的荒谬论点吧。
北大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是浪费人才?谁说的?结论下的早些了吧。首先,武小锋毕竟还没到永远找不到工作的地步,如果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工作,并且又很胜任工作的职责,那不就没有浪费或闲置人才嘛。这里,我强调一次武同学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某些企业利用武小锋的新闻人物价值而录用他,当地政府迫于社会舆论而特殊照顾他。果真如此,依我说,武小锋就不是个真正的人才,至少不是个完整的人才。
我不敢妄自断言武小锋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工作,但根据记者的报道,我担心他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很容易很顺利地找到工作(如果是企业利用他,政府照顾他,那就不属于我分析的范围了),因为他很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性格可能怯懦些。我更希望他现在不仅仅是帮助母亲做糖葫芦,而是去大街或市场卖糖葫芦,并且勇敢地大声吆喝,如果这样,我上面的关于他“不容易通过个人努力找到工作的”的判断就是荒谬的,遗憾的是记者说,他是在家做糖葫芦而不是卖糖葫芦。
如今大学生毕业后没有了过去享受国家统一分配的幸运,只能是自己面向市场推销自己。既然是推销自己,与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几次推销不成功,实属正常,这时,毕业生的意志品质就派上了用场,谁能坚强执着地一路推销下去而不是一挫不振,谁就很可能找到工作。如此说来,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意志品质就很重要了。而这些元素反映在武小锋身上就不那么理想了:内向,含羞,不善言辞,
用事实来说话,武小锋的师兄陆步轩就是个典型,这同样是个曾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也是因为“浪费人才”的嫌疑成了新闻人物,他刚刚写了本自转<〈屠夫看世界〉〉,他卖过肉,并非做过屠夫,可能是书商们认为〈〈卖肉的看世界〉〉或〈〈卖肉的北大才子看世界〉〉不如〈〈屠夫看世界〉〉这样的书名妥当,或者是〈〈屠夫看世界〉〉这样的名字更吸引眼球。之所以卖肉,是因为工作屡屡遭遇挫折。他毕业后可是很快就有工作的,但作为当年咸阳地区的所谓“高考状元”(有人说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这样的说法不准确)却书生气很浓,中文专业毕业尤其是北大中文专业毕业的人本应该巧舌入簧,然而却很木讷,更不擅长与人沟通与合作,于是,几次或被动或主动地没了工作,于是,只好做起了卖肉的生意,卖肉时还不忘常常看书。就因为这样的经历,被记者们挖掘出来而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北大毕业的人不是不可以卖肉,卖肉也可以卖出名堂,不是许多人议论说,倘若陆先生将来鼓捣出个全国连锁卖肉企业,那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啊,没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似乎陆才子(北大里的人都被大家认为才子的)没有做大企业家的雄心壮志,因为他后来借助了传媒炒作——不少单位争着要他而他也选择了一个政府部门去工作了,据说没多久又出来了,又接着卖肉,但愿他能鼓捣出个著名的肉联大企业,不枉许多朋友的期待或是对北大才子的评价标准,不过在我看来,很难!除非他能极大地改变自己的情商。
也就是从陆步轩这里,我又产生了对另一个“北大才子”武小锋的担忧,我不愿意看到他步陆才子的后尘而选择被某些单位利用或被政府特殊照顾的出路,我在最开始说过,如果这样,那不但是武小锋的个人悲剧,也是北大的悲剧,更是全社会的悲剧。我这样说,并非是小题大做,更非悲天悯人。
做为个案,武小锋也好,陆步轩也好,都不代表北大全部毕业生,北大出来的多数人毕竟成了社会的精英,但武、陆二人的遭遇同样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不少其他北大毕业生的那里,更过多地反映在许许多多其他院校的毕业生那里,这不是偶然,这是中国现今教育的果实,也是中国大学选择人才模式的必然结局。如果说陆步轩被其它院校录取尚可理解的话,但北大选择了他,就是北大的失败,我这话仍然过早,人,应该盖棺论定,如果陆直到老仍然守着小小的肉摊,那我刚才的这句话就不早了,利用国家提供的一流教育资源培养出来一个卖肉为生的人,这不是北大的失败是什么呢?
其实,从中国目前教育的现状与大学录取新生的方式来看,我刚才的话很有道理,以一份高考成绩为唯一的标准来取舍,这不能不说是个漏洞百出的策略,让人稍感宽慰的是,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在努力着要改变这样的可悲现状了,其中,北大许校长就是个典型,他正在呼吁甚至要在北大贯彻实行自主部分录取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明策,变一考为“考试+个人综合素质评定+面试”,这样做,就可以拒绝“高分低能”的学生,就可以避免出现陆步轩式的悲剧。
避免武小锋或陆步轩现象,改变大学招生模式很主要,但更主要的是,要改变中小学也包括大学的教育状态,学校教育不应单纯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很重要的一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先天遗传是个因
素,后天的教育是个更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一添作五吧。我想,来自农村的武小锋和陆步轩如果能够得到明智教师的时常鼓励与开发,他们的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而这样的教育是很难在农民父母那里获得的。城市学校里的教师(他们的中学和大学都是在城市里度过的)如果能意识到农村孩子的性格缺陷并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与关照,积极主动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走出自卑,走出怯懦,敢于阳光般地与他人交流,那么,武小锋和陆步轩的现在很可能就是另外的样子。遗憾的是,这样的明智教师不多,而且许许多多城市中的原本开朗自信的孩子正被残酷的“应试教育”打磨得逐渐自卑自闭怯懦,除了会做题会考试,好象不会其他,如此这般,未来不是会出现更多的“武小锋”“陆步轩”吗?这不是教师的错也不是学生的错,同样不是家长的错,而是中国教育的错!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不改不可的境地了,中国的国情的确是改变高考模式的障碍,但相比出现更多“武小锋”和“陆步轩”的风险而言,改变大学录取办法的风险就不算大风险了,何况,招考作弊的现象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呢?
中央正在倡导全国创新的风潮,怎样才能创新?这自然需要具有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就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恐怕很难完成这样的神圣使命。
北大“才子”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既是悲剧,但也可能是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