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成公园 第1014篇:福建厦门金榜山公园陈化成墓
郑化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身为江南提督的郑化成亲自驻守沪淞炮台,面对英军的竖船利炮,他沉着应战,下令向敌舰开炮,击沉英军船只,炸死炸伤数十名英军官兵。
最后,终因武器装备相差悬殊,郑化成及炮台将士数十人为国捐躯。因郑化成是厦门人,其遗体被运回原籍安葬。如今陈化成墓园经过修葺,已对外开放。我们在集美游览过陈嘉庚故居,时间尚早,便驱车去寻访郑化成墓园。
按事先准备的旅行资料,郑化成墓在梧村山。导航仪搜索到一个梧村派出所,到达目的地时,发现那里是个老城区,停车非常困难。顺着街道绕了一大圈总算找到一个停车位。下车看到一处警察办公的地方,进门一连问了几位警察,却没有人知道陈化成墓。
后来有人说,我们是交警,不是户籍警。出来时又一路问询,小区门口有位50多岁的保安说:“陈化成墓在金榜山公园。”于是导航金榜山公园,到达目的地时,发现那里已被扩建为厦门火车站了。
可见导航地图的更新跟不上建设的发展。金榜山公园就在附近,驶过火车站,在路边停下车来再问询。有人指着十字路口一条上山的道路说:“那条路上去就是金榜山公园。”驶近路口,却见道路两边停满了汽车,硬着头皮将车开到公园大门前,却没有停车位。
路面又挤得无法掉头,只得把车再倒下来。倒到半途,有辆车刚走,腾出一个停车位。停好车,快步走进公园打听陈化成墓的位置。一位中年男子说:“陈化成墓在公园东北侧,这里过去多绕了不少路。
你应该下山,公路对面不远处有个铁路隧道,过隧道是站西路,再过去就到了。”谢过中年男子,回到车上,把车倒下山坡。驶到公路对面的路口,正好有个停车位。停下车,让老伴留在车上,我独自一人步行前去。前行数百米,却不见地下铁路隧道。
再问询,有位年轻人说:“你走过头了,我带你过去吧。”跟着年轻人走过铁路隧道是站西路,那是一条老旧的小商品街。穿过那段街道,就是城郊的村庄。前行不远就看到了公园的铁栅门。
走近看,铁门锁着。透过铁栅门可以看到立于墓前的陈化成铜像。铜像设计得十分巧妙,铜像虽然只有半身,因立于花岗岩台基后面,看上去却很伟岸。台基由一块块花岗岩垒筑而成,给人以坚如盘石的感觉。台基下方伸出一根炮管,代表陈化成当年抗击英舰的恕火。
仔细看,陈化成将军头戴清式官帽,身披大敞,左手扶着刀鞘,右手紧握刀柄,恕目圆睁,侧身作抽刀厮杀状。铜像后面是一座闽南风格的“风”字形墓冢。墓前立有一块卧式方碑,上刻“皇清、诰授振武将军赐谥忠愍陈公、诰封一品夫人德配曾夫人茔”。
墓冢前,左右两侧各立有两块石碑,分别是厦门市、福建省和国务院公布陈化成墓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另有一块是厦门市文管委撰写的《陈化成墓重修碑记》:陈化成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抗英爱国将领,在吴淞口一役,殉难于江南提督任上。
其灵柩于1842年农历九月十二日运回,葬于金榜山之麓。1985年12月,省人民政府拨款二万五千元整修,1986年7月组织施工,历时5个月,内外加砌通道石砖,增开排水沟渠,新植青松花草,四周筑围墙栏杆,旨在保护文物。墓园面积不大,却绿树繁茂,环境清静。
据有关史料介绍,陈化成,福建同安人,16岁时随伯父移居台湾,于淡水兴直一带谋生。后投军入伍,因作战勇敢,累获升迁,先后任把总、千总、参将、副将,一直擢升为金门总兵。清道光十年(1830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陈化成到任后,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在福建总督邓廷桢的支持下,多次击退来犯的英国舰船。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为了加强江南防务,调陈化成为江南提督。陈化成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完善了位于长江和黄埔江入海口的吴淞炮台的防御措施,誓死保卫长江水道。到任第五天,即率兵士赶赴吴淞口视察,督查防务。
英国舰队攻陷浙江定海,窜到长江口,因吴淞口戒备森严,不敢贸然进攻。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乍浦(今浙江平湖),总兵葛云飞与4000将士阵亡,英军也损失严重。
接着,英军集中舰船攻击长江门户吴淞炮台。67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亲临现场指挥。激战二个多小时后,双方均有死伤。驻守东炮台的两江总督牛鉴心中恐惧,意欲撤军向英军求和,被陈化成所拒。
牛鉴逃走后,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至陈化成以下数十人壮烈殉国。吴淞炮台失守后,英军舰长驱直入长江。接着攻陷镇江,兵临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借用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龙华陵园写的一首诗来告慰一百七十年前的民族英雄陈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