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简介 贾兰坡个人简历 贾兰坡简历档案资料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是中国古人类学家。河北人。1930年代协助裴文中参与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工作, 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后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贾兰坡 - 人物简介 贾兰坡,字郁生、笔名周龙、蓝九公。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家。直隶(今河北)玉田人、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刻苦钻研,自学成才。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科院地学部委员。
对中国的第四幻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的研究和考古工作作出了重工贡献。1935年起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如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石器、脊椎动物化石和三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对北京文化的性质和分期及北京人的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建国后,主持和指导蓝田人遗址、丁村人遗址等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1957年提出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组(距今100-300万年0地层有最古老的人类遗骸和文化遗物存在的论断,后为科学发现所证实。
首先提出华北旧故事顺时代文化至少存在两个大系统的理论,对中国远古文化的探讨起了积极作用。著有《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等。
贾兰坡 - 生平经历 偶然踏入考古学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刑家坞村。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
12岁时进汇文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了。他只好在家边自学边寻找合适的工作。 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去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
上班后,贾兰坡就被派往周口店协助裴文中先生搞发掘"北京人"工作。 考古事业 1936年11月,贾兰坡在11天之内连续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
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得连裤子都穿反了。他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对于这次伟大之收获,不能不归功于贾兰坡。"这次的发现,再一次轰动国内外。 1945年,贾兰坡晋升为技士(相当于现在副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代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任副研究员、标本室主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长。
在周口店办过好几期考古训练班,他都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并进行田野实习辅导,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后来这些人都成了考古工作的骨干和专家。 1956年,贾兰坡升为研究员。他从小小的练习生,攀登到了高层的研究领域。
相继发现了比北京人时代为早的"□河文化"、距今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距今160-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及石器、距今110-115万年前的"蓝田人"头盖骨,充分证明了贾兰坡推断的正确。
贾兰坡的工作更多地转向周口店以外的地区,足迹遍及中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投入的精力最多,收获也最大。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主持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和许家窑人遗址的研究,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初他提出了华北旧石器存在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传统的学说,即"口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首先提出了中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他还亲自在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考查和研究后,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中国华北的论点。
他的学术见解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美国学者也认为这些论点"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意义"。 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史前学术会议"上他曾建议把地质年代表中的最后阶段"新生代"一分为二,把上新世至现代划为"人生代";把古新世至中新世划为新生代。
1990年,他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一文,提出了"根据目前的发现,必将在上新世距今400多万年前地层中找到最早人类遗骸和最早的工具,(人)能制造工具的历史已有400多万年了"的新论断。
1980年,贾兰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虽没有大学文凭,但他抓住了机遇并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结出了国内外公认的闪光的硕果。 晚年 贾兰坡90岁高龄时,仍每天都在伏案工作,为他热爱的这门科学默默地奉献着。
1994年年底和1995年秋,在他患有严重眼疾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版了两部著作:《中国古人类大发现》(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史前的人类和文化》(与杜耀西、李作智合作,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随后他又写了一本《悠长的岁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以总结自己的一生。1995年4月他去美国参加院士会议,在旧金山为他举行的来自海湾地区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作家、记者、华人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的欢迎会上,他致答辞时说:"我虽然老了,但还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这门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逝世 贾兰坡教授不幸于2001年7月8日上午11时44分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93岁。
他虽然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了三个多月,但终因年逾高龄而带着未尽的事业离开了人间。他的追悼会于7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第一告别室举行。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将安葬于周口店的龙骨山,以便日夜厮守他为之研究一生的北京猿人。
贾兰坡 - 学术研究 研究领域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20世纪50—70年代,贾兰坡对中国旧石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尤以对山西旧石器的研究最为出色。
贾兰坡在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贡献。贾兰坡也关注着脊椎动物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学术观点 1949年后,他又多次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对周口店的发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他对华北旧石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华北地区古文化年代表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理论基础。
1956年,他就在《考古通讯》上发表“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
1957年又发表“试述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国学术界20世纪50年代末展开“北京人”是否使用过骨器的争论,贾兰坡支持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H步日耶(Breuil)的意见,认为“北京人”使用过骨器。
他于1960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一文以及1964年出版的《中国猿人及其文化》都探讨了这个问题。贾兰坡把周口店“北京人”制造的骨器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角工具,第二类是盛水工具,第三类是肢骨做成的尖状器和刀状器。关于骨器的观点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重视。 1958年,他与裴文中一起研究了山西丁村发现的旧石器,指出丁村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初文化的新发现。
他在1962年与人合作的《河》中,指出河遗址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并指出丁村文化是由河文化逐渐发展而来的。1972年贾兰坡与盖培、尤玉柱发表“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方面作了全面研究,指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
提出中国原始文化的继承关系后,又提出中国、东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论点。
国内外同行对这些观点给予了极大关注。1979年,贾兰坡与卫奇等研究了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认为许家窑文化在细时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人”文化与峙峪文化的过渡桥梁,并对世界范围内细石器的两大传统以及细石器起源和分布等理论性问题作了探讨。
1978年贾兰坡对细石器研究作了系统总结,发表了“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与分布”,把中国的细石器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受到美国考古学者的支持。
美国学者认为它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 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一文,并提出在中国属于早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生存地。指出“北京人”在体质特征和石器制作上有了许多进步性质,又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人们对中国远古文化的认识还是很晚的。
在20世纪以前没有发现过确切的石器时代遗址,直到20世纪初,一些外国学者还不相信中国有旧石器时代文化。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相继发现旧石器之后,特别是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接着又发现“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迹之后,才使这种局面改观。
但由于受旧观念的束傅,有的学者又提出中国没有比“北京人”再早的文化了。贾兰坡与王健的论文无疑是对这种观点的挑战,因此在学术界引起一场持续一年多的争论。
他们这一科学论断为后来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牙齿化石和蓝田人头盖骨的发现所证实。1978年所出版的《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一书,是他们对中国更新世早期人类及其文化存在问题的多年研究成果。早在30年代,贾兰坡就对北京人的地质分层文化性质和生活环境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贾兰坡还根据“北京人”遗址各层出土的动物化石的不同性质,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的几十万年中,华北气候出现过冷暖交替的变化。
解放后,贾兰坡发表过不少论文和专着。 1982年,贾兰坡与卫奇在《地质学报》上发表“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中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一文,这是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推动物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结合起来的范例。
贾兰坡 - 科学事迹 学术贡献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贾兰坡院士参加、主持、指导了丁村河、西侯度、蓝田、峙峪、许家窑、萨拉乌苏、水洞沟和泥河湾等一系列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古人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先后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和文章,广泛涉猎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源流、更新世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多领域。
五十年代,他对北京猿人的文化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倡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将周口店遗址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而带动了中国旧石器工作的开展。七十年代,贾兰坡院士提出中国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理论,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世界范围内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分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反应。
晚年,他耄耋犹勤,提议更改地质年表,建立“人生代”,提出人类的历史应追溯到400万年前的新学说,并为寻找失落的“北京人”化石奔走呼吁。
这些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培养人才 贾兰坡一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为培养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周口店举办了多届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贾兰坡院士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指导田野实习,为中国各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队伍培养了基本的骨干力量。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大专院校作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课程。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很少有人没有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和没有接受过贾兰坡先生的指导和帮助。
即使在90多岁高龄的晚年,他仍然关心科学队伍的建设和后继人才的培养。 建馆工作 贾兰坡积极参与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参加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还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建设,经常亲临北京自然博物馆指导工作,并长期担任国内许多博物馆的兼职研究员,受到国内博物馆界同仁的爱戴和崇敬。
贾兰坡 - 学术成果 1950年,贾兰坡先生的第一本科普图书《中国猿人》问世,在1951年前后,贾老写的科普类书籍还有《河套人》、《山顶洞人》、《从鱼到人》(与刘宪亭合著)、《五十万年前的祖先》和《二十万年前的祖先》,从1952年到1964年,贾老写了《劳动创造了人》、《从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北京人”的故居》、《中国猿人》、《人体骨骼学纲要》、《旧石器时代文化》(1957)等约7本科普书籍。
自1966年到1973年,不光贾老的科普类著作没有面世,就连学术性文章也没有刊登出来的。
在贾老生前做的笔记上,记者看到这期间贾老实际上也写了大量的文章,但是在旁边都注上了“未刊稿”。从1974年开始,贾老的科普著作又开始出版了,这一年里他为“十万个为什么”写了三篇文章。
1975年贾老的著作《周口店——北京人之家》出版,并在同年有了英文版,译名为《TheCaveHomeofPekingMan》。这一年里贾老还有《什么是大角鹿》、《猛犸是什么样的动物》两本科普书问世。
1978年贾兰坡先生的一本极其重要的科普著作《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出版了。 进入80年代以后,贾兰坡先生和港台及海外的学术交往明显多了起来。1983年由他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人类的黎明》问世;1984年贾兰坡先生和黄慰文合著的《周口店发掘记》更是在国际间造成了影响,这本书对整个周口店的发掘过程作了最全面的叙述,英译本名为《StoryofPekingMan》,被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采用为教科书;日文译本名为《北京猿人匆匆来去》,在日本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且由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根据此书拍摄了电视片。
1994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贾老的科普著作《贾兰坡说中国古人类大发现》。
1995年,贾兰坡先生和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合作出版了与黄慰文合著的《发现北京人》一书,这是一部带有回忆录色彩的科普类读物。1999年,贾兰坡先生以91岁的高龄,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著名科学家谈科学”丛书撰写了《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后来此书在2000年被收入《生命的历程》一书。
贾兰坡 - 科学品格 贾兰坡一生刻苦好学,努力进取。中学毕业后,他先后进入地质调查所做练习生、在北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进修和学习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和人体解剖学。
工作中他刻苦钻研,勤奋自学,不耻下问,为获取科学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废寝忘食。晚年中,贾兰坡院士忍着眼疾及多种疾病的疼痛折磨,仍然每天手不释卷,伏案工作,用一把放大镜和一支钢笔解读、诠释着人类早期的历史。
就是靠这样的苦学、钻研和勤奋,他由一个中学毕业生成长为建树卓著的学者,由一个不懂化石和石器为何物的练习生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三院院士,创造出一个刻苦进取、勤奋向上、靠个人的不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重大转变的现代传奇。
贾兰坡院的这种精神境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立志成才的青少年在科学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去勇攀高峰。
贾兰坡 - 主要著作 出版著作 《河套人》,1951年3月第1版 《山顶洞人》,1951年5月第1版 《从鱼到人》(与刘宪亭合著),1951年 《五十万年前的祖先》,1951年 《二十万年前的祖先》,1951年 《劳动创造了人》,1953年6月第1版 《从猿人脑发展到现代人脑》,1954年3月第1版 《“北京人”的故居》 《中国猿人》,1950年7月第1版 《周口店——北京人之家》,英文版《TheCaveHomeofPekingMan》 《什么是大角鹿》 《猛犸是什么样的动物》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说中国古人类大发现》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周口店发掘记》(和黄慰文合著),英译本名为《StoryofPekingMan》 《悠长的岁月》,1997年12月第1版 《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1984年8月第1版 《北京原人(日文)》,1977年第1版 《北京人之家(德文)》,1976年第1版 《中国标准化石(脊椎动物)》(与杨钟健、刘宪亭、周明镇合著),1954年11月第1版 《化石的发掘和修理》,1952年1月第1版 撰写文章 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吴汝康贾兰坡,1954年 河套人及其文化,贾兰坡,1951年 中国猿人及其文化,贾兰坡,1951年 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王曰伦贾兰坡,1952年 由挖“龙骨”作副业生产谈起,贾兰坡,1952年 由人类学的观点看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贾兰坡,1952年 周口店龙骨山中国猿人产地巡礼,贾兰坡,1952年 在中国发现的手斧,贾兰坡,1956年 人类用火的历史和火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贾兰坡王建,1956年 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贾兰坡,1956年 中国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贾兰坡,1956年 由中国猿人产地谈到周口店新建立的陈列室,贾兰坡,1953年 中国目前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贾兰坡,1953年 由中国猿人谈到人类起源,贾兰坡,1953年 如何由碎骨片中辨认出人骨,贾兰坡,1953年 苏北新安县新沂河的古遗址,贾兰坡1953年 苏北新沂河的化石产地,贾兰坡,1953年 似石器和非石器,贾兰坡,1956年 先祖同共的“猿人类”与“人”,页数:2,1950年 新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新发现,贾兰坡,1956年 NEWDISCOVERIESABOUTSINANTHROPUSPEKINENSISINCHOUKOUTIEN,WooJu-Kang,1954年 评贾氏三书,贾兰坡,1954年 NEWANTHROPOLOGICALDISCOVERY,CHIALAN-PO,1954年 中国猿人,贾兰坡,1954年 FossilMyriapodsFromChoukoutien(周口店多足类化石),贾兰坡刘宪亭,1950年 吉林西团山古墓之发掘,贾兰坡,1950年 从人类的脑髓谈到民族的偏见,贾兰坡,1950年 火的发明,贾兰坡,1950年 中国南部巨人,贾兰坡,1950年 察哈尔左云县冯家窑附近石器遗址,贾兰坡,1951年 怎样制造和辨别石器? 贾兰坡,1950年 中国猿人化石的失踪及新生代研究室在抗日期间的损失,贾兰坡,1951年 答王时风先生所评我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贾兰坡,1955年 略评贾兰坡先生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王时风,1955年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在科学上的意义,贾兰坡,1955年 脊椎动物化石采掘法,贾兰坡,1955年 丁村发掘记,贾兰坡,1955年 下草湾的人类股骨化石,吴汝康贾兰坡,1955年 山西襄汾县丁村人类化石及旧石器发掘报告,贾兰坡,1955年 中国化石人类研究的展望,杨钟健,1955年 中国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吴汝康贾兰坡,1955年 周口店的石家窑,贾兰坡,1951年 评劳动创造人,周龙,1951年 谈中国猿人与爪哇猿人的关系,贾兰坡,1951年 周口店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化石地点,贾兰坡,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