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香猪
从江香猪,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仅产于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区。1980年被列入中国八大地方猪种之一;1982年编入《中国猪种》第二集;199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畜种, 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产品”称号,2000年农业部130号公告将其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2004年获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注册。1995年在北京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大会上,从江县被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
它是在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中通过当地少数发展民族群众特殊的饲养管理方式,经过长期的选种、选育而逐渐形成的优良地方微型猪种。后经过多个地方猪种的繁殖、培育,衍生出剑白香猪,巴马香猪等一系列微型猪种!从江香猪以体形矮小、肉质香嫩、基因纯合、富含微量元素、纯净无污染等独特优点而著称。并具有适应性好、抗病力强、饲养管理粗放等优点。自1977年全国地方猪种普查被挖掘以来,先后有贵州农学院、广西牧科所、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等十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产区考查研究,将香猪特点概括为“一小、二香、三纯、四净”四大特点。从江香猪作为贵州唯一选派猪种,参加了1992年9月在深圳召开的首届养猪行业交易会和1995年4月在青岛召开的第二届养猪行业交易会,掀开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面纱,名扬五湖,享誉四海。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小型猪学术研讨会”和1995年在贵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小型猪学术研讨会”上,从江香猪均是会议的热门话题。其品质和声誉都得到高度称赞和肯定,誉称从江香猪为“猪中珍品”。继1992年《中国畜牧水产消息报》报道从江香猪后,《经济信息时报》、《信息快报》、《北京科技报》、《中国食品报》、《中国农村杂志》、《中国经济导报(市场周刊)》等全国各大杂志报刊和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先后对从江香猪进行专题报道,使从江香猪热及四方,俏及南北。全国己有28个省(市)前来从江引种饲养,使从江香猪走出了苗乡侗寨,走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香飘万里,名至实归。
小香猪与其他猪种不同,它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农牧业水平较低的环境中,经过长期近亲交配繁殖选育而成的,外观特点是短、圆、肥。毛有光泽。头长额平,额部皱纹纵横,耳朵较小、薄且向两侧平伸,耳根硬,背腰微凹,腹大而圆,四肢细短,尾巴细长似鼠尾。
品种较纯的香猪眉心有明显白斑,黑色部分仅存在于头部和尾部,背部无黑斑。 猪鼻子为粉红色是从江香猪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香猪体躯短而矮小,被毛全黑,个别有唇白和肢端白。颈部短而细,头较大,面平直,额面皱纹纵行浅而少,耳较小薄呈荷叶状,略向前伸,稍下垂或两侧平伸。眼周围有一粉红色眼圈。背腰宽而微凹,腹较大下垂,母猪乳头多为5对,少数6对。后躯丰满,四肢短细,前肢姿势端正,后肢多卧系。
性成熟早,公猪早于母猪,90日龄时生殖器官大小与成年公猪接近。60日龄前出现爬跨行为;65—75日龄、体重3—6kg开始射精;170日龄体重8.5—9kg用于配种。母猪80~120日龄、体重8.5kg左右开始发情,发情周期约为19天,持续4—5天;经产母猪窝产活仔数8—10头居多,最多达14头。
从江香猪早熟易肥,哺乳期贮脂力较强,体小,肉质细嫩,味香,汤清甜,是制作高档肉食制品的理想资源。
从江香猪适应性好,抗病力强,饲养管理粗放,易于饲养。日粮营养水平不宜过高,能量保持在2.8—3.2大卡/kg,粗蛋白质为8%—14%,且青绿饲料应占60%—80%。种猪保持中等体况即可获得较好的繁殖水平。在疾病防治方面,按照常规程序搞好免疫和驱虫,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几乎没有其它疾病发生。
香猪以喂青绿饲料为主,以保证猪肉香味纯正。 常用哺饲料有玉米、稻谷、麦麸、米糠、豆饼、大麦、花生饼等。其饲料配方为:玉米10%、米糠50%、豆饼8-10%、麸皮30%、面粉1%、食盐0.5%。每公斤饲料应含消化能10.5兆焦,含粗蛋白质16.2%。饲喂方法:一是要定时,每日4餐,从早上7点开始,每隔4小时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