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先知 余世存:徘徊于先知和大臣之间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先知与大臣是两种身份.两种智慧,当这两样同集于一人之身,他身处的便是一个尴尬的地位周王室东迁后一再衰微,面对诸侯国的争霸,王室只能作壁上观.

先知与大臣是两种身份、两种智慧,当这两样同集于一人之身,他身处的便是一个尴尬的地位

周王室东迁后一再衰微,面对诸侯国的争霸,王室只能作壁上观。这种旁观热闹的状态使王室大臣们冷静下来,他们看待人事沧桑,也成就了先知式的自己;但一旦他们有机会,仍会以大臣的身份参与政事。作为先知,他们看清了很多东西;作为大臣,他们却也相当无奈。刘康公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刘康公是周匡王的小儿子,名叫季子。匡王在时,季子被封为刘康公,及其同母兄弟定王当政,刘康公倍受重用,曾代表天子出使鲁国,并对大臣的出使、重要官员升迁、迎送各国使臣以及国家大事的决策无不参与,成为周王室内显赫一时的重臣。

周定王八年,即前599年秋,天子派刘康公出使鲁国聘问,并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刘康公看到季文子、孟献子两家都很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却很奢侈。刘康公预言:“季、孟两家大概会长期在鲁国当政,而叔孙、东门两家大概会败亡。即使家族不亡,他们本人必不能免祸。”

刘康公观察到鲁国大夫们的情况是,季文子、孟献子两家俭朴,节俭就足够保证用度,用度充足就能庇护家族。而叔孙、东门两家奢侈,奢侈就不会体恤族人的贫困,贫困者得不到体恤,忧患必然会降临,这样必然会危及自身。况且作为人臣而奢侈,一定也是个不顾国君只肥自身的人,国家不堪负担,他们迟早败亡。

季文子家的妻妾不穿绸缎,马不吃粮食。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子服劝他说:“您为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别人以为您吝啬,且不能荣耀国家。”季文子说:“我也愿荣华享受。然而,我看国人,父兄吃粗食、穿破衣还很多,所以,我不敢享乐。

别人的父兄吃得差、穿得破,而我让妾穿得美、让马吃得好,我还是帮助国君养护人民的吗?且我听说以德荣耀国家,未听说以妾与马让国家荣耀。”孟献子得知此事,把子服关了七天禁闭,从此,子服的妾穿粗布衣,马吃稻壳。季文子听到后,说:“有过能改,可以为民办事了。”就让他做上大夫。这是后话。由此可见,季、孟能长久执政,是由于节俭自好。

刘康公的预言先后应验,鲁宣公去世时,东门子家逃往齐国。周简王十一年时,叔孙宣子也逃奔了齐国。

刘康公的预言之能不止一端。不过,其作为一个有见识的大臣,仍会受官本位的影响,而影响了他的判断力。比如前590年春,晋景公派遣大夫调停周定王和戎人的冲突,调解成功。刘康公却心存侥幸,不听周内史叔服的劝阻率军攻打茅戎,结果大败。

分析刘康公的行为,他不是不明白王室衰微的结果,但他仍要开战,大概实在是军权在己,一试身手的心理作怪。同其预言屡屡得验一样,类似的羞辱也并非只此一件。

这个先知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公元前578年。这一年三月,周天子让刘康公、成肃公等人率军联合晋、鲁、齐、卫、郑、宋等国去攻打秦国。出兵前,大家在社神庙前接受祭肉,成肃公的态度很不恭敬。刘康公看在眼里,说:现在成先生表现得这么怠惰,丢掉他的天命了,他是有去无回了啊。

刘康公在分析时还说出了两句为世人称引的名言,一句是:“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百姓随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这就是所说的天命。因此会有行为、礼义、威仪的法则,用来固定天命。能遵守法则的人养护它而得福,不能的人破坏它而遭殃。另一句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是对信念和安全的强调。祭祀有礼,战争有礼,这是跟天地神灵交往的大节。但成肃公却不放在眼里,这是自弃其命啊。

果然,在这一大败秦军的战役中,成肃公在瑕地(今河南陕县南)死去,应验了先知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