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肉身 隋建国最新个展“肉身成道”探讨雕塑立身之本
2017年3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雕塑系教授隋建国最新个展“肉身成道”于佩斯北京开幕。“肉身成道”源自圣经中耶稣的“道成肉身”,这里艺术家将“肉身”置于“道”之前,一方面似乎更符合中国传统认识观,另一方面也呼应了此次展览创作所思考的主线,即艺术家本体与雕塑自身的内在关联。
2008年,隋建国的《盲人肖像》系列开始将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对象本身作为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个体,就如雕塑家手中的泥是一种独立个体,它并不是任何事物的投射。较于《盲人肖像》系列,本次展出的新作《手迹》系列则在视觉形态与媒介等细节上皆有着更深层的推进,这种演变可在展厅中那三件大型铸铜雕塑中察觉。
通过艺术家手中的简单动作——抓握、捏造、挤压、分离、扭转,艺术家的双手与黏土产生了最直接而深刻的紧密接触,同步展出的录像作品《肉身成道》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一瞬间画面,贝蒂-苏·赫尔茨称其为“深入到了一种透着其老道的雕塑感觉的前意识状态”。
在黏土表面留下的指纹与印记似乎阐明了艺术家身体(双手)的不在场,与此相对,黏土所呈现的各种凹陷、扭曲,构建了“不在场的身体”的负空间存在,就此即昭示着属于身体的那种强势的、不可否认的存在感。
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视频中“创作”的手,填补了雕塑外部凹陷出的时空空缺,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现场。艺术家的手与黏土发生关系,黏土柔软的特性与手的受力产生了碰撞,从此一个雕塑就此诞生。在隋建国看来,所谓的做雕塑往往在于手和泥互动的结果,可关键的核心更在于“第一下的触碰”——第一下的接触预示着生命特征的“物”的诞生,好比米开朗琪罗创世纪中上帝与亚当的指尖相触的瞬间。
早期制作如《盲人肖像》系列等作品,隋建国试图运用人工的后期处理手法呈现雕塑层面上的机理效果,而如何能够彻底而全面的还原手与黏土互相“触碰”的那种受力瞬间,一直艺术家在创造表达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次展览隋建国运用了高精密度的3D扫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精确捕捉并还原了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使得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程度。
“这种精确带来的突破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对艺术家美学理想的逐步靠近——以高科技处理生成的作品如科学实验般精确记录下材料的特性与受力结果,将前一阶段作品中仍旧相切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造型手法边缘的艺术观念,彻底推进到对于雕塑身体性本质的客观揭示。
”对于本次与技术的结合,隋建国表示,“这使得我的身体更加深入到材料里面去。”
可以说,从隋建国2006年开始实践的《时间的形状》起,其创作生涯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点——从时代符号转向个体的自我完成,这也是他挑战当代雕塑观念的实践之路的开始。此次展示的几件新作更是艺术家试图借由探讨身体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来探索观念的新思索,正如隋建国所说:“我重新思考雕塑艺术的核心,试图将其还原为更加本源性的问题——身体在空间与时间中的位置及其感受事物的方式。”
2017年3月9日,隋建国最新个展“肉身成道”于佩斯北京开幕 隋建国最新个展“肉身成道”展览现场 隋建国最新个展“肉身成道”展览现场 隋建国 核#3 2014-2017 铸铜 165×100×72cm 隋建国 核#4 2013-2017 铸铜 290×185×130cm 隋建国 肉身成道(影片静桢截屏)2013 视频 8分钟
艺讯网 林佳斌/文 杨延远/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1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