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重庆市实验中学 重庆市实验中学 以"实验"之名 续写百年名校新篇章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实验"意味着改革,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新的探索与突破.创建于1907年的重庆市实验中学(原巴县中学),是重庆市最早的市立中学,凝聚着厚重的巴

“实验”意味着改革,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新的探索与突破。创建于1907年的重庆市实验中学(原巴县中学),是重庆市最早的市立中学,凝聚着厚重的巴渝文化。新时期,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为办学理念,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积极彰显“实验”精神,种好改革创新“试验田”,用心、用智、用情续写重庆实验的新篇章。

在时代发展中

传承“实验”精神

在重庆市实验中学朝晖楼底楼,有一个“特殊”的展厅,展出了80余幅书法作品,其笔锋苍劲有力,章法大气浑厚,让学校的“文化味”更加浓厚。这些作品都是出自中国书法艺术家、学校高55级校友吴守昕老先生之手。

以“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为办学理念,市实验中学一直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作学生生命底色。2016年,学校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校园文化有机结合,除老校友吴守昕书法进校园,还开展了重庆长江文化石奇石进校园、“琴心堂”古琴文化进校园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师生文化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化一直都是市实验中学发展的魂。在110年岁月沧桑中,学校几易其址、几易其名。2011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市实验中学校”,在继承老校训“苦学力行,修身济世,尚公明耻,救亡图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提出”苦学力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并结合“实验”之名,对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人文精神从来都是重庆市实验中学发展的血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肖楚女、恽代英、邓中夏、杨闇公等一批革命活动家在学校播撒革命火种,师生漆南薰、童庸生、周贡植等革命烈士为新中国而献身,到20世纪50年代,学生秦运文、吴复兴、吴精华、文熙元、丁伟杰……20世纪末,学生刘雪峰、陈猛、傅小强、陈鹏万等,从该校走出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无不彰显学校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秉承老一辈“实验人”的光荣传统,砥砺前行。

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文化艺术节上,一出川剧“变脸”赢得了全校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除川剧社外,学校还有汉服社、茶艺社、楹联社、话剧社、书法社、古琴社、礼仪社、古诗朗诵社等10余个人文社团,同学们在享受古文化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我正信、人我礼仪、物我和谐”儒雅谦和品质。

“人文立魂,科技树人”。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每一个市实验中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重庆实验中学一路铿锵,为更多学子成人成才蓄力前行。

在科技创新中

提升学生素养

在市实验中学科技馆的济航展厅,陈列着厚厚几叠学生发明创造专利证书。近年来,市实验中学学生获得国家专利近300项,学生获全国创新比赛一等奖31项、市级一等奖150余项。

在这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学校多年来科技教育的智慧与心血。建筑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的学校科技馆,是全国中学中最大的科技馆,包括科技互动体验、科技探究实践、天文展览观测、循环生态研究四大体系,既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又是重庆市首个通用技术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市实验中学的科技教育强调全员参与,动手体验,每天科技馆都会定时对学生开放,目前已接待参观体验50余万人次。

在学校的“六个一”校本课程中,包括拥有一项发明“专利”、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等内容。在每学期开设的70多门校本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中,既包括无人机、物联网、机器人,又有如长江水质考察等研究性学习内容。高中选修课程《科技与创新》、《微说长江》、《济航·生物科技》还入选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不久前,来自实验中学雏鹰班的学生李心仪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雏鹰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专门在雏鹰班开设了科技制作、科技创造、课题研究、程序编写等课程,还和重庆大学等高校国家级实验室结成“大手拉小手”联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大学和研究生们一起做实验,聆听教授专家们的课程。

在校园内的一块草坪上,停放着一架“歼六”战斗机。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优质生源地,西南地区两所“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之一,重庆市实验中学空飞预备班已先后向清华大学、空军航空大学、民航飞行学院输送空军飞行人才150多名,学校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优质生源基地学校”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学校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既丰富了学生科学技术知识,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近年学校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著名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就是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