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遇曼哈顿》:是刘老根乡村爱情还是奥斯卡《爱乐之城》

2017-1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马庆云 我对电影<情遇曼哈顿>没有任何期待.从预告片来看,无外乎是一对儿男女在纽约的曼哈顿也是就北京海淀,面试剧组,然后相爱相杀的破事儿.这类爱情的套路过分明显,比之于此,我可能更喜欢刘老根大舞台的乡村爱情,毕竟,那里边还是有一丁点的真实味道的. 所以,<情遇曼哈顿>的电影票不是自费购买的,别人送的,还是VIP包间,容易在观影质量和观影心态上更"亲和".整部电影看下来,有以下几点看法. 先说问题,有些桥段还是太老了,梗不够味道,有拾人牙慧的意思.比如,这对儿

文/马庆云

我对电影《情遇曼哈顿》没有任何期待。从预告片来看,无外乎是一对儿男女在纽约的曼哈顿也是就北京海淀,面试剧组,然后相爱相杀的破事儿。这类爱情的套路过分明显,比之于此,我可能更喜欢刘老根大舞台的乡村爱情,毕竟,那里边还是有一丁点的真实味道的。

所以,《情遇曼哈顿》的电影票不是自费购买的,别人送的,还是VIP包间,容易在观影质量和观影心态上更“亲和”。整部电影看下来,有以下几点看法。

先说问题,有些桥段还是太老了,梗不够味道,有拾人牙慧的意思。比如,这对儿冤家男女建立感情的一种方式就是去坐游乐场的过山车,而且是很刺激的悄悄进去自己插电。我在好几部电影中看到类似的情节,过山车的梗被用烂了。商业片最怕的就是用别人已经无数次运用的桥段梗,容易制造一种假的观感。在这一方面,《情遇曼哈顿》尚需改进。

再说惊艳。我是抱着看《乡村爱情》的心态去的,觉得反正是VIP大床厅,在哪躺着不是躺着啊。但这种观感从入场几分钟开始,便消息了。不能把《情遇曼哈顿》当纽约乡下的爱情故事看待。导演在叙事节奏把控、画面美感追求上,都与刘老根大舞台天壤之别。这是一部快节奏的轻喜剧爱情片。

看完全片,仔细回味一下,感觉《情遇曼哈顿》在故事和美学追求上,仿佛并不输《爱乐之城》。当然,我对《爱乐之城》的评价也并不高,不像国内某些做电影评论的媒体人,因为“爱乐”拿了奥斯卡,就无底线地吹捧。顺路再说一嘴奥斯卡。美国的这个电影节选出来的电影,质量上真的不敢恭维,有点矬子里边拔将军的味道。当然,大陆的鸡啊鸭啊的电影节也不能骄傲,可能咱们选拔的还不如人家的矬子。

《爱乐之城》讲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唱歌跳舞在一起,也是男女各有自己的生活小忧愁,最终为了完成一方的梦想,而男方选择放弃。当女孩子功成名就、结婚生子之后,再回到小城,男主角仍旧在那里演唱,人生如白驹过隙,嗖的一下就恍如隔世了。

在这个故事套路中,《情遇曼哈顿》确实有很多类似。男女主角也都是搞艺术的,女主角都是演话剧出身的。更是选准了百老汇这个地方,做了戏中戏的追求。两个人要同时竞争一个百老汇话剧的花木兰出演名额。相爱和相杀,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最终的结果,依旧是男的放弃,成全女的。但是,《情遇曼哈顿》给出了较为圆满的结局,两人皆大欢喜,一起登上歌剧演出的舞台。

我比较喜欢《情遇曼哈顿》而非《爱乐之城》的原因是,后者不够真实,没有人间烟火味。奥斯卡很多获奖的美国电影,都是这个通病,我甚至于高度怀疑,美国电影还有没有拍摄真实生活的能力,为什么很多剧情都像生活在琼瑶剧中。王小波生前在书中说美国电影没文化,我觉得王小波死后的这二十年,也没见美国电影有几个有文化的。

而《情遇曼哈顿》则有一定的烟火气息了,这比《爱乐之城》强。这种烟火气,则表现在至少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男女主人公为了生存而奔波的场景。纽约也不是人间天堂,不是蛋糕随便吃,北京海淀的大妈还有大清早敢早市捡菜叶子的呢。让这对儿男女为生存忙碌一下,接地气。第二个,则是男二号和女二号的戏份,我打算展开聊一下。

男二号是一个厨子,女二号是一个裁缝,当然,后者有着艺术设计师的梦想。这就非常真实的中国人在纽约的形象了。咱们国人出去,不光都是老板,吃喝不愁一辈子,好多出国去美帝的,都是做服务行业去了。干饭店的不少。这个男二号,为了追女二,上手就能猛火爆炒,美食外卖走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烟火气。

乃至于最后,男女主人公上演的一出歌剧,也是戏中有戏,唱词更是值得体悟。这份精妙,正是《爱乐之城》里边的一出出歌舞所试图实现的。不过,“爱乐”走人生悲剧路线,“情遇”则要一种皆大欢喜。我觉得,前者是用没在一起故作悲剧,求取一种肤浅的悲凉。后者倒是放弃肤浅的悲凉,直接来个中国影迷喜闻乐见的快乐场面。商业片嘛,快快乐乐的也算实在。

最后说一句女主角王丽坤。有点像张雨绮,剧中造型也神似。这位大姐的表演功底还是差一点,张雨绮那是连小鼻尖儿都带着戏的,“大,呐饿赖”,真不是一般演员能演出来的。王丽坤的面部演技不行,需要加强练习。这一代小花好像整体演技都差一点。赵丽颖在《女汉子真爱公式》里边便差强人意,张天爱在《鲛珠传》里边也不够惊艳,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年轻女孩子演技略差的断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