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将军子女近况】追忆父亲张国华:“佛光将军”的生命信仰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1日电 (张湘忆) 今日,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一书作者,原中央军委委员.成都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21日电 (张湘忆) 今日,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一书作者,原中央军委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西藏军区司令员、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原十八军司令部侦察科参谋王贵等嘉宾做客人民网,跟网友讲述雪域高原1949年至1960年11年间发生的故事。

张小康在访谈中介绍了个人成长经历和《雪域长歌》一书的写作过程。她认为,作为“老西藏”的后代,有责任讲清西藏故事。

张小康介绍,自己出生在一个与西藏有特殊关系的家庭。父母都在西藏工作,他们是最早进入西藏的人,而且在那边付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从小接触和听到的很多话题都和西藏有关系。比如大人们交谈中会提到西藏。

从自己两岁都不知道东南西北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西藏了。当然,西藏是什么,并不知道。后来,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多年,2006年回国。在那个阶段,看到和听到了很多关于西藏的报道和说法,绝大部分不是真实,甚至有些就是歪曲的。作为一个老西藏的后代,觉得有责任要搞清楚,甚至要讲出来。

张小康说,2006年回国以后,接触到很多当年的叔叔阿姨。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听到了很多那时候的故事。听到这些故事以后,你会被感动,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想把这些记录下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力量。那些80多岁甚至90多岁的人,他们谈起西藏时,都有一种无怨无悔的感情。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人,感到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他们的那种精神鼓舞了我,让我感到有一份记录历史的责任。

张国华将军子女近况 追忆父亲张国华:“佛光将军”的生命信仰

他15岁参加红军,35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1950年春,36岁的他临时受命,奉命率领三万多大军挺进西藏,终于将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屋脊上,为当时仍在黑暗中挣扎的西藏人民送去了“黎明的曙光”。

张国华,这位半个多世纪前曾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浴血奋战的“中国战神”、“佛光将军”,他的名字至今仍被藏区的人民传颂。

1950年1月,张国华将军执行毛泽东主席下达的“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率领当时已计划安家川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转道西藏。在长达一年零七个月的进藏途中,他们趟过了一道道冰河,翻过了一座座雪山,踏过了一片片无垠的沼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然而,对于身为军长的张国华来说,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却是自己第一个孩子的离世。

由于进藏前的准备工作繁琐忙碌,张国华腾不出时间去看望重病的女儿。等到他百忙之中抽空赶到医院,孩子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张国华将军的长子张小军后来回忆说,因为当时条件简陋,一家人甚至不知道姐姐被埋在了哪里。

“实际上,十八军的战士们为了西藏,失去孩子的事太多了,不止十个八个。在那个战争年代,牺牲是非常普遍的,他绝不能因为这件事影响工作,反而要成为全军的表率。”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女士回忆道:“只有母亲知道当时父亲的心情。巨大的压力和悲伤使得他无法休息,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必须有人做出牺牲。”

张国华将军子女近况 追忆父亲张国华:“佛光将军”的生命信仰

而后,张国华不仅出色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任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还对部队进藏后的统战工作及西藏科技教育领域的长远发展深思熟虑。他重视文化,成立政策研究室,于1950年邀请包括地质、农业、教育专家组成的52位国家顶级专家组成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在政治局面尚未平稳之时就将知识分子带进西藏。

“在我父亲看来,十八军并非简单的军队,这是要为西藏带去文明的队伍。”张小康女士提到父亲这个后来被证实是极为英明的决定时,语气充满了自豪和肯定:“当时进藏供应困难,需要尽量精简,但他提出要带文工团,这不仅是对部队本身的鼓励,更肩负着做少数民族思想工作的重任。

”文工团作为更能被百姓接受的一种形式,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解放军的严明纪律。贵族阶级通过文工团了解解放军、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从而为西藏社会了解并接受中央的西藏政策打开了局面,创造了平和的思想环境。

在西藏工作的十七年中,张国华先后担任过西藏军区司令员、西藏工委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位,他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对西藏“慎重稳进”的方针,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注重培养民族干部,领导西藏人民搞好各项建设事业,被西藏同胞亲切地称作“佛光将军”。1963年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主席高兴地称赞他说:“与其说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不如说是政治军事仗”。

因为常年在西藏工作,张国华与在北京的三个孩子聚少离多,但儿女们仍然深深地爱着这位非同一般的父亲。“他是一位军长,但是这位军长很有文艺范儿”是大多数人给张国华将军的评价。他多才多艺,富于特长——拉二胡、吹笛子、吹箫……可谓琴棋书画样样擅长。“虽然他很少回家,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关心我们的学习、品德,教给我们很丰富的东西。”

次子张小原先生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更多一些。在他看来,张国华是位极可亲可敬的父亲。“无论是做政治工作或军事工作,下属和同事和上级从来没听过他骂人。既和善,却又严厉,不怒自威。在儿女面前也如此,他会安排许多家规,比对外人更加严厉。”

在亲爱的儿女面前,他是严厉的父亲;在共同奋战的军人面前,他是严肃的将军;在活泼的文工团战士面前,他是亲切的多面手——张国华将军这种精深、博大、丰富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许多人,尽管不同的人对他有着各种各样的印象,在他心中最高的评价却是调往四川后,一位美国记者在国外报道中记录的四个字:职业军人。

一生戎马倥偬,负伤无数,欣然接受并倾其所有去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也许就是那个年代、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心中,最崇高的生命信仰。

张国华将军子女近况 追忆父亲张国华:“佛光将军”的生命信仰

1951年10月26日解放军进驻拉萨时,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向张国华将军敬献哈达。

张国华将军率领的十八军,从上到下都充满了一种执行纪律的坚决性。在《十七条协议》签订时,毛泽东主席曾对他讲道,“去西藏对个人来讲,一点好处都没有。党叫你去你去不去?”这句话后来成为他一生坚持在西藏工作的最高信条。“这是党的命令,在那一代人来说,是最光荣的事。”

这种大爱,也许是现代人极难体会的。用张小康女士的话说,是“爱国家、爱藏族同胞、爱那个时代。能奉献的才叫做爱。”在他们看来,父辈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生命都奉献给了西藏,于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一切也和自己有了无法割舍的血脉情缘。从国外归来后,张小康女士一直致力于寻访十八军老战士,将那些感人的故事记录整理成书,使更多的人了解老西藏人的过去。这种口述历史的做法,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他们同生共死,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他们从不宣扬自己,但那时西藏是什么情况,是什么人在为其奉献,我们后辈有义务去了解和铭记。通过他们,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父母、认识那个时代的人——

“他们太过纯洁,有着至高的信仰,为其付出一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