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只爱“机器人”[组图]
她,Marie,娴熟掌握家庭护理的一切技能,“自供能”行走,能够区别各种外观相似的物体(例如不同药片的药瓶),能够立刻从表情、手势中获取并反馈信息,虽然语言沟通并不完美,但是发音绝对清晰,理解正常对话。最重要的是,她很廉价--然而,她并不能获得日本病人们的信赖,原因很简单--她是一个来自菲律宾的有血有肉的活人(菲佣),而非机器人。
很多日本人会告诉你:哦!机器人,多么让人惊叹的创造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越来越熟悉机器人游走周围的生活,并且坚信机器人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替代人类完成那些“廉价”、“简单”的工作--它们能够护理病人,收集垃圾,看家护院,甚至为旅人指路。
在日本,人口增长高峰期早已远去,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使这个国家的年轻工作者越来越少,当绝大多数日本本土年轻人投身于科技、商业以及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时,急迫需要有人(或物)来填补低端劳动力的缺口。
与此同时,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们也对日本工作机会趋之若骛。以菲律宾为例,这个国家已经拥有超过35万名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渴望进入日本劳动力市场,然而,被获准入境的为数甚少。尽管外国学者不断重申引入廉价外来劳动力的好处,日本民间舆论却认为,这些移民根本无法在日本社会和谐自然地工作生活,与其让外来人填补劳动力空白,不如制造能够完成这些工作的机器人。
日本显然具有开发高智能化机器人的实力,根据2005年五月的政府报告预测,日本“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总值将在10年内达到100亿美元。在去年夏天举行的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上,总参观人次达到2200万,从Toyota的看护机器人到Sony的QRIO舞者,还有Honda的ASIMO服务型机器人,日本在全球机器人技术领域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已展露无疑。
日本需要劳动力,开发机器人自然理所应当,不过,故事似乎不仅限于此,纵观日本现有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发现,日本人对机器人的偏好格外强烈,绝大多数日本民众都对机器人抱有好感。
西方人对机器人天生的恐惧从好莱坞电影中就可窥得一二,有趣的是,很少有日本人表示对机器人怀有疑虑或厌烦。在西方流行文化中,机器人往往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不是被恶势力利用,便是自身“程序”出错“暴走”。
相比之下,在绝大多数日本人眼中,机器人不仅友善和蔼,还爱人助人。
日本人自己也感觉到了和西方观点的不同,他们通过两个主要理论来解释这一分歧---信仰与流行文化。
在日本神道影响下,日本人在思想上便趋向淡化物与人之间的界限,如果你要日本人解释为何“亲善”机器人,他们不会做出解释,反而会质问那些西方基督教徒为什么阻止这样一种好技术为人所用。要知道,当本田的机器人开发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时,梵蒂冈还在建议西方教徒们抵制类人机器人。
日本的流行文化也早已为机器人的未来谱写好蓝图,自阿童木1951年诞生以来,机器人已经成为日本流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从青少年开始影响整个日本--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日本有无数电影、漫画、动画以机器人为主角/背景,其中绝大多数都扮演了正面的积极角色。
日本人认为,正是这种开发的机器人认识观允许日本能够比西方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机器人技术,“在所有进行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国家中,日本的态度更为积极乐观。”
不过,这些解释依旧皮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相对机器人,日本人更害怕和同类——人相处。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日本人来说,与其他人交流沟通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他们会不断考虑别人会对自己的话做何反应,应该如何处理和其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交谈方式,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和机器人交谈,就完全不必考虑这些问题。
为了研究日本人面对机器人和真人的不同表现,MacDorman博士对受调查者在接受访问时眼睛的动作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发现,在和真人调查者交流的过程中,只有30%日本人会与对方有眼神接触,而在和机器提问者交流中,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会“直视”对方,虽然机器人明显没有“眼神交流”的能力。
除此之外,日本人还认为,相对可编程控制的机器人,外来劳动力移民“难以掌握”,不知道他(她)会在什么时候做错事,什么时候说错话,甚至在对话里用错敬语。
以Sony著名的AIBO机器狗为例,AIBO在日本和美国的用户群截然不同,美国AIBO用户偏向于破解AIBO的程序系统,开发机器狗更多潜在能力,吸引日本用户的理由则简单得多:干净、安全,可控制。
机器人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将很快拉开机器人时代的序幕,不过,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区别在于,孤独的日本人群不会考虑机器人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他们来说,机器人也许将成为更为合适的宠物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