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德七年 王承德:七年上书只为水
年过花甲的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虽已到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岁数,如今仍在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担任院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令人好奇的是,本是"中医世家"的他,却偏偏对"水"情有独钟。近10年来,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华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特别关注当地的江河湖泊,不仅观察水面、流量、水质,而且注意观察了解近几年的变化情况。
来自儿时的水情结
王承德从小在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靖远县长大,当时他的家乡没有自来水,他每天都要去黄河边抬水,夏天他常常跟小伙伴们去黄河边玩耍,有时还会牵着生产队(即现在的村)的牲口到黄河边去饮水。在他的记忆中,那时黄河水面很宽阔,一眼望不到对岸。
夏天的黄河水比较黄,泥沙多,冬天的黄河水是清清蓝蓝的。每每谈起这些,王承德都会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唉!现在再也看不到清冽的黄河水了,不仅如此,一望无际的河面也变得非常狭窄,看起来都不像河,更像水渠了!"
王承德边说边拿出手机给笔者看他最近拍摄的家乡黄河的照片,那份心痛和伤感溢于言表:"在半个多世纪里,黄河水量减少了3/4,现在只有当年的1/4了。"
1964年到1968年,王承德在兰州读书,他说那时黄河的水量很大,到了夏天,水面接近黄河铁桥。几十年过去了,2001年夏天王承德到甘肃开会,这次看到的黄河让他震惊,"怎么黄河只剩那么一点点了,以前甘肃省卫校的后面就是黄河,但现在那一片全都盖成楼了。"
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路过的玛曲和若尔盖草原,原始森林茂盛、草原丰美,雪山连绵,湖泊密布,沼泽成片,天水一色,曾经是亚洲第一大草原和第一大优良牧场。黄河第一湾是黄河第一蓄水池,也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系统。
黄河流经玛曲全长433公里,出境时黄河流量增加65%(补充水量超过40%)。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甘南地区森林的木材开始源源不断运出,到了80年代,人工砍伐变成了机械化砍伐,森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许多沼泽湖泊现已变成了沙滩。三江源是王承德曾经工作的地方,但如今这里草原沙化已超过60%。靖远县的箬笠、石门、兴隆等乡镇,当年雨水充沛,牧草茂盛,生活富裕。
"我们家附近有个排洪沟,每年都要发多次山洪,我家地势比较低,小时候总是担心洪水把家里淹了",这是家乡留给他儿时的印象。"现在却是连年干旱,甚至颗粒无收,人畜用水都很困难,大部分农民被迫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于是,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承德,立刻开始了漫长的"水危机"提案之路,一直走到今天。2014年是他连续呼吁重视"水危机"的第7个年头。
今年,他在题为"七呼拯救水资源刻不容缓"的提案开头写道:"我出生在黄河边,目睹了黄河的变化,又在三江源头工作了十多年,看到了原始森林砍伐和草原退化,经过多年的调研和亲身感受,我认为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水危机。我连续七年向全国政协写提案呼吁拯救水资源。"
已鸣起的警钟
王承德说,林草资源长期遭到人为破坏是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罪魁祸首。上世纪60年代黄河流域诸水系径流量最大,此后径流量持续减少,上世纪90年代平均年径流为127亿立方米,2002年减少到历史最低点72亿立方米。伊春林区年产林木500万立方米,当地居民每年消耗300万立方米。黑龙江森工总局下属40多个林业局的树木1/4已枯竭。
从东北的天然绿色屏障,到茂密的西南林区,到新疆的大片胡杨林,"我们的原始森林所剩无几,"王承德说,"最近50年,我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减少了1000个,平均每年有20个湖泊消失。除黄河、长江外,淮河、海河、滦河、辽河、塔里木河、赤水河、石羊河等流量也明显减少甚至干涸。"
在王承德利用医疗工作之余日积月累写成的提案里,可以看到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和数字———甘南玛曲县上世纪60年代沙化草地仅是局部零星分布,近年采用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沙化态势正在向集中连片发展,已经超过总面积的40%。
敦煌绿洲的沙化正在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扩展,月牙泉的水深由原来的10米变成了现在的2米,流向敦煌的党河、塔里木河等几条大河已全部断流。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接地带的甘肃省民勤县,是我国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沙化面积已超过土地总面积的90%,并且正以每年吞噬大约4000平方公里土地的速度扩展。
"这种沙进人退的局面如果得不到遏制,敦煌将重蹈楼兰古城覆辙,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月牙泉将不复存在!"王承德忧心忡忡的话语,犹如警钟之声,振聋发聩。
果断有力抢救水资源
谈及他的水危机提案,王承德总是说他最想感谢的就是政协的新闻媒体。他在2008年第一次写提案时,大家普遍关心的都是国际金融危机,他却说:"金融危机固然可怕,但是水资源危机更可怕。"《人民政协报》在头版报道了他的提案内容。
去年他第6次提交水危机提案,《人民政协报》又进行了报道。谈及提案的反馈结果,他坦诚地说:"我感到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太少,措施乏力。迄今为止,水危机的严重态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而日益枯竭的水资源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亮出了红牌。"
王承德告诉笔者,现在所说的水资源危机,暂且是影响经济发展,如果严重到危及日常生活,则一切都难以挽回,悔之晚矣!他历年所写的提案都反复重申10条"刻不容缓"的措施和建议。当笔者问他,目前应对水危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首先是国家应尽快出台水资源保护规划,从现在起,制定国民经济所有计划指标都应以淡水资源的安全供给和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前提,国家对水资源的抢救应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科学评估,统一部署,专项投入,分步实施。
需要立即遏制的还有地下水开采问题。王承德说,他去过几十个国家,没发现任何国家像我们这样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即使是异常缺水的中东地区亦是如此。"地下水只能作为备战备荒的应急储备资源,如果平时就这么任意开采,到了大灾大难需要应急的时候怎么办?"
对于国内现有水资源的调配问题,王承德主张,应尽快研究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西南地区江河的水引入黄河,以利于缓解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紧张,改善整个北方生态环境,同时减轻对南方长江流域的调水压力。
在交流结束起身话别的时候,笔者耳畔又响起王承德第7次提案里的话:"21世纪的未来几十年,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将远远超过石油的重要性,未来的战争将为水而战,抢救水资源刻不容缓!"
■链接:数字中的中国水危机
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全国年用水总量近62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在缺水的同时,水污染也不容小觑。目前中国的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国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占39.3%。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