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贵“敲打”郭德纲,为那般?姜昆说一年演200场!是送票吗?
“有些老艺人的旧习气不要再找回来”
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传统相声晚会即将在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之际,记者采访了这台晚会的主持人孟凡贵。孟也是“剧场相声”的倡导人之一,最早和李金斗一起筹办了周末相声俱乐部,记者请他谈谈最近同样打起“传统相声大旗”的郭德纲。
●擦边球还是二人转
现在很多白领、大学生纷纷成为“钢丝”,因为郭让他们突然发现了传统相声的妙处。对此,孟凡贵说:“侯宝林先生上世纪50年代曾经搞过净化相声运动,所以说传统相声里也不一定都是好东西,郭德纲说的这些传统段子不单是他会说,很多相声演员都会说,但为什么人家不说?”孟凡贵举例说:“比如旧社会一个王爷让一个相声演员不说一句话就把观众逗乐,就赏他一幢房子,结果这个演员在台上一下就把裤子脱了,台下笑了一片。现在这种东西不足取,要是那样,相声就和二人转没啥区别了。现在你再说一些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平时过紧张生活的白领觉得过瘾,但这不是很好地继承传统相声,少了去粗取精的工序。”
●相声行话不合时宜
很多相声迷和年轻的相声演员热衷于说一些“行话”,相声界叫“吊侃”(音译),比如问“吃了吗?”叫做“安了吗?”这些话不外传,一般人绝不可能听懂。孟凡贵说:“这是一种猎奇的心态,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上来就这么和我打招呼,我就问他们‘说这一口炉灰渣子干吗’(指为糟粕)?”在旧社会里,妓女有自己的行话,相声界也有这么一套行话。而很多“钢丝”现在追求这些东西,孟繁贵认为是走错了路。
●返场17次不足取
很多媒体报道过郭德纲曾经返场17次,借此来形容郭德纲相声的火爆。但孟凡贵认为:“相声行讲究的是不能给足,其实每个演员都有能说5个钟头的本事,但一个有德行的相声演员不能这么干!所谓‘未曾学艺先做人’,要是你一人把段子都说了,后面的演员说什么?我们的话叫把后面的节目给‘刨’了,这就和戏曲行里一样,你唱了马派,后面马连良的票卖谁去?所以一个相声演员不应该为自己能说多长时间而沾沾自喜。返场17次,那就意味着多说两个多钟头,我承认郭德纲很勤奋,但有些老艺人的旧习气不要再找回来。”
评论郭德纲?
说你是“小骂大帮忙”,有点儿高抬了你的智商。说穿了你们是真的贬损,而不是什么“小骂大帮忙”,永远也达不到那个境地!
虽然屡屡出现这样的炒作方式,但是,你依旧没有学到精髓,因为你的学识与智商,似乎还不能够真正理解这种炒作方式的真谛。
即使你刚刚有了这样的悟性,也还到不了“活学活用”的地步,毕竟,你的相声还没学好,到现在一块像样子的“活”还没有呢!只是在厨艺节目里展示一下你的肥胖,说开了!你没有资格公开评论相声界里的任何一个人,记者给了你这样的一个机会,你却还不懂得珍惜,倒反而把这次公开露面的机会糟蹋了!
郭德纲和你,我都是在电视上见过面,初次见你的时候是因为同情你在兵团的生活中度过了坎坎坷坷而喜爱你,这种同情与喜爱,就向对待另一个也是说相声的演员一样。
郭德纲,我只是与他在银屏上见过两面,一次是他参赛,另一次是他在参赛的大会上作展示演出,后来听说他给相声界某位名门之后作了徒弟。我在网上听了很多郭德纲的段子,也听过你的段子,不客气说,你们各有所长,然而,他要比你长得多一些!从他在网上展示的阅历看,学过评书学过戏曲,学过相声,这和侯宝林先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也和许多相声名家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这些足以奠定了学好相声的基础,至于他是否像马季先生所说的那种应该有文化的相声演员一样,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觉得,郭德纲们,远比那些只凭借贫嘴呱舌加钻营混入相声高层队伍的人强很多!
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也在相声界有一定名气,可能你对我所言及的后者也嗤之以鼻吧?
然而,你却用相声界里最讨厌的为人方式――“扒”,公开去“敲打”一个你也承认 “很勤奋的”郭德纲,请注意是公开。倘你是前辈,这样说一个晚辈也有“扒”之嫌疑,据我所知,你是相声名家的弟子,按你们的辈分排列,郭似乎与你是师兄弟吧?
想来,你的思想里不是那种旧意识在作祟也是受一些有这种旧意识影响的人的怂恿而来当“枪”的。如是后者,起码有些人利用了你的憨厚与德高望重了!
郭德纲在利用传统相声的手法上自有创新之处,在这次电视台主办的大奖赛上的展演,许多“包袱儿”信手拈来,把个“卖光盘的”,“在加油时领报纸”,“打黑车”等等社会常见的现象有机的敛到了一起,构成包袱,令观众发出会心的笑,这不是继承吗?似乎,这段子里有“梦中婚”的痕迹吧?酒瓶装新酒的方式在相声里不是很常用吗?
“孟凡贵敲打郭德纲”――是记者加的题目,可能与你无关,问题是,你的这个“段子”中,包袱平平,即不出乎意料也不在情理之中,更谈不上铺平垫稳,倒反而语病多处,逻辑颠倒,贬损攻击俯拾皆是,连个迟疾顿挫都不考虑,也不 “三翻四抖蹬谝卖踹”,哪里还象是相声界的艺术交流?分明像一位小心眼儿的市井妇女在背后嘀嘀咕咕,抓住个别枝节,却有拉倒大树的势头!你“段子”中的许多“包袱儿”,都使我想起了伊索寓言,也让我笑得心里有些酸楚。且不说你对二人转的界定,就是那段对“刨”的解释,已是牛头不对马嘴!你说“……你唱了马派,后面的马连良的票卖谁去”?……――明明是听马连良的戏来了,你头里就是有一万个唱马派的,也终归是学唱马连良这“派”的,我马连良在后边“压轴儿”,我的票会卖不出去?――你这比方,打得就有些不合适了嘛!
至于郭德纲返场多少次,也不是就把老祖宗的德行给丢了,更谈不上这跟作人有什么关系,返场和这两者,毕竟没有因果关系!用相声语言说,挨不上!演员返场,是对观众的尊重,是献身艺术的精神所致,也说明观众喜欢这个演员的艺术和表现,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受观众欢迎的相声演员的一种嘲讽,说明观众对好相声听不够,对表现好的演员的一种褒扬。
再者说,在台上“多说俩个多钟头”,又不是什么坏事!几乎所有相声演员都以“能把笑声带给观众就是死在舞台上都值”作为人生目标,多站“两个多钟头”离死还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