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兵是谁的孙子 中青报:人民的“好儿子”不该是人民的假儿子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人民的"好儿子"不该是人民的假儿子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不要说让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官员扮演一回"假儿子"了,就算让他们彻底抛弃诚信

原标题:人民的“好儿子”不该是人民的假儿子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不要说让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官员扮演一回“假儿子”了,就算让他们彻底抛弃诚信与尊严都有可能。

1963年的一个冬日,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为了解基层情况,走进了一户贫困家庭的大门,当他握着失明老大娘的手,听到旁边老大爷“你是谁”的疑问时,给出了一个让人铭记至今的回答:“我是您的儿子”。

50多年过去了,在中部某县的一位贫困老人家中,这一幕再次上演,“人民的儿子”却变了味。在近日的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一名年轻干部为了避免“露馅儿”,主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以此蒙混过关。(新华社5月21日电)

这场发生在贫困县考核中的闹剧,给“人民的儿子”蒙上了一层灰。为什么一场扶贫工作考核,让本来应该如“亲儿子”一般的官员,成了为欺瞒上级无所不用其极的“假儿子”?

问题的根源,就是“脱贫”这面大旗背后的利益关系。脱贫工作对干部最直接的影响,当然非考核与升迁莫属。对工作在贫困地区的不少干部而言,脱贫工作成绩是衡量他们是否称职的标准。通过“假装脱贫”来欺骗检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

脱贫工作也牵动着另外一项利益,那就是国家与各省的扶贫资金与扶贫政策。在投资、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许多地方也设置了各种对贫困县的优惠政策。“贫困”这顶看上去寒酸的帽子竟然有了巨大的“含金量”——一些贫困地区的主政者不仅不着急脱贫摘帽,反而想方设法地留住“贫困”这顶“金帽子”,甚至不惜造假。在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还闹出过“百强县中出现贫困县”的笑话。

考核压力和扶贫政策,在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同时撕扯着扶贫事业,给这项事业染上了太多扶贫以外的色彩。正因如此,才会有一幕又一幕的造假闹剧反复在脱贫扶贫的舞台上演。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不要说让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官员扮演一回“假儿子”了,就算让他们彻底抛弃诚信与尊严都有可能。

为了扶贫工作造假、撒谎并非什么新鲜事。过去几年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真贫困,假脱贫”上,有国家级重点扶贫县曾经以超过30倍的比例虚报该县的招商引资金额,把一个总投资不超过300万元的项目“吹”成了投资超过1亿元的大项目;另一个贫困县的领导,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竟然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装羊”。

在“假贫困,真脱贫”上,则出现过某省四个乡镇私刻公章,伪造贫困事实套取400万元扶贫资金,以及某地在获得“小康县”成就多年之后,竟然因为重获“贫困”头衔而敲锣打鼓放鞭炮庆祝的奇事。

为了制止这股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今年以来,许多地方都召开专门的会议,主流媒体也不止一次发表过专题文章,斥责各种造假行为。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靠会议和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首先是从制度层面重新审视现有的扶贫体系,消除现行体制“盲区”,使得造假不再有利可图,从而釜底抽薪;其次则是从根本上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让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人心,如此才能让“人民的儿子”这种精神回到人民的身边,让“假儿子”们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