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明喜剧电影 1979年:《瞧这一家子》引领喜剧电影复苏潮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瞧这一家子>开场戏的剧照.陈佩斯(后排左一)当时还是个帅小伙儿;陈强(前排左二)已经确立了"酷面滑稽"的风格;而照相师的角色是马季客串的.

《瞧这一家子》开场戏的剧照。陈佩斯(后排左一)当时还是个帅小伙儿;陈强(前排左二)已经确立了“酷面滑稽”的风格;而照相师的角色是马季客串的。

南方网讯 “一家子”笑着与过去诀别

搞喜剧因为压抑太久

《瞧这一家子》是我的导演处女作,当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心情特别开朗,因为“文革”时简直压抑太久了,十年时间多数在干校劳动,盼来的“第二次解放”感觉强烈得很。但是因为北影厂当时好久没有搞喜剧了,虽然留下可堪仿效的样品,但也留下不少教训。

剧本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碰到的,编剧林力原来是北影厂电力车间的工人,我看到后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好好做一下。当时要“下生活”,剧本里讲的是技术革新搞“光电探纬仪”,于是我们跟着工人师傅一块儿下工厂。

“父子兵”开创新风格

这部影片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与演员的出色表演密不可分。陈强当时已经是北影厂的老演员了,陈佩斯那时主要还是跑龙套的角色,扮演个“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还没有尝试过喜剧表演。

由于剧情的要求正好需要这么一对父子,而且陈佩斯和陈强长得非常像,很有喜剧感,二人合作也十分默契。陈佩斯当时头发也是稀稀的,我们的化装师给他加了些头发,毕竟“嘉奇”应该是个热爱文艺的帅小伙儿,他在拍摄现场非常用功,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夕照街》(1983)中陈佩斯就名为“二子”,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系列电影《二子开店》、《父与子》、《傻冒经理》等片。也算是开创了喜剧片中个性鲜明的一个分支,但是陈佩斯从这部片子开始就被封死在“喜剧”上没有向更宽的戏路发展。

方舒和刘晓庆斗戏

有意思的是戏中两个年轻的女孩,方舒当时刚刚毕业非常年轻,演朴素善良的“小红”非常合适。刘晓庆更是凭借泼辣又个性张扬的“张岚”一举获得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其实她在片中只有9个镜头,第一次演喜剧就给观众留下如此之深的印象。后来她在我执导的影片《潜网》中也有很精湛的表演。

以往不敢放开表现

剧本出来最初的名字是《爸爸,妈妈和我》,但是大家一商量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合适,影片中还有姐姐、姐夫等很多人,要不就起个很口语化的名字《瞧这一家子》,还有一种语气在里面。因为以前十分古板的气氛驱散了,人际关系以及家长里短儿的事情也都可以搬到台面上,没有限制了也就敢于尝试了,尤其是其中一段交叉剪辑的镜头,一边陈佩斯扮演的“嘉奇”教书店工作人员跳舞,另一边跳舞跳得满头大汗的营业员们纷纷撤下,大口吃西瓜喝汽水,痛快淋漓。

这样的表现形式充满十足的喜剧感,只有欢笑的愿望和开朗的心情才能够这么放得开地去表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去想的。

口述:王好为(《瞧这一家子》导演,后执导《潜网》、《北国红豆》、《哦,香雪》、《离婚》等片) 采写:本报记者张悦

■回眸 新温婉喜剧:敏感追逐时潮

《小字辈》里不乏技术革新能手(上图)。看看《他俩和她俩》的剧照,发现那时小两口儿闹别扭的样子和现在差不多(下图)。

上世纪60年代“温婉喜剧电影”,选择了既不揭露也不一味歌颂的温婉式中间路线,对小人物的生活情态做善意的评价,批评不温不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符合和平时期喜剧创作的要求,也为平民化喜剧可容纳、又为时代政治可接受的中国式喜剧,而它奠定了“文革”后喜剧片的基本格局。

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波喜剧浪潮比起60年代的喜剧更为开放和丰富,但是创新的变化并不明显,主要还是情绪和喜剧氛围的改变,崇尚新生活和新风尚,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很敏感地追赶着时潮。在“文革”阵痛中复苏的各大电影厂抓紧生产,喜剧片也成为重点制造的一个片种。除北影厂的《瞧这一家子》外,当时有影响的轻喜剧还有上影厂的《他俩和她俩》以及长影厂的《小字辈》等等。

在《他俩和她俩》中,毛永明扮演孪生兄弟杨大林和杨小林,而高英扮演孪生姐妹顾方方和顾圆圆,工作不认真的小林和圆圆是一对儿,而先进工作者大林和方方一往情深。因为偶然的机会,两对儿互相搞错了身份,于是闹出了很多笑话。本片中最引人发笑的是大林研制的“强力黏合剂”把人黏在地上的场面。

《小字辈》中的小洪、小白、小黄、小青、小葛和小兰是一群新时期的青年,他们一起搞技术革新,解决了公共汽车自动报站和交警自动红绿灯两大问题,最终也实现了各自的爱情。

整理:本报记者张悦

■剧情

《瞧这一家子》由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完成。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之后。老胡(陈强饰)是个工作诚恳的毛纺厂车间主任,他的女儿嘉英(张金玲饰)和他的徒弟郁林(汪用恒饰)相爱。郁林要对厂里的老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用“光电探纬仪”代替手工作业,遭到思想保守的老胡的反对,但经过努力终于使革新成功,他和嘉英也终成眷属。

在另一条线上,老胡的儿子嘉奇(陈佩斯饰)是个爱说大话的文工团员,帮助一家书店排练节目,从而爱上了工作勤恳的书店女店员小红(方舒饰)。然而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老胡把嘉奇的朋友,轻浮的张岚(刘晓庆饰)当成了儿子的女朋友,从而在其中阻挠,最终真相大白,嘉奇和小红结婚,张岚也变成了一个踏实的好青年。

■经典笑料

●开头,老胡一家人照家庭照,摄影师(马季扮演)叫老胡笑一笑,一向严肃的老胡不知道怎么笑才好,结果做出一副比哭还难看的“大灰狼表情”。

●在公园划船时,嘉奇误以为有小女孩落水,于是下水去救,张岚把自吹会游泳的男友大阮也推下水,大阮扑腾不止但一步未挪,嘉奇游回去救大阮。为了不让大阮把他一起拉下去,嘉奇猛打他的脑袋想要把他打昏。此时公园的管理员大喊:“站起来!”两人于是站了起来———原来水只有齐腰深。

●嘉奇用“文革”思维编排了一套“书店员工舞”,叫一班店员跟他一起“大踏步前进”,很快几乎所有员工都被这套肢体动作奇大的“革命舞蹈”折腾得疲惫不堪,只有一个胖子还跟着他跳。嘉奇感动地说:“只有你理解这套舞蹈的内容!”而胖子说:“不是,医生叮嘱我要多运动。”

■电影笔记 一块时代的肥皂

看过《瞧这一家子》,我的第一感觉是:好纯洁呀!这部片子讲的是一家人的故事,虽然家中的两代人住在一起,而且有些小矛盾,然而最终一切矛盾都烟消云散,一家人和和美美。照片子里那么点家庭矛盾,恐怕要积累一万年才能达到《孔雀》的水平,要达到《美国美人》的水平恐怕要等下一个冰河时代。

而且片子里那些孩子都好乖呀,好不容易有点小毛病,无非也是爱吹个牛,喝个酒,稍大一点的毛病也就是一吹牛就吹破,一喝酒就喝晕,要他们“不良”到《孔雀》里的张静初的水平恐怕老鼠都进化成智能生物了,想必到了地球毁灭那一天他们也不会去“猜火车”。

最有趣的是,片中青年人的那些小毛病,都被归因到“‘文革’的毒害”,一旦青年们认识到这些毒害并决心改变,就又回归到主流好青年的行列里了。

实际上,《瞧这一家子》是一个世外桃源,而桃源里的现实更多地不是基于观察到、回忆或想像中的现实,而是来自另一种“二手现实”———它实际上是新中国成立初的轻喜剧的复兴。

这使我想起了当时的一句流行口号“拔乱反正”,其中的潜台词是,这个世界只要能够不“乱”,“正”过来就万事大吉,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当时,全国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抚平“文革”的创疤,把国家转回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去。这种情况在电影中而“世外桃源”式的轻喜剧正是一剂强效的“去疤灵”,它以轻松的笑声使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新的形势。

张楚的歌中唱道“我可以找块肥皂洗干净手,但我不能找个姑娘洗干净头脑”,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却找到了一块洗涤不愉快回忆的肥皂———它就是以《瞧这一家子》为代表的轻喜剧。

实际上,在《瞧这一家子》中还是能找到不少旧时代的痕迹。其中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对刘晓庆角色的处理。刘晓庆在片子里她漂亮呀,真是又活泼又性感,艳光四射不说,而且极富喜剧才华,相信她的青春如果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肯定能演《还珠格格》,如果在美国,演个《六人行》没问题。

然而显然导演把她当做了“反面”人物,最终嫁给男主角陈佩斯的是身材瘦削、面貌端庄、身穿单色“泡泡袖”和厚裙子的方舒,而不是前鼓后翘、魅态无限、身穿花衬衫和薄裙子的刘晓庆。

而且当时观众也不习惯刘晓庆的表演,说她的表演太“夸张”,“自己毁了自己的形象”。看了《瞧这一家子》,我突然理解了顾长卫的那部影片为什么起名叫《孔雀》———“孔雀”正是那个时代前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主流的反义词。

好在时代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毕竟在《瞧这一家子》里,年轻人战胜了老年人,革新战胜了老套,一切都能讨论的气氛战胜了“一言堂”。而中国的电影,中国的喜剧片在这片轻喜剧的“世外桃源”里停留了一下,就迈开令人吃惊的大步继续前行。□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