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毅:拯救中国爷们儿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聚齐了许多大腕儿,并在贺岁片的争斗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好像除了<集结号>还有<投名状>等大片,然而在欣赏完<集结号>以后,我的脑子里恍然迸出一个词"男人".纵观古往今来,中国男人有过崇高的地位也有过卑微的处境.在如今的女性文化升空之后,男人开始被女人的那种优越所压制,从生活到工作,男人们的那点"狼性"逐渐的退化了.<集结号>里面的男人气概,或许能够在精神层面让男人们汗颜,但现实生活中,男人的"野性"要

聚齐了许多大腕儿,并在贺岁片的争斗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好像除了《集结号》还有《投名状》等大片,然而在欣赏完《集结号》以后,我的脑子里恍然迸出一个词“男人”。

纵观古往今来,中国男人有过崇高的地位也有过卑微的处境。在如今的女性文化升空之后,男人开始被女人的那种优越所压制,从生活到工作,男人们的那点“狼性”逐渐的退化了。《集结号》里面的男人气概,或许能够在精神层面让男人们汗颜,但现实生活中,男人的“野性”要怎样才能够被唤醒呢?

《士兵突击》曾风靡一时,从很多的层面讲述了一个小角色的成长历程,给人一种感叹,最后跳出一个“许三多”情节。看完《集结号》和《投名状》以后,大家又能够体会男人临危授命的勇气,给人一种震撼。为什么这些由男人们扮演的戏会那么让人着迷呢?原因很简单,归根结底,那就是在上演“男人们的戏”。

从虚拟到现实,在当今社会中,男人们有多少能够拥有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又有多少人拥有那种“脑袋上飞子弹,裤裆里走手榴弹”的豪气;还会有多少人能够怀揣一份“把生留给兄弟,把死留给自己”的勇气。在各自为政的生活环境下,男人们变得“懦弱,自私”。在看到伍思凯拍摄的《车四十四》以后,你会发觉,中国的男人们根本就拿不出“见义勇为”的胆量,更别说去奔赴战场,流血牺牲了。

从一系列的影视剧中,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冲击,从“都梁”的《亮剑》、《血色浪漫》到《士兵突击》和最近几部男人的电影,无不反映一个男人的情节,一种“孤傲,勇气,不退缩,不服输,不软弱”。从这几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终于从内心深处发现了中国男人的软肋。所以看完电影后,一种酣畅淋漓的心灵冲击是无法避免的。

记得郭涛曾经演绎的一部《疯狂的石头》得到了大家的赞扬,而赞扬最终定点在 “焉狠男人”上。最近的又一种讨论热点,也集中在“中国男人的那种友情”上。不是他们的故事好,拍摄的好,而是他们整个故事结构里,都存在一种灵魂,那就是“男人”。在《士兵突击》热映之后,很多人说那有点“同志”的成分,但是那种生离死别的“男人情谊”在如今的社会来讲,是宝贵的,是不常见的。

男人间的友谊,男人间的豪情,男人间的勇敢在现实社会缺乏的年代,只有通过影视作品在唤起男人们心中的记忆,也只有这些真正的男人才能够让女人们享受到男人的一种内在含义。不是一种做作,而是一种沉寂多年的呼唤。

这些电影之所以被人们追捧,毫无疑问都散发着一种“真男人”的味道,从许三多、袁朗到谷子地,他们哪一个不是真的爷们?哪一个在危机时刻退缩过?哪一个在要伸手的时候“怂”过?这些情节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少了,如今的男人或许会因为工作而低声下气,甚至给自己的同事们挖坑;有些男人或许会眼看着自己的朋友被别人侮辱,自己只能作为一个不闻不问的旁观者;有些男人甚至连自己的爱人也保护不好。这些已经足够让女性同胞们鄙视男人的了。

真正的爷们在中国越来越少了,更多是一种趋向于“娘们”的男人。说话小声小气,干事磨磨蹭蹭,下个决定也要思考半天。一种中国式的含蓄完全掩盖了男人的那种豪情万丈,至于像李白式的疯狂、庄子般的浪漫、陶渊明式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男人正在逐渐消失。

而女人也开始大量的抱怨,现在的男人太弱了,一点爷们的气质也没有。网络上“要嫁男人就嫁许三多”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女人对男人的那种真性情的呼唤。

电影是光与声的结合体,含有很多的艺术成分。同时很多人也会反驳道“现实就是这样,如果都耍男人的气概,那你就甭活儿了。”这显然是懦夫会说的,对于某些没有气节的男人永远都会给自己寻找到一个借口,然后活得心安理得。

中国的男人们,不要再隐藏那一份保留多年的豪情万丈了,把自己唤醒吧。如果男人们真的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爷们,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该独当一面,在感情问题就应该“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流一滴眼泪”,在为人处世上就不会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同时,这也是现实生活一种真正男人的标准,要勇于承担压力和责任,要勇敢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大方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要真诚的面对自己的爱情,要坚定的活出自我。

爷们的气质不是说出来的,是活出来的,从细节打量自己,你真正算个男人吗?你是爷们儿吗?是爷们儿就经常上“老男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