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迪上海户口 体操世界冠军樊迪为户口所困 落户上海究竟有多难?
女子体操世界冠军樊迪生活贫困户口成为难题
樊迪,这是一个不少人记得,但更多人已经开始淡忘的名字。她是上海人,在上海体育界,也许她不如刘翔之于田径、姚明之于篮球,但是在上海体操史上,这个名字也曾举足轻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国体操历史上第二位女子世界冠军、上海体操历史上唯一的女子体操世界冠军,却悄然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位美丽的世界冠军,在四年一度的体操界大聚会全运会赛场上,看到熟悉的刘璇、莫慧兰……或做裁判、或做记者,很多人都在打听:樊迪最近怎么样?她在做什么?但是却没有人知道答案,似乎,樊迪也成为了一段传说……
深圳休养 户口成难题
体操国家队训练馆的冠军墙上,第二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张清秀的面庞,她——樊迪——中国第二位女子体操世界冠军,虽然如今再没有她的消息,然而无可否认,她正是那个年代最美丽的一颗星。
1989年,樊迪成为继马艳红之后的第二位女子世界冠军,1990年亚运会,樊迪与杨波、陈翠婷等队友合作,再次显耀赛场,之后她选择退役读书。1995年,福冈大运会复出,之后就销声匿迹。2005年传闻在美国一所体操学校任教。2006年,回到北京,偶尔出现在体操中心,最后出现的一次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此后再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昨天20时左右,终于拨通了刚从美国回到上海的樊迪姐姐樊昕的电话。虽然一直在国外的樊昕对妹妹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从她的话中,终于可以确定,此刻樊迪人在深圳。
"迪迪在国内,最近一段时间她一直在父母身边,主要是休养身体。"樊昕说,樊迪1990年退役,先是在佛山的李宁学校当教练,后来去了美国。由于身体不太好,而且父母的年纪大了,樊迪从美国回到了深圳。
"现在困扰迪迪的最大问题就是户口问题,当时退役的时候年纪小,考虑不周全,到佛山工作就把户口调到了佛山,现在想回上海也回不了。"上海唯一的女子体操世界冠军,却因为没有上海户口,有家不能回,樊昕有些为自己的妹妹担心,"她也关心体操,也想做点跟体育有关的事情,不过这么多年以来,她从没有跟任何人说过,只是像局外人一样默默地看着。"
"她这么多年来都不太跟媒体接触,远离了这个圈子,非常感谢还有这么多人记着她、关心她。"樊昕说道。
樊迪简介
姓名: 樊迪
出生年份:1973年
出生地:上海市长宁区
1980年进上海市长宁区业余体校学习体操,1982年入上海市体育学校。1984年,12岁时被选入国家队。
1987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获个人全能第六、高低杠和跳马两项亚军,同年,作为替补队员参加了第二十四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因其他队员受伤而临时决定派她上场。在团体赛的高低杠比赛中,她以"反握向前大回环"和"分腿前空翻抓杠"获得满分,为中国队取得团体第四名立下汗马功劳,在单项比赛中获得高低杠第六名。
1989年获体操世锦赛高低杠金牌(10分,与罗马尼亚的希利瓦斯并列世界冠军),成为继马艳红之后我国第二个女子体操世界冠军。1990年再获女子全能全国冠军,199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夺得高低杠金牌。亚运会后,她便急流勇退。
1989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0年获运动健将和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体操"双十佳"运动员之一。
这几年好像她过得不太好,有的时候她来北京,也会到体操馆来看看,见到我也不太多说自己的事,每次走的时候我都会给她一些钱。具体给她多少钱,我也不记得了,第一次好像是5000元,后面几次也是几千吧。
——陈述人 黄玉斌
探访樊迪的下落,几乎每个人都会第一个想到黄玉斌。12岁的樊迪来到国家队师从黄玉斌,而樊迪也是黄玉斌当教练员的第一个弟子,带出来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两人的感情可想而知。
而黄玉斌也的确是樊迪联系最多,给予她帮助最多的一个人。即便是这样,黄玉斌也仍然没有办法联系上樊迪。"平时都是她联系我,过年的时候,她偶尔会给我发个短消息,不过电话号码都不在了,即使在,打过去肯定也找不到她,早换号了。"黄玉斌说道。
回忆最近一次见到樊迪,黄玉斌说那已经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了,据他了解到的情况来说,樊迪的境况"不太好"。
"这几年好像她过得不太好,有的时候她来北京,也会到体操馆来看看,见到我也不太多说自己的事,每次走的时候我都会给她一些钱。"虽然樊迪嘴上不说,但是凭着这么多年的经验和对徒弟的了解,黄玉斌知道樊迪过得并不好,所以尽可能地在经济上帮助她一些。
"具体给她多少钱,我也不记得了,第一次好像是5000元,后面几次也是几千吧,每次她来,我事先也没有准备,总是把钱包里的钱尽可能地都给她。"黄玉斌说每次给樊迪钱的时候,樊迪都会说"有了钱就还给我",不过樊迪一直也不太宽裕,黄玉斌也根本没想过要她还。
"总接济她也不是办法,我也跟她谈过,让她找个工作,好好生活,最初也试着帮她联系过一些工作,不过她似乎并不是很想去,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那是忙于备战北京奥运会,黄玉斌根本顾不过来昔日这个女弟子,可是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她了,对于樊迪的近况,黄玉斌也非常牵挂。
孩子过成这样,我们也心疼
2006年我见过樊迪,她就站在体操队训练馆大门口,警卫不认识她,进不来,正好我从门口过,就把她带进来。
——陈述人 叶振南
除了教练黄玉斌,国家体操队原领队叶振南对樊迪的情况最了解。作为体操队的"老人",他也不遗余力地帮助过樊迪。
"看到孩子过得不好,我们也心疼,等于是看着她长大的。"叶振南说退役后很多年,樊迪都没有回过体操队,听说是出国了。他记得后来再见到樊迪是2006年,那时候樊迪就站在体操队训练馆大门口,警卫不认识她,进不来,正好他从门口过,就把她带进来。
"好像那时候她(樊迪)过得就不太好,我给她拿了点钱,又安排她到以前的队友家里去住。她那时候好像是住宾馆,本来就没多少钱,住宾馆怎么的一天也得几百块,所以我想让她住在别人家里,能省就省点,不过她好像没住几天就走了。"
叶振南说,后来樊迪又来过几次,他总是能帮就帮一点,他也亲自给樊迪的父母打过电话,让他们来接女儿回家:"一个女孩子,自己在北京,又住在宾馆里,时间长了总不是个事儿,我就让她父母来接她了。"
除了叶振南、黄玉斌,体操队和昔日队友们了解樊迪的窘境的不在少数,在金钱和其他方面给过她帮助的也很多,大家都希望那个温柔美丽的小姑娘,能过很快渡过难关,生活的好起来。(东方体育日报 记者车莉)
落户上海究竟有多难?
在几个月来各地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救市政策。在几年前为诸多地方采用、但又被一些地方相继取消的"购房落户"政策,开始重回民众视野,并开始被一些大城市视为拯救房市的利器。
自成都市于2008年12月12日正式开办"购房落户"新政之后,武汉于今年1月19日发布了"购房落户"新政的细则。重庆也于1月20日适时推出"2009年房地产市场刺激新政17条"(其中有放宽外来购房者入户限制的)。尽管上海市政府日前否认出台"蓝印户口政策"刺激楼市,但口径仍留有余地,表示"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教授赞成北京、上海等地购房入户。他说:"购房落户政策,不仅能够刺激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效拉动住房市场消费,而且可以加快户籍体制改革,使户籍管理更公开、透明和公平。"他表示,"购房落户"政策重在拉动住房消费,但并不是"孤立"的房地产政策,这项政策应与人口、社会管理政策相协调、配套;更重要的,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精心测算来设置准入条件。
如果人口膨胀得太厉害,可以提高准入条件,就能避免人口的过度膨胀。
但也有专家认为,人口过快地流入以及人口总规模的快速膨胀,必然给北京、上海的环境和资源带来压力,也给就业、交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各项基础设施带来较大压力。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表示,多年的高房价之后,民众的住房购买力正在减弱,而户籍制度改革早已成为大家共识,改革是迟早的事情,因此现在购房入户的吸引力也已经降低了。
"购房入户"并不是楼市的杀手锏,也不是楼市的救命稻草,在目前的市场态势下,欲救房市及房产商,开发商对价格进行理性调整才是"正道"。
(钱江晚报)
最新动态:上海户改进入操作阶段 购房落户成隐性条件
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在上海开始推进了。
今年2月,上海市印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下称《试行办法》)的通知。关于"符合‘条件’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的提法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热议。
那么,所谓的"条件"究竟有哪些?6月17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试行办法》的《实施细则》,对"条件"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这意味着上海"居住证转户口"(下称"居转户")已经进入"可具体操作阶段"。参与该项工作的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叶明忠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本身是我们地方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在户籍制度管理上面的改革探索,并已经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汇报,争取指导和支持。"
仅27万人持人才居住证
不足流动人口二十四分之一
上海户籍改革的口子真的开了吗?开得究竟有多大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叶明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海政府有关部门和智囊机构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有关部门进行过专题调研、委托专家研究、考察国内外相关政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及向人大和政协进行了通报的基础上,才出台了相关《试行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试行办法》要求,除符合激励条件之外,海漂(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非户籍人士)要符合"居转户"条件获得上海户籍,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获得《上海居住证》,且已经累计满7年。
按照2002年6月15日颁布的《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如果要获得人才类居住证需要符合三大条件,即有学历(大学本科以上)、有工作(劳动合同)、有住所(房产证或租房证明)。事实上,仅此三条就已经让大量海漂丧失获得人才类《居住证》的机会。
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888.46万人,户籍人口为1391.04万人,来沪流动人口为642万人。
那么,在642万海漂一族中有多少人已经获得此类居住证了呢?6月17日,在上海市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首度坦言:"累计申办人才类居住证人员数是在27万左右。"这意味着,获得人才类居住证的人数约为流动人口的1/24。
一位曾参与上海户籍改革方案的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人才类居住证是对在上海外来人口的第一次‘选拔’,能够获得居住证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们能够在上海竞争如此激烈的城市生存下来,拥有稳定的居所和工作并缴纳社保和依法纳税,而此次‘居转户’政策目的是支持优秀的人才居住者获得户口,使他们能够在上海更安心地生活和工作。"
但能够在今年获得户口机会的人才居住证持有者并不多。据毛大立透露,截至目前,也就是2002年上海暂行人才居住证制度至今,持证时间满7年的仅为3000人左右。而未来3年,年限合格的持证者也不会太多,其中究竟多少能够符合申请条件者仍未可知。
但即便如此,有关于上海"居转户"的评论依然占据着各大网站的显著位置。
购房落户或成隐性条件
户籍问题一直以来牵动着人心。此次上海"居转户"《实施细则》披露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记者在对多位居住证持有者采访时了解到,持异议者不在少数。不少人认为,此次上海"居住证转户口"政策限制太多,让"居转户"政策成为了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记者注意到,在申办条件中明确规定,除了居住者累计持证年限超过7年之外,只有取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技师(国家二级职业资格)才能获得上海户籍。这条硬性规定可能会让众多申请者就此止步。
更让申请者许登杰困惑和苦恼的则是有关房屋相关证明的要求,他认为这一条款没有与时俱进,实际操作性也不强,客观上把"购房落户"条件开给了居住证持有人,成为了不必要的条件。
在《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及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就包括"本人的或者同意接受落户的单位、亲属的房屋所有权证或者租用公房凭证"。
记者了解到,由于中国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商品房时代,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能够为员工开具"租用公房凭证",而即便企业能够给员工提供人才公寓和职工宿舍,但是否同意落户的决定权在企业。
一位曾参与上海户籍改革方案的知情人士向记者坦言:"这一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居住者持有者通过购买商品房获得户籍,带有一定‘购房落户’的痕迹,但并不能说‘购房’就能‘落户’,毕竟‘居转户’还要满足对于人才的其他严格要求。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购买商品房获得房产证或许能够成为捷径。"
缓解社保基金不足 只是杯水车薪
记者注意到,此次上海市有关部门除规定了居住证转户籍的一般"申办条件"之外,还进一步明确了"激励条件",而这些条件把获得上海户籍与改善上海社保、税收、创造就业等情况捆绑起来,进行了综合考虑。类似这样具有灵活性的制度设计广泛获得好评。
作为激励条件之一,"最近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名列其中。有社会舆论认为,之所以把社保基数作为入户的条件,一方面通过社保基数可以判断人才的薪酬水平,而另一方面则有利于缓解短期内社保支付的压力。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十分担忧的表示,去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防止上海社保基金穿底而划出的托底金额高达170亿元到180亿元。而随着上海老龄化日趋严重,社保基金穿底的局面可能越来越严重。
此后,有不少业内分析人士撰文指出,上海户籍改革的方向只可能减轻上海日趋紧张的社保基金收支关系,而不可能加剧这一矛盾,不排除这是上海户籍改革的目的之一。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向《中国经济周刊》明确否认了这一"意图",他告诉记者:"目前社会上的确有人说‘居转户’是为了来弥补上海的社保基金不足。事实上,居住证转常住户口这个政策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才引进和培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的配套措施,目的是更好地吸引人才。"
毛大立还认为:"上海的户籍人才基数是非常大的,人才引进所增加的这些人员社会缴费的基数,实际上也是非常有限。而且他们一旦落户,他们将来也要享受各项社保待遇。我不认为居住证转户籍以后会弥补社保基金不足。"
不过,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并没有否认此轮户籍改革完全与社保无关,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居住证转户籍来补社保基金不足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这个问题还是主要依靠财政来解决。"
一位曾参与上海户籍改革方案的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毫无疑问,此次的实施细则考虑到上海未来发展的诸多问题,包括社保问题,但政策主基调是谁对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贡献,谁就更容易获得上海户籍。"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细则》明确了各项激励条件。此次在税收方面,创业人才在本市投资创办的企业,按个人的直接投资或者按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三个纳税年度平均每年纳税额在100万元及以上。在解决就业方面,连续3年平均每年聘用本市员工100人及以上。
有网友评论认为,在税收、就业等方面为上海户口寻找"合理对价"关系,体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高明。作为上海市政府用户口补税收、就业之不足,这有利于激活上海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以薪酬标准、社保缴费、纳税额度、雇佣人数来衡量是否是"人才",来评价贡献大小,会不会使得上海的户籍改革制度成为一次"嫌贫爱富"的探索呢?
下一步会轮到农民工"蓝领"
在今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透露,户籍的口子还要逐步放大,一定要使骨干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优秀蓝领工人,有机会从农民工变成上海技术工人。户籍改革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是不成功的。
这是上海主要领导人首次向外界表示,将解决优秀蓝领工人的上海户籍问题,而这被不少农民工期许着。
但是大量常年居住在上海的农民工却很难从此次上海居住证转户籍中真正受益,农民工"居转非"将受到居住证类型、社保缴费类别的限制。
6月17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毛大立针对农民工如何才能获得上海户籍的问题表示:"凡是符合《试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提出申请。其中就包括了农民工,尤其是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先进制造业骨干企业的蓝领工人。"
按照《试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人才类居住证持有者是此次居转户的主要对象,而获得此类居住证的前提是学历要达到本科以上,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符合这一硬性条件。
另一方面,持有人才类居住证者才有可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而大量农民工却只是按照2002年颁发《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缴纳综合保险,而此类保险在保障标准上明显低于城镇社会保险。
针对农民工如何才能落户上海的问题,毛大立表示:"具有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的居住证持有人,可以不受持证时间及参保年限等条件限制,直接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如何制定符合现实的办法来解决农民工落户问题或许将成为未来上海户籍改革的难点。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在《实施细则》出台之前,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为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务工人员办理了落户手续,人数为40人。不过,这离俞正声书记所说的让"农民工变成上海技术工人"的设想而言只是一个开始,户籍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