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执导话剧王斑自嘲:曾是“小鲜肉” 但那时流行实力派首次执导话剧王斑自嘲:曾是“小鲜肉” 但那时流行实力派
王斑说观众来剧场不是来看你的,而是角色赋予你的魅力。
《她弥留之际》是王斑首次当导演的作品。
王斑说演出《关汉卿》没有想过转型的问题。 李春光 摄
提到王斑,很多观众会想到话剧《雷雨》中的周萍,或电视屏幕上的年轻军人形象。不过,在北京人艺最近两个戏《关汉卿》和《她弥留之际》中,王斑扮演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连濮存昕都说,王斑这是要转型了。
上周,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后台化妆间,王斑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回顾这些年的演戏生涯,王斑自嘲:“长得帅对别人来说是好事,我没赶上好年代。现在大家都喜欢小鲜肉,我也曾经很鲜过,但是那个时代赶上了实力派。”
话剧《她弥留之际》出自俄罗斯女作家普图什金娜之手,首演于1995年,现在看有些繁琐和老套。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在晚年盼望大龄女儿能够结婚,组成一个温暖家庭……两个不速之客成了“女婿”和“外孙女”,中间又闹出了很多误会、笑料。
两年前,王斑和朋友在中戏院刊《戏剧》杂志上看到这个剧本,通过译者联系到普图什金娜买下剧本,却一直没排。王斑说,剧本里很多停电、跳电这样的情节,离今天的生活太远了,他更看重的是剧中“温暖”和“误解”。
“这个剧本原来有三万多字,我现在改到了一万九千字。除了人物名字直接用以外,我希望语言更悦耳一些,不想让观众觉得在看一个外国戏。”王斑说,这个戏实现了他的好多第一次,不仅是当导演这么简单,“按我肚子里的这点儿墨水来说,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有人把这个戏中王斑与夏立言、龚丽君、白荟的组合称作“小《雷雨》”剧组,聚齐了周萍、鲁妈、蘩漪和四凤。其中,龚丽君是第一次演出小剧场话剧。王斑说:“他们是非常成熟和有主见的演员,我要尊重演员也要引导演员,这个戏中更重要的是一些情绪的传达,演员在这个戏的整个框架中‘流淌’就行了。”
对于小剧场话剧,王斑觉得这不只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小剧场要有大作为,它更具有和观众的互动性。而且小剧场更让人能看到细节,比如玫瑰花的凋零,空椅子的感觉,包括服装、音响上也很细。戏里面说喝咖啡,我就让咖啡的味道飘满整个剧场,让观众感觉到你也在这个家里面。”
在导演《她弥留之际》之前,王斑主演了人艺今年新创排的《关汉卿》,熟悉了周萍、曾文清、荆轲的观众,看到“关汉卿”眼前一亮。在这两个戏中,“女婿”伊戈尔和杂剧大家关汉卿都是四五十岁的角色。人艺的老观众疑惑,王斑这是要转型了?
“我没刻意去转型,但也没有排斥。当时‘濮哥’(濮存昕)跟我说转型这事儿的时候,我没多想,就觉得一个演员哪里需要哪里搬呗,没有转型的概念。现在周萍、哈姆雷特也会演,过几天还要演荆轲。”
话剧《关汉卿》演出结尾时,著名画家李斛的《关汉卿像》从舞台上方落下。原本这幅画要放在一开场,王斑觉得这不好,“在结束时落下,那是致敬的意思。前头一开场就落下来,那我怎么办?观众一看,好嘛,这是减肥后的关汉卿?那可不行。”
演完戏,让王斑感触最深的评语来自父母,“他们说,‘我在戏里都看不见我儿子了’。我就希望‘死在角色身上’,不要在乎王斑自己怎样,你看这个戏里伊戈尔也是胡子拉碴的。观众来剧场不是看你的,而是角色赋予你的魅力。”
话剧舞台上,王斑爱演的多是“小生”,电视荧屏上却是军人角色居多,一度让人以为他是“八一厂”的演员。聊到这事儿,王斑说年轻时就爱跟自己较劲,“你们老觉得我演周萍软了吧叽的吧,没担当。那好,我就演一个军人,让你们看看我能不能演好军人。”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跟那些不了解你的人较劲儿。可是你较来较去就会发现,别人没有时间去了解你,每个人都很忙,你只需要把你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得快乐就行了。你做好了顺便能让别人也快乐,这才好玩。”王斑说,他之前排戏老爱纠结,怎么让角色立体,让观众喜欢。现在明白了,演戏先要让自己快乐起来。
王斑和胡军、何冰、陈小艺、徐帆、龚丽君是同学,都是中戏87级表演系本科班,在班里是最小的,按现在的标准说属于“小鲜肉”。不过,王斑自嘲“生不逢时”。
这种“错位”感,在北京人艺跟了王斑十年,“你说那时到了人艺你能演什么?常演的都是中老年的戏。你要演个孩子吧?导演觉得还不合适,为啥?你个子太高。我感谢这十年,让我更能够客观、淡定地看待好多事儿。后来起来了,人家充其量会说你太顺了,不会说你是厚积薄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