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史上七大著名的王朝宫廷政变

2017-08-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汉文帝时期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到汉景帝初年,全面实行削藩政策,引来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纷争用棋盤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景帝前元三年正月,削吴诏书一到。刘濞凭借他的实力,在广陵招兵买马,联合其他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权力的六个王国,打着“诛晁错,发稷社”的旗号起兵反叛,欲夺景帝帝位,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叛军至梁国,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景帝无奈之下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刘濞逃到东越,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统治阶层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内部混战,前后历时十六年之久,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代,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太熙元年晋武帝驾崩,晋惠帝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夺得政权。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一人执政。不久,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并废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后,惠帝司马衷即成为势力强者或捷足先登者挟持对象,以他皇帝身份和名义号令天下。直到永兴三年,东海王司马越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攫取朝纲,一场乱战总算终结。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义宁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

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李渊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武将尉迟恭、侯君集和谋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即启用武氏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者也赐姓武。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显然,她想传为于武氏子孙。当时,武则天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作为一个坚定的李氏支持者,劝说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长安元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将庐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阳,气死了一心想当皇嗣的武承嗣。

武则天晚年,得益于女儿太平公主介绍的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俩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军事兵变。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二张兄弟。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逊位,唐中宗李显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该事件因此史称“神龙革命”。

唐中宗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中宗七女安乐公主利用中宗墨敕纳贿卖官,甚至要开创“皇太女”的先例。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沆瀣一气,大肆打压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景龙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仍是中宗,羽林军倒戈,最终兵败被杀。

景龙四年六月,韦后、安乐公主假手马秦客、杨均在中宗最爱吃的馅饼内放入毒药,将其毒杀。韦后意欲临朝摄政,她扶十六岁的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密谋清除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在这危急关头,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一场宫廷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经过这次政变,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文宗是唐朝中后期有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看不惯宦官的胡作非为,一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便从下层分别提拔了郑注、李训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大和九年11月21日,文宗上朝,李训指使手下官员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李训说这是祥兆,就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贺。文宗命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李训回来又说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去复看。

李训事先已经在左金吾衙门埋伏了了亲兵几百人,当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训的党徒禁卫军将军韩约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门口时,韩约显得神情很紧张,脸色都白了,这使仇士良产生了怀疑。这时,一阵风吹动了门边的布幕,仇士良等见里面埋伏了许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将文宗推入软轿抬着就逃入宫内。李训见计谋败露,化装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挥神禁军大加搜捕,屠杀了朝官一千多人,并于终南山追杀了李训。郑注闻变,引兵退回风翔,也为监军张仲清所杀。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有识无胆、仁柔寡断的建文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借口,削去建文年号,自置官署,布告天下,下令挥师南下讨伐,史称“靖难之役”。 1402 年六月初三,朱棣挥师渡江攻破明朝京城南京,历时三年之久的朱姓皇权内的夺权之战,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从上述介绍的政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变包括了皇族兄弟、外戚集团、异姓将相甚至是草芥平民。“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都是藩王之乱,而“玄武门之变”、“神龙革命”、“唐隆政变”、“甘露政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宫廷流血政变,而且都发生在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