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知识体系不象以往教材那么完整
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部分内容不注重地理知识的衔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内涵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高中地理必修3城市化的内涵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二)能力结构有所提升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强调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在一定存量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地理知识结构在其头脑中内化、建构,并知晓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和地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三)情感体验十分突现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正文“少”、活动“多”、结构“松”
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
二、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对教材知识线索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梳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
具体方法有:
(一)重组法
重组法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重组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条线(如经纬线、河流、铁路、海岸线等)将有关地理知识串联起来,或是采用文图互换的方法。
(二)图示法
采用图示法,既便于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有利于将分散、重复、偏漏、断裂知识系统化及庞杂的知识概要化。这种方法不但能简明扼要、提纲式地表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图象所具有的形象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记忆力和联想能力,便于学生从图象所形成的组织中去整体把握知识的含意。
(三)结构法
结构法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即优化教材知识的内容和组织,革新知识呈现的方式与程序。根据知识结构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识: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中地理的整体结构,它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而且阐明了各章节知识在这条主线中所处的地位。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概括性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组构分散的知识。地理知识的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这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应对分散的知识进行组合建构,形成某种联系。
3.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提供知识的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
三、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主干知识的构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包含: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物质运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回归教材,先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形成章节主干,再看章节间的联系,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如图1高中地理学科体系结构)。
其次进行各类地理原理、规律、成因之间构建,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头脑中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地球运动规律)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大气运动规律)。其次是分析课本图示反应的规律、原理,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综合性知识的构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是指地理环境由地表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的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先决条件。例如,目前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开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带来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用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去深入分析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
地理学的地域性决定了“空间综合分析法”成为地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求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空间概念,形成既能运用全球性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具体地区的空间位置,认识和分析该地区地理特征的能力,又能将同类地区的共同特点归纳、概括成一般规律的地理综合能力。
这是在中学区域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的教学过程。
(三)原理性知识的构建
地理原理性知识是地理学科中最概括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与必然趋势的知识,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联系,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地理学科的原理主要包括:(1)地理分布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2)地理演变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地理结构规律:各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具体体现在区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即区域地理特征。
(4)人地关系规律:人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原理性知识的构建首先对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归纳,得出地理原理知识;其次要说明某地理现象产生、出现、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自然地理原理性知识应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结合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科学探险等热点问题,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评价。人文地理原理性知识应侧重于举实例或运用资料归纳,说明人文地理现象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人文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及影响;结合实例对人文地理特点进行评价或说明其意义、措施等。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评价。区域地理原理性知识应侧重于描述区域特征并分析成因;比较两个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及措施;结合区域自然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或评价。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大气中原理性知识如表1。
表1 原理性知识的构建——地球上大气
(四)联系性知识的构建
新课改下的教材为了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新知识,掌握地理学习方法,所以在编排上有意将难点分散,但对于高三的地理复习,必须以新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以地图为前提,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挖掘教材内容,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归类,形成具有便于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1有关“分析判断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初一和高一有关气候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判断的一般方法,然后把各种气候类型不同形式的气温降水图展示给学生,讲气候类型的分布时,可以先把世界气候类型展示出来,再具体到世界各分区。通过联系性知识的构建,可以使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到记忆的规律,既使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又能灵活分析归纳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五)主题性知识的构建
高中地理教材自然地理部分,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高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并不追求各章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因此,主题性知识的构建应抓住这两条主线,用整体的、联系的思想方法,考虑教材内容的整合,理清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或知识联系线索。如:环境问题(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3节《城市化》、高中地理必修2第4章第1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高中地理必修3第3章《能源资源的开发》、高中地理必修3第4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有较大篇幅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选修《环境保护》涉及得更多,其主题性知识构建如表2。
表2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主题性知识
又如,区域空间结构问题: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2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高中地理必修3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其主题性知识的构建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