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在西域最后的辉煌:名将张议潮坚守河西
百年敦煌 魅力敦煌。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郭王禹、刘日丙等,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阚马因撰写的《十三州志》,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
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根据张骞勇闯西域后的分析报告,西域诸国多隶从于匈奴国,匈奴在此的势力根深蒂固,如果要彻底孤立匈奴,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则必须要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通往西域的狭长道路,就是河西走廊,而这条河西走廊,掌握在匈奴人的手中。霍去病帐下则没有一个将军,但都是霍去病精心挑选的少壮派军人,重要的有李广的儿子李敢,李敢在李广兵团受十倍于己的匈奴左贤王军围困时,勇闯匈奴营,他的勇气让霍去病赞赏;
河西之战,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今河西走廊),打击匈奴的作战。单于主力远徙漠北后,在大漠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剩匈奴左贤王及河西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其中以左贤王部最为强大,但对西汉王朝威胁最大的则是河西匈奴军。为了保证河西战役的胜利,牵制匈奴左贤王的兵力,避免其向河西方向增援,汉武帝还派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策应霍去病军。
光复河西的大唐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遇到严重饥荒,出现了死者相枕藉的局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 842年),吐蕃达磨赞普被僧侣刺杀,却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王后立自己三岁的内侄为新任赞普,遭到吐蕃国内的强烈反对,从此兵连祸结,吐蕃陷入了无日或休的内乱之中,内忧外患,国力急速衰退,沙州汉人抓住时机,在张义潮的领导下,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揭竿而起,一举光复了沙州。
词牌传奇——凉州词。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大唐盛世有那么多诗人竞相以《凉州词》这一乐府曲名作词,或写尽大漠荒凉、旷野雄奇之景象,或抒扬征战之壮志、边塞将士之豪气、战事之激越惨烈,唐诗有一千八百首边塞诗,而边塞诗又有一百多首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许多诗人并未来过凉州,凭着浪漫主义的想象,也写了不少凉州词,抒发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成了千古绝唱,由此亦可见得当时凉州的名气。
大月氏是河西月氏人西徙的一部分。汪受宽教授解释,关于匈奴的人种,古籍没有记载,现代学者从文献、语言,以及考古材料研究的结果认定:“匈奴人种最初应属于北亚蒙古人种或与北亚蒙古人种关系十分密切的人种。其北部和西段,有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其主要原因是,匈奴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许多欧洲种的戎人(如义渠戎、乌孙人、月氏人)投靠归附,这些人就构成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蒙古人种的欧罗巴人种。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2010-05-26 21:33.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了可能。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能度幕(沙漠)輕留(輕入久留)的心理,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決定對匈奴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当匈奴的骑兵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24年)再次进攻汉朝的代郡时,汉朝派遣大将军卫青率领中将军公孙敖(义渠胡人)、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前匈奴小王)、右将军苏建(苏武的父亲)、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的强大阵容,率兵十余万主动攻击匈奴单于本部主力部队。
在张骞联合西域各国攻击匈奴后,匈奴汗国不但主力被汉帝国的军队摧毁,在西方势力也被汉和乌孙联军击败,在东方也被新兴乌桓部落击败,从而分裂为南北两个汗国。
历史上有多少“外国人”生活在甘肃河西地区?甘肃河西地区 资料图。大月氏是河西月氏人西徙的一部分。公元前203年,匈奴冒顿单于率兵打败月氏,夺取河西走廊地区。汪受宽教授指出,河西走廊是东西方交流陆路的必经之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以河西及宁夏为主的甘肃行省成为被蒙古人掳掠的中亚人的最早聚散地,同时也是东来中亚人的居留地,仅在“肃州(今酒泉)东关内两条各一里多长的街道上经商者‘番回居大半’”。
在中国众多的古关古隘中,知名度最高且年代最久远的,当属“河西三关”——阳关、玉门关、嘉峪关。阳关和玉门关地处河西走廊的尽西头,是古代通西域的门户;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中西结合部,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关。两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常以“三关”为题,或吟诵赋诗,或泼墨作画,以借“关”言志,咏“关”抒情,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印迹。
由于乌桓人逐渐脱离了匈奴人的控制,之前经常受到匈奴左贤王部所侵扰的燕山防线,也基本不再成为匈奴人的攻击目标了。在后来的历史中,匈奴也的确如我们从地缘结构中所推导出的那样,分裂成为了南、北匈奴,而为了对抗自己的同门兄弟,南匈奴也的确成为了依附汉帝国的反叛者。当然,让匈奴帝国彻底走向衰弱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打造成功光禄塞长城体系,以及让乌桓人游离出匈奴帝国的控制,成为汉、匈之间的缓冲“国”。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公元前119年,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4)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促进了匈奴和中原王朝的互相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七上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单元基础检测: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西域都护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4)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雏形在汉代基本确立,在葛剑雄看来,中国疆域虽然经过后来千载几个朝代的变迁,但主要农耕地区的变化不大,与汉武帝时期有出入的,也只是个别的边疆区域。那么汉代建立起中原王朝的一个初步形态,后几经繁衍变化至今天的中国疆域,而其中又尤以汉武帝对疆域的拓展最具开创意义。但最重要的意义是,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汉初疆域的收缩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宣告结束。
中國曾出現白種人王朝 魏晉時的白人移民潮。漢代人本來將匈奴等西北方遊牧族叫胡人,為了表示區別,就將這些白種移民稱為“羯胡”。隨著白種胡人越來越多,到魏晉南北朝,“胡人”就變成了中亞白人的專門稱呼,北方草原的黃種遊牧族反倒不叫胡人了。
而且到達并州後,中亞胡人開始和黃種遊牧族通婚,使後來的鮮卑人裏也混入了少量白種人成分。(李碩 本文原載于《看歷史》2011年9月刊,原題為“胡人西來:魏晉時中亞白人移民潮”)
汉武帝派遣年轻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霍去病绕道河西走廊北边,迂回纵深达2000多里,从敌后,由西北向东南突袭,大破匈奴各部,在弱水河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漠北决战共歼匈奴精锐9万余人,严重削弱匈奴的实力,使其从此无力大举南下,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张骞。军臣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月氏后,对张骞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这就是说,站在匈奴人的立场,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出使月氏。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
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北渡黄河河套,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胜匈奴后,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地区发动了两次河西战役,大破匈奴,一举占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朝令人敬仰的原因:中国文治武功的顶峰--军事频道-中华网-中国最大职业人士门户4汉朝令人敬仰的原因:中国文治武功的顶峰(4)2007-11-05 08:02:07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汉帝国的三次胜利让匈奴单于采纳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在张骞联合西域各国攻击匈奴后,从而分裂为南北两个汗国。
胡人西来:魏晋时中亚白人移民潮石勒、石虎的后赵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王朝,因为它的皇族都是来自中亚的白色人种。自从罗布泊白种人消失后,直到汉朝势力推进到中亚以前,西域地区小国林立,分裂割据,草原游牧族又时常来劫掠,所以中亚白人未能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随着白种胡人越来越多,到魏晋南北朝,胡人就变成了中亚白人的专门称呼,北方草原的黄种游牧族反倒不叫胡人了。但此后,中亚胡人依旧源源不断来到中国。
研究西北文化的学者张立仁认为:“从地理位置上,从文化地理区位来看,河西走廊处于古代蒙古文化圈、青藏文化圈的交汇地带,也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有效辐射的区域。由走廊西出与东进即进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区域,南下北上分别穿越祁连山和走廊北山山地即步入青藏文化圈和蒙古文化圈腹地。”正是这些民族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导致河西走廊这条狭长的走廊,竟然有那么频繁的迁徙,那么多的冲突融合。
中国古代历朝领土扩张。1. 前214年,前213年,戈壁以南。大破匈奴,卫青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大破匈奴,霍去病一举占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13.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中国古代历朝领土扩张。3、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一举占领匈奴最后的一块膏腴之地--河西走廊,使我六畜不蕃息;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
汉晋时期西域国家——乌孙、车师、大月氏
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另外他又以沙州为根据地,乘着吐蕃军还没有从打击中反应过来的时候率精锐进攻河西的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张议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规模宏大的信使队伍,携带着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图籍入长安告捷。
影响中国版图的著名历史战役1影响中国版图的著名历史战役 1、前214年,治所在今天的包头。3、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使我六畜不蕃息;
汉之初,西边疆域与秦同,都以临洮(今甘肃岷县)为界。一开始,汉武帝的开疆拓土计划好像并没有算上河西走廊和西域。
石羊河、额济纳河两大水系并不是祁连山为河西走廊作出的唯一贡献。加上危须国的几千人(史载“口四千九百,胜兵二千人)。焉耆国、危须国所定居的半个焉耆盆地的人口承载量,应当算是相当不错了。如果博格腾湖东南方向的另外半个焉耆盆地,以及与焉耆盆地体量相当的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都有这样的条件话,那么整个东疆盆地区就足以吸引月氏人入驻,并以此为核心,经营向天山南北渗透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