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和林嘉欣 电影《男人四十》中林嘉欣和张学友对待生活以及自我的不同反应了什么?
很喜欢这个问题。 1.先体会一下两人的对话 林嘉欣: 你小时候时时有人逼你反省自己,而我,是一个从来不会反省自己的人。 在想什么,在想如何向老婆解释?如何向自己解释?为什么要解释这么多? 笑什么?我想要的,一定的会得到!
林嘉欣:做人为什么不能简单点?你上课时看似很民主,很开通,结果还是老古董。 张学友:我本来就是老古董。做完好学生就想做好老公,好爸爸,好老师。 张学友:听说你经济考砸了?要不我帮你补习? 林嘉欣:你到底是在挖苦我呢,还是想自己好过点?呐,我不是为了泡这个小妞,我只是想帮她补习。
林嘉欣:不用会考真好! 张学友: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场考不完的会考 林嘉欣:你做人真是辛苦 2.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张学友: 被生活的条条框框所限制。
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在他心里都有标准,公认的标准。好学生,好老公,好爸爸,好老师该是怎样的在他心中都有清晰的标准。四十年来他一直按这标准规范自己,而这规范也让他从引以为傲的公认高材生变成一个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好老师。
我想,他也很困惑,怎么我一个公认的高材生,按大家都认为对的标准来做,就成了一个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人呢? 从45分左右和梅艳芳的吵架来看,张学友其实是想抛下这标准的,然而他抛不下。
在他和梅艳芳的争吵,表面上是为了扔不扔垃圾,其实是对梅艳芳放不下以前,对自己抛不开条框而愤怒。 林嘉欣: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与别人无关,与爱我的人无关,与爱我的人也无关。
我知道我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我就去“勾搭”了;我知道我想开一家店,所以我通过兼职开店去了解了;我还知道自己想做导演,也相信我能做到的。从当前,近期目标,远期目标都有很清晰的规划。 张学友和林嘉欣都是“高材生”的料,但两人的生活轨迹将会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向的。
对学业 张:年年考第一 林:我写作文,是因为我想写。而我对考大学这事是没有兴趣的,我也没有意向去当大家口中的好学生 对感情、事业 张:我爱她,我想和她在一起,为了这个目标,我可以放弃我自己对事业的追求,我要做好老公,好爸爸。
林:我爱他,我享受和他一起的感觉,但不代表我要扮演你喜欢的角色。我有自己的追求,我有自己的目标,我不因别人的眼光,不因世俗的约束而改变我的做法。
3.反映了什么 张学友一直活在别人的标准中,四十年来他一直在扮演大家觉得他应当扮演的角色,但是到了四十,他还是疑惑。他和林嘉欣之间关系的一步步突破,显示他逐步跳出条框限制。
然而在影片结束之前,他还是缩回来了的,应该说他还没真正跳出去的,这点从他和林嘉欣最后的对话可以看出。 至于在结局,张学友有没有跳出来,导演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不过,起码一只脚是迈出去了,因为,他终于放开各种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读了那么多李白的诗,还没去过长江看过呢,我们去看一看,回来再说吧。
” 林嘉欣做自己,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与别人无关。 有人喜欢当演员的感觉就一直当演员,有人喜欢做自己就一直做自己,有人想做自己却只能当演员。 我从来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什么我得到的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四十,不一定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