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涛医生 冯涛:一个大学生的处世之道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冯涛是一个不受同学欢迎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特立独行.这个出生于海滨城市的大三学生,拥有干部家庭的背景,但对他而言,家庭观念是淡漠的

    冯涛是一个不受同学欢迎的人,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特立独行。

这个出生于海滨城市的大三学生,拥有干部家庭的背景,但对他而言,家庭观念是淡漠的,亲情从来对他都不留情面。在父母严厉的教育方式下,他一直试图证明自己。

电话里的冯涛,说话羞涩,声调柔和,容易让人想像成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男生。

眼前的冯涛,22岁的年龄,220斤的体态,满头小卷的发型,略显西化的容貌,这个小胖子明显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

与领导打交道

入座没多久,冯涛便开始语不惊人誓不休。

他引用了一位南艺教授的话来点题:冯涛已经跨越了他这个年龄层次交往的层面。接着说:“我和学校的院长、教授级别的人物都是平起平坐地说话。”

冯涛似乎天生与领导有着一种亲切感,在他策划的几个展览会上,领导都是他一个一个请来的,“但没想到他们就真的来了。”说起与领导们打交道,冯涛充满自信,“我能独自叩开每一个领导的大门,没有什么好怕的,除非他有保镖。但你要相信世界上的贵人永远比小人多。”

对于如何接待领导的技巧,冯涛也身手老到,如果在展览开幕式上你邀请了某位领导,但却只和他见过一面,甚至都没有碰过面,当他步入会场时,你该怎么办?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和你熟知又有地位的人,作中间介绍人,邀请他提前到达,以中间人的身份去接见领导,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比如,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如果邀请大连市委宣传部部长出席,博物馆的馆长就是中间人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一定见过部长很多次。”

现在社会上有流行语说“秘书比领导厉害”,冯涛解释说,“在博物馆是同样道理,搞好和展厅看护人员的关系比搞好与馆长的关系更为重要。做事还要顾头顾尾,比如开幕式上撒完的花要及时清理,不能让阿姨弯一次腰。”

县官不如现管,如果你缺钉子,可以问他要;如果尺寸不清楚,他会立即告诉你;如果馆长展览部主任不在,他会给你捎口信;如果关系相处的好,甚至连仓库里有什么他都会告诉你,这些都可以省去不少的精力和金钱。

这是冯涛从金庸小说里学到的:大师往往都出自于华山派或少林派扫地小童或做饭老童。

采访中,冯涛的电话不断,接电话的时候,总是甜甜地喊着“哥哥”、“姐姐”,他说,那些都是自己在平时接触中认的,“我会细细了解周围每一个人的嗜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我最大的财富。”

大三学生

“世故”的冯涛,1986年出生在大连,目前在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攻读文物鉴赏与修复,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也算得上知名人士。 冯涛身兼“艺友集藏”协会的会长一职,这个致力于收藏与传统文化继承的社团有会员100多名,年轻人居多,他们经常在一起举行活动。2006年6月,冯涛和会员们借着“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日”的东风,举办了一场“南京文化遗产一日游”。

冯涛在这次活动上大显身手。

“花12元玩5样,连宿管阿姨都报名了。”冯涛说起自己的成果津津有味,“80多人参加,我是最佳的讲解员,南京所有的博物馆我都熟透了。”

因为从小对地方文化史感兴趣,特别是近代名人,所以冯涛经常独自出去旅游,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去拜访当地的博物馆、名人故居,鞠躬、拍照、做笔记。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还会自己做东请兄弟们吃一顿当庆祝。

社团活动越办越好,冯涛也在学校渐露锋芒,以至于有一天,南艺社团联合会忽然直接提名他做全院社联的副主席。“之前,我没在学生会干过一天。”其实,引发这次“提干”的,是一个被戏称为“学生策划晚会最高水平”的荣誉奖。

2006年11月,冯涛策划了一场“艺友集藏”协会一周年的文艺演出。“其实很简单,只要借助人的力量就可以办到。”

这个周年晚会别具匠心,冯涛借用了切换器、转化器、大型投影仪、舞台焰火、大转小、小传大等各种设备和机器。“别小看了这些设备,舞台如果没有这些硬家伙,档次会掉下来;但想借到,不仅要钱还要关系。”

冯涛的同学对那次的晚会评价很高,“江苏卫视的导演做的总导演,江苏歌舞剧院的导演做的歌舞指导,12个节目全部都获过省级以上奖。学校方面还专门给他拨了1万元。”

这场晚会在引燃冯涛辉煌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他们班的同学都联名要求开除冯涛,因为他翘了不少课。”一位认识他的学生说,对此,冯涛不以为然,“我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可怕的人,大家觉得我和老师、领导的关系好,是因为拍马屁、耍阴招。其实和他们相处很简单,老师喜欢我我也没有办法。”

亲情比较冷淡

冯涛生长在干部家庭,爷爷奶奶是辽宁省公安系统的领导,母亲是保险策划培训师,父亲是警察。“我们家的亲情比较冷淡,爷爷奶奶不喜欢被打扰,小时候我常常住在父母的朋友家,现在全家人也就每年春节见一次。”

妈妈在冯涛的眼里是不留情面的,“小时候,只要吃东西把油渍弄到身上,我妈不管在哪都会扇我耳光。”爸爸则永远是和冯涛抢电视机看足球,以至于冯涛最憎恨的体育项目就是足球,“足球是最该废除的项目。”

但妈妈的话,冯涛奉为真理:人不可以想要骑自行车。如果你想开宝马,有一天可以开丰田;如果你想开丰田,有一天可以开帕萨特;如果你想开帕萨特,有一天可以开富康;如果你想开富康,有一天会开摩托车,如果你想开摩托车,有一天你只能骑自行车。

妈妈的愤怒,冯涛也清楚:只要我一犯病,我妈就骂。

22岁的冯涛因为隔代遗传患有严重的鼻炎、咽炎、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整个身体的呼吸系统都不好,每次哮喘病发作的时候,常会不省人事。为了治病,必须注射激素,这导致冯涛常常药物发福。

冯涛说自己从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心里从来不会想念一个人,包括父母”。他说他想做一个孟尝君式的人物,如果自己富足,一定要养一帮闲人,需要办展览的时候再把他们唤回来。他疯狂地爱买衣服,但自己也能炒炒邮票,养活自己,他打字的“一指禅”功练得纯熟,与陌生人的“自来熟”的功夫也不错,不仅关心记者的癖好,还向记者推荐了《其实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冯涛热爱游泳,信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后自己的床边一定要有一个水池,睡醒之后直接滚入水里洗澡;冯涛爱好国画和亚洲电影,西方电影从来不碰;冯涛爱唱歌,最爱陈奕迅的“神经质”和刘嘉玲的“高贵典雅”;冯涛常泡吧,最爱喝威士忌,周末在酒吧里玩一夜,因为在那里他能体会到一群人的孤单。

我的策展路

冯涛一直想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地去承担一些事情。

2005年7月30日,在他的家乡,大连电视台、《半岛晨报》、《大连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高中毕业生筹划历史展览会”的消息,说的就是冯涛。这是冯涛作为“策展人”打响的人生第一炮,冯涛说“糗大了”。

那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大连市解放60周年,冯涛策划了一场历史性的展览,在大连现代博物馆成功举办。

那时,高考后的冯涛突然产生举办展览会的念头,他付诸于行动,四处奔波。

现代博物馆,租借一周的费用最少2万,18岁的冯涛没有钱,但他软磨硬泡的功夫倒不小,实在被他缠得没有办法了,博物馆主任给他出了个主意:找个主办单位去,越大越好,说不定能免掉租金。

冯涛单枪匹马地找到社科联,社科联的领导给他开了介绍信,让他先策划看看。冯涛拿着介绍信,到大连收藏协会、大连集邮协会、大连市近代研究所、旅顺日俄监狱……借藏品、借资料,另外,他还忽悠了二十几个“准大学生”一起干。

除了展览内容,冯涛自己去拉了近3万元的赞助。但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社科联担心几个孩子弄出来的东西撑不起大场面,又不愿意主办了。“那天和有关领导谈完后,我嚎啕大哭,从来没有那么伤心过,我以为20个伙伴的心血就要前功尽弃。”

冯涛哭了,但擦干眼泪后,他又开始行动了。冯涛的信念是认准的事情永不放弃,最后在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努力下,策展会如期举行了,冯涛也欢欢喜喜地踏上南下求学的行程。

大学期间,冯涛还是一如既往地抓住各种机会,向自己的理想———做一名独立的策展人进军。大大小小的活动让他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失败的煎熬。

“策展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力量,我有多少朋友,有多少朋友愿意帮助我,有多少老板愿意掏钱让我给他们策划活动,又有多少画家能够接受我给他们的策划。慢慢的,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一传十,十传百,今天中国人信任我,明天日本人信任我,后天法国人信任我。总有一天我捧红的画家,能够红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