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门李佩甫 李佩甫《生命册》:中原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过这本书一开始的合作并不顺利,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总也不见书影,我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电话催他,可他总说找不到感觉,没写好.大概在200

不过这本书一开始的合作并不顺利,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总也不见书影,我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电话催他,可他总说找不到感觉,没写好。大概在2007年、2008年,他已经写了七八万字,当我高兴地要拿来看时,他又说不满意,废掉了。

后来经不住我的催促,写了另一部稿子。我看后越发觉得李佩甫是一个功夫扎实、有深厚潜力的作家,他真正的水平还没有彻底表现出来。凭我们前期的交流,《生命册》一定会是部力作,值得等待!从这以后,我开始慢慢悟到,对待不同的作家要用不同的约稿方式——每个人个性不同,写作的状况也不同,有些人必须要给他充足的空间和宽松的氛围,因为他自己本身就会很较劲,所谓“慢工出细活”。

理解了这些,除了偶尔做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我不再紧催慢催了,只是耐心等候。

2011年9月,李佩甫终于交来书稿。稿件整齐干净,经过反复打磨的文字充满质感,冷峻讲究,很少错漏。他就是这样一类作家,严谨细致,字斟句酌,约稿的时候可能费点劲儿,要耐心再耐心,等待再等待,但编稿的时候可省了不少力气。

他说,我为这部稿子准备了50年,写作了五六年。这几年稿子写了废、废了写,实在写不下去了就回家乡找感觉。“光开头就写了一年多。必须找到开笔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的语言方向、叙述情绪……写好的时候和写痛的时候,都有一种‘指甲开花’的感觉。

”我们如获至宝,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遇的厚实作品,李佩甫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描述了众多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 讲述了一个背负土地的知识者在时代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与心灵挣扎。有评论家说,“把生命处在困窘中的屈辱和痛楚写得冷峻准确,有一种刻进骨子里的硬实。”

稿子进入出版社流程后,从社领导、终审到出版、发行,全社上下都很重视,2012年年初的图书订货会上,《生命册》首次隆重亮相。可以说,《生命册》不仅是作家出版社这一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在全国也是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该书出版后不断获得各种奖项,也体现了业界对李佩甫多年默默耕耘的心血之作的充分认可。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对《生命册》颁奖辞是:《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

《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的确,“内省”一直是李佩甫创作中的追求。他说,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他对自己数十年人生路的回视,其实,毋宁说这是对中国当代社会急遽变化的背景下民心和民性的检视。几十年沧海桑田,社会在发展,人性也在发生着畸变,正像《生命册》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无可避免地被时代裹挟着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样,我们很多人的生命也在最初的纯粹与澄明中逐渐呈现出驳杂和混沌。

让我们收拾心绪,不忘初心,跟随作家的笔迹,将快速前进的步伐慢下来、停下来,回眸过往,反思曾经,等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