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的数学人生》:华人数学家爱“猜想”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数学是中国人擅长的科学。这也印证了在现在数学最前沿为什么活跃着一批华人数学家的身影,而且似乎华人数学家与各种数学猜想特别有缘——
就在贺欧夫各特宣布彻底证明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同一天,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简要叙述其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p,q),其中每一对中的素数之差,即p和q的距离,不超过七千万”。
这堪称是2013年引起轰动的数学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最难的“黎曼猜想”的证明在触礁搁浅之后似乎别有洞天。“黎曼猜想”有多难?翻翻《黎曼猜想漫谈》里倒下的历代数学家就知道。张益唐做了什么?打个比喻,他把大海捞针的力气活缩短到在水塘里捞针,而他给出的方法还可以把水塘捞针轻松变为游泳池里捞针。这个成就被誉为可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工作媲美。
已年近60的张益唐正是1978年在科学春天的感召下,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数学。张益唐于1955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系。是北大数学系“***”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他正是被徐迟的文章、被陈景润的故事、被哥德巴赫猜想引导到数学系,以致终身投入到数学中去。
他被网络称为北大培养的数学人才里的扫地僧。而他的故事特别轰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作出巨大数学贡献的他已经接近60岁,之前只是美国不入流大学的一个默默无闻的讲师。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研究数学猜想?
“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张益唐说。如此而已。
张益唐的工作引发全世界数学界的狂热跟进,大家希望将他的七千万常数缩小再缩小。实际上,在张益唐的文章发表后短短一个月内,七千万就被菲尔茨奖获得者陶哲轩发起的网上讨论班缩小到六万多。
陶哲轩喜欢在博客上讨论数学,他的博客上写着:当我是小学生时,形式运算的抽象美吸引了我;当我是高中生时,通过竞赛,我把数学当作一项运动;当我是大学生时,现代数学使我顿起敬畏之心;当我是研究生时,我对解决前人的问题感到无与伦比的满足。直到开始作为一名研究型数学家,我才开始理解隐藏在现代数学理论和问题背后的直觉力及原动力……”
陶哲轩的路就是一个典型的天才成长之路,1975年出生,3岁上小学,8岁半升入了中学,11岁、12岁、13岁连续三年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依次获得铜牌、银牌、金牌,是迄今最年轻的金牌获奖者。一路跳级,17岁大学毕业,20岁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24岁获得UCLA的正教授职位。2006年获得“数学诺贝尔”菲尔兹奖,时年31岁。
使得陶哲轩真正成为一流数学家的,也许还有他广泛的兴趣和知识储备以及深刻的洞察力。就在弱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前不久,他的一个证明为这个完全证明打下基础。
他在博客上喜欢***,对每一个认真阅读并提出问题的人均仔细回答,这其中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个个不知名的普通在校学生。他还将他学数学的经验结集成一本书《陶哲轩教你学数学》,也许喜欢这本书的人里有另一个天才。
华人数学家中能跟陶哲轩比天才的,大概只有丘成桐,虽然他年长很多。而他最光彩的工作也是证明猜想:沃尔夫猜想、卡拉比猜想、庞加莱猜想……。
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丘成桐初试身手,便解决了微分几何中一个有关负曲率流形基本群的结构问题,事后他才知道这就是微分几何中著名的沃尔夫猜想。从1954年到1975年,整整21年,他尝试过近五千个实验函数,终于完全解决了卡拉比猜想。让这个猜想变成定理。
《丘成桐的数学人生》中这样记载:“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丘成桐描述自己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时的心情所用的诗句。他告诉所有人,他成功的诀窍是用苦功而非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