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民演讲 温州某网民围观郑宇民 我来爆个料 郑宇民早年在温州的演讲也很精彩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人断言温州模式还有二十五年会消亡,我不这样认为.我不是算命先生,不是预言家,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预言家对于温州的预言都破产了,

有人断言温州模式还有二十五年会消亡,我不这样认为。我不是算命先生,不是预言家,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预言家对于温州的预言都破产了,我相信,温州模式二十五年就会消亡这个预言,也同样会遭到彻底的破产。

温州模式最本质的东西是民营民富自主创新,而这一点又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或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温州的市场经济主体、温州的发展模式就会坚持一百年。因此,温州的市场经济主体与时俱进,与史同步,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存,与中国市场经济相始相终。

董倩主持刚才问到的二十五年后温州模式的问题,确实,最近一个时期,引发了这一方面的一些争论。其实,对温州人来说,争论并不陌生。温州历史上有过多次大的争论。第一波是八十年代中期,围绕着市场主体的诞生是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问题而展开的,焦点是先生娃后取名、还是先取名后生娃,结果是允许试、摸着石头过河,生个儿子叫“民营”。

第二波是柳市市场整顿,围绕着是造假还是造市展开的争论,最后曾培炎同志来考察,说了九个字,来晚了,想不到、吓一跳。

柳市电器从此风靡全国。第三波是十六大以来,围绕温州模式灵不灵展开的讨论。在新的发展观的统领下,温州越来越多地受到产业结构的局限、发展空间的局限、发展要素的局限,这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表明温州模式的终结,它仅仅表明了温州先人一步,已经走到了一个人家还没有遭遇的特定阶段。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受到的产业结构的局限、发展空间的局限,发展要素的局限,都是一个客观的发展历程。科学发展观、和谐构建社会的理论,温州市委的工作报告都为我们这一轮的经济发展模式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温州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

所以争论对温州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是温州人成长的内在动力。外界每争论一次,温州就进步一次,温州人不怕骂,这个地方有一种把外界争论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的一种特殊机制。这里曾经被骂成社会主义的坟墓,曾经被骂成是资本主义的温床,曾经被骂成私有化的实验场,曾经被断言为共产党已经失去控制权,曾经被预言民营经济超过百分之三十社会主义的天就要变,实践证明,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有的地方是不怕骂,有的地方是骂不怕,温州是怕不骂,没有批评声就没有反省的声音,就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老观念的对撞,就没有动力源泉。

温州是在人家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我与人家不一样,我创新了;二是我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我自我否定了;三是我不打口水战,我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当温州被人家误读的时候,温州肯定有了新动作,肯定有大发展。相反,温州被人家赞扬的时候,温州有可能会停顿。鲜花和红色地毯不太适应温州,温州人是吃苦的命,享受不了太多的荣誉,温州的发展是在温州模式没有固化的时候,一旦被固化并奉为经典,温州似乎就失去了当年那一股子劲;温州人是创新的命,创新出经验,打破经验再创新,打破了重塑,重塑后嬗变,一旦停止了这样的过程,温州人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在较长一个时期,由于温州模式被正式认同,温州人反而失去了来自外部挤压而产生的动力机制,创新空间客观上的缩小,温州开始徘徊了,开始进入先发易后继难的阶段。

先驱可叹,后生可畏,我们当先驱、先发者有优势,但是有时候也是很可叹的,因为有很多问题,我们先碰到了,一碰到人家不理解,就指指戳戳。我们先到了这个拐点,这不是我们温州的失败,而是因为温州已经到了一个人家还没遇到的特殊的阶段。

发展的道路直线行驶固然重要,但拐弯的时候更为重要,温州进入一个打破旧模型再造新经验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非常困难,为什么?一要打破荣誉,二要打翻老本,三要否定最值得骄傲的经验,四要既坚持原来的战法又要使用过去不太擅长的打法,过去最不擅长的、最不愿意的事,就像在战争中积累的打夜战、拚刺刀的游击战法突然要改为空战、坦克战的正规战一样难以过渡,这就是温州市委提出的第三次跨越。

这个跨越其实就是跨越已经取得的成绩、跨越已经形成的模式、跨越已经为广大温州人民所熟悉的产业结构、跨越全球经济第二波梯度转移温州没有抓住机遇的缺憾、跨越本土经济高度集聚引发的高度拥挤的高危险期。

所以我在这里讲一讲敢不敢跨越。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先发的发祥地、圣地,是中国市场经济主体最早成长的摇篮,这两个定位来之不易。多少年的争论,多少年的非议,终于被认同。但是,发祥地、圣地只能代表过去,摇篮只能说明当时,多少人前来参观学习,当你变成一个样板的时候,你就停止进步了。

很长时间温州人都在想一些共同的问题,为什么调研的人比投资的人多,为什么省亲的人比外来旅游的人多,为什么往外跑的比引进来的多,为什么说温州话的比说普通话的多,为什么用于生活消费的钱比用于投资兴业的多,为什么?我们所有温州人都要想一想。

只有把摇篮变成热土,把发祥地、圣地变成乐园,把先驱变成后生,才是真正的温州人的目标。如果停留在发祥地、圣地定位上,温州就不会发展了;如果停留在摇篮里,温州就长不大了。

乐园,热土,总部大本营就是三个温州的具体写照。王书记提出“三个温州”,乐园就是和谐温州,总部就是实力温州,热土就是活力温州,三个温州的提出,完全符合现阶段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构建的新要求。

要知道,圣地和摇篮都是历史过去时,只有热土和乐园才是现在进行时,现在必须要突破,突破自己,突破温州的过去,突破我们的荣誉,突破圣地和摇篮的定位。马家军为什么跑不动了,主要在批评声中固执己见,固守阵规,没有吸取新的方法,温州不创新就找不到新的拐点,就会变成马家军,边缘化,空心化,衰退化都有变成可能的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跨越?实现新跨越不是简单的修复和突破。首先第一个跨越,是从原有的发展观上超越。温州原有的发展观是冲破旧有体制的敢闯敢冒式的发展,人睡我醒,人无我有,一马当先,一枝独放,得天独厚。这是当年的形势。

现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普遍性、持续性、外向性的要求,要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成果。现在我们要明白,全国的许多地方比我们开放得多,中西部比我们开放得多、活跃得多。当年大家都不明白你明白了,是解放思想,第一桶金当然归你所有;但当一百个人都知道市场经济的时候,这一桶金归一百个人所有,甚至有可能只归最迟来的又最穷凶极恶的人所有。

当众人皆醒,当政策资源体制资源等第一次资源都到了极限的时候,你还等着要土地,要政策,要优惠,要税收,要重温旧梦,只会给你带来埋怨和遗憾,温州人什么都会制造,就是不应该制造遗憾,温州市委提出的建设三个温州的构想就是科学发展观在温州最好的体现,这不仅是一个战略目标而是一个实施过程,不仅是发展观而且是方法论,是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开拓特殊发展空间追加温州优势让温州保持不败的良方。

全市民营企业一定要统一到这一点上来,温州的民营经济是全国的旗帜,温州市委是举旗的人,所有企业家一定要全力统一到大战略上去。简单的突破已经很难作为,应该寻找新的资源,营造新的环境,开辟新的空间,要从体制突破转移到智力突破,从点位突破转移到结构突破上来。

在新的一轮思想突破上,要厘清几个误区,解决以下问题:以为以往成功的经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为温州经验可以走遍天下;以为人家来学习温州都是真心的,这一点你不要被麻痹,以为来学习都是真心的,红楼梦好了歌,君生天天说恩情,君走又随人去了,他们到这里来句句都说温州好,离开温州又随人去了;以为传统必须固守不能打破;以为模式可以一成不变;以为一马当先可以一劳永逸;以为走出去就是开放;以为资源仅仅是土地;以为有钱富有就是资产;以为温州人经济就是温州经济;以为企业就是单纯的经济机器;以为政府无为而治可以适用于任何时期。

必须明白:昨天的成功不等于今天的成就,有民营经济的昨天才有温州的今天,但是没有民营经济创新的今天就没有温州持续发展的明天。

一马当先不等于持续争先,单打冠军不等于团队冠军,温州人经济不等于温州经济,走出去不等于开放,无为而治不等于不作为,富裕不等于文明,财富不等于资产,企业不等于是单一的经济组织,温州模式不等于一劳永逸。

要处理好内外、轻重、经文、海陆、官民、财产等关系。要把摇篮变成乐园,把圣地变成热土,把离乡出走变成落叶归根,把温州变成遍布各地温州村、温州城的总部大本营。只有从思想根源上全面刷新发展观、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改走原来不熟悉的路子、改用原先不用的资源,坚持体制创新的同时着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在复合型构成上下功夫,产业难以为继就在产业结构下下功夫、要素难以为继就在要素构成上动脑筋、环境难以为继就在环境组织上下狠心,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空间,才有可能找新的资源、新的增长点、新的发展机会,才有可能重新找当年温州人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风采,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空间、新的路径。

组合构成叠加是解决难以为继、拓展空间、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资源问题,我们有一个观点,认为只有土地才是资源,所以温州土地紧大家认为这里资源少,其实资源也是复合型的,有一次资源二次资源多次资源,市场也是一个市场二个市场多个市场,空间也是一方空间二方空间多方空间。为什么说第三次跨越既是发展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告诉大家,要用多个方位来思考,要用多种目的来解决我们现在碰到的素质困难。

第二,从既定的经济模式上超越。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温州模式要与时俱进,及时升级。有人在温州模式上说三道四主要原因是想把温州模式固化。任何东西哪怕是很好的东西一经固化就一定僵化,肯定温州模式在各个时期的特殊贡献,同时分析在新的时期的局限性,及时进行改版升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温州模式的本来之义。

人们常说的温州模式有四条内涵:一,自主的市场主体,二,广阔的市场取向,三,漂移的生产要素,四,无为而治的施政方法。

这个模式的好处是民富民本。江苏人来学习温州,他就说温州人有钱,有肉,但骨头细小点。江苏模式的内涵也有四条:集体的经济主体,定向的市场,集聚的生产要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

好处是产业构架稳定,本土的附着力强,市场外向清晰,缺陷是市场主体不自主,市场取向单一,民富程度不够。有骨头,但没有肉。江苏最近这几年在做一些调整,学习温州民本民富。温州怎么办?毛病在自由的市场主体和漂移的生产要素,加上政府的无为而治,就形成了没有附着力。

过去到处是温州人的天下,因为人家不懂,现在都学懂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父教会学徒饿死自己。当大家想返回家园的时候,家乡的生产要素又如此紧缺,因此空心化的警钟就响起来了。

漂移的生产要素和附着力差两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是调整模式的主要方面和升级的关键。要解决附着力强的本土经济,温州当然要建设“三个温州”,没有持续的本土经济是不行的,要有附着力强的本土经济。

为什么漂移,因为轻,因此要解决轻和重的关系,坚持轻小集加的优势,补充重型工业的不足。为什么只配做轻的,这是一种铆定,好像温州人只能做眼镜,皮鞋,打火机,只会炒房、炒煤、炒股票,所以对石化临港工业如临大敌。

其实只要不是取而代之,只要不是减法,有什么不可以呢。要做加法,产业提升做品牌附加的加法,目前温州的品牌附加值率只有广东的三分之一,要大力引进品牌,自创品牌。王振滔品牌战略和内外资源的组合策略都是十分成功的,购并国外的品牌,直接到境外创设品牌,产业追加。

轻重互补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结构优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目前的轻重比例不是最优的,提高重石化工的比例是强骨补钙为什么不行呢。

产业追加还表现为中小企业板块的金融服务业的培植和旅游业的兴起,温州过去创造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奇迹,还要创造小区域大空间、小资源大产业、小政府大服务的奇迹。资源叠加,不仅仅是土地,还有政策、品牌。资源奇缺要向外也要向内,南存辉一个平方米五万元产能,但据我了解,像乐清这样的一个地方,一个平方米的产能只有一万五千元,这里的空间有多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向外,一方面还要向内。

品牌附加值温州是偏低的,传统产业的提升也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三,从单向的开放观上超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的人说温州人是最开放的,从什么地方来说呢,因为温州人在温州区域以外的有几百万,所以他得出结论。但也有人说,温州是最不开放的。为什么?因为温州人的经济是熟人经济,他只与熟人做生意,才能抱成团。

什么是真正的开放观?我们有一个误区,以为温州人经济就是温州经济。温州人在外地几百万人,为全国经济、全球经济做了贡献,也为温州经济做了贡献,是温州经济不可或缺的组织部份,但他又不是完全的温州经济。

过年汇进温州179亿钱,高兴,但这是财不是产,没有在本土进行投资,没有转化为产业。温州是开放但不是完整的开放,光走出去不是开放,文革走出去多了,走出去干什么,弹棉花,补皮鞋,这不是开放。

开放的主要标志是产品出去,要素进来,而不是人出去要素不进来,人出去了要素不进来,这不是开放,是放开。外来要素在一个地区占有一定比例,并对当地的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影响的时候可以说是开放。

我们曾经以温州人在外面有多少人而自豪,其实有的是背井离乡。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谈何容易,就这样一份资源,大家都想分一杯羹,有的是逃出浙江难回浙江,有的是挤出浙江回望浙江,资源太少了。因此温州的开放是两个取向:一是外向为主的温州人经济,以获取资源与市场为目的的开放,努力实现本土产业与下游市场的对接,本土产业与上游资源的对接;二是以内引为主的合璧型的开放,推动优势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研发方面的合作,以缩短本土传统产业提升的周期。

内外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温州本土经济离不开温州人经济,都是温州人不是开放型,都是老外也不行,那是租界。只有以民为主,以民引外,内外合璧,为我所用,才能完整。王书记刚才讲到的非常精到,我们温州人不缺钱,为什么要引资?就是通过优势互补来缩短我们传统产业提升的周期。

现在外向型、全球一体化的波涛汹涌,我们如果看不到这样的东西,关起门埋着头闭关自锁搞提升,行不行?你必需与外对接,进行有效的嫁接,形成一个互补的优势,缩短传统产业的提升周期。

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是误了一步的。在世界经济发生梯度转移时,第一波加工业转移时,我们温州接住了,形成了很好的产业,第二波石油重工汽车造船等这些耗能大、占地多的重工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国家梯度转移时,我们温州没有接住。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温州现在实际上是在补这个课。过去突破政策是我们的优势,今后我们要把突破单一结构作为优势,来提升我们温州本土经济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条件下的共同竞争。

第四,从地方文化上超越。温州的文化是航海文化,熟人经济,关系社会,造成内生性飘移性的主要根源。四海为家,经风沐雨,吃苦耐劳,坚韧不拨,是我们温州精神内涵所在。我们敬佩温州人,就是敬佩温州人吃苦耐劳,栉风沐雨,坚韧不拨。

温州民营企业家是变形金刚,是忍者神龟,是敢问路在何方的孙悟空。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孙悟空十万八千里横空出世,有智慧但缺少学习,有能力但缺少根据地,孙悟空的毛病就在于不经营花果山,王书记提出的三个温州就是要我们经营花果山,对花果山根据地经营不太积极不好。

温州企业家要把根留住,把文脉传承下去,奥康企业文化两百条非常好。要补充温州精神,完善温州精神,弘扬温州精神,要建立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家价值体系。

企业不单是经济组织,更是社会组织,更是家乡的组织,要保持创业初期那份谦虚那份刻苦,建设家乡匹夫有责。南存辉说得好,谁不说自己家乡好,谁愿意四海为家,谁不愿意落叶归根。把企业办好,把家乡建设好,把三个温州发展好,就是我们的梦想,就是我们温州企业家的归宿,就是我们孙悟空的花果山。

第五,从原有的施政模式上超越。温州原有模式当中有政府的无为而治,其实温州各级政府是很辛苦的,在宏观形势下,关注温州经济,强调本土经济,都是强调新形势下如何再造发展空间,再增生产要素,再造产业结构,再添温州风采。

政府如何作为,要了解温州模式最灵魂性的东西,温州模式最灵魂性的东西就是民本民营自主创新,是自主发展模式,是自由生存模式,是自动更新模式,引资的主体是民,以民引外,腾笼换鸟排屋换别墅主体也是民。

政府干什么,政府造林人。不是腾笼换鸟吗?大鸟小鸟老鸟新鸟还有外来的鸟要都能够在这里栖息和自由的飞翔,这就是政府的事情。阳光,雨露,土壤,土壤当然指的是土地,也指得是产业基础。温州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国字号的有三十多个,有二十几万多的个私企业家,这都是产业升级最为宝贵的土壤,就是温州最好的财富。

要打破无所作为无可奈何的思维,不要把温州人说成是犹太人,有人老是说温州人是犹太人,犹太人有财无产,有家无国,有出无归,是一种好的精神但不是好的归宿,犹太人是这样的,温州人不是这样的,温州人有三个温州,有热土,有乐园。

和谐发展的配置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必须对城市化集聚提出必然要求,城市化集聚又为工业化的提升提供新的空间。

但温州的情况是一方面藏富于民一方面是公共投入不够,温州每年的财政支出是93亿,苏州每年的财政支出是334亿,全社会投资完成额温州是542亿,苏州是1870亿,城市公共产品的提供明显滞后,又因为公共财政的不足导致城市化集聚条件不充分,三个“难以为继”说到底就是要求政府更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如果说市场化的过程依靠完整的市场主体的搏击就能完成,那么要素的集聚需要的更多的是政府的有为,当年无为而治造就了市场经济的圣地,现在要用服务、有为来把圣地变成创业的乐土。温州模式新一轮经验就在政府服务、企业和谐生态的营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