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校长王乘谈对接“科技九条”推动师生创业
河海大学校长王乘5月4日接受南京媒体记者专访,重点谈到对接南京市和省教育厅制订的“科技九条”、推动师生创业的话题。王乘透露,学校正在制订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具有突破性的系列政策,还将与政府联手打造大学科技园,并留出专门供师生的创业空间。
谈师生创业:河海对师生创业的态度一向宽松,接下来将出台更具突破性政策
记者:作为一所水利特色明显的研究型大学,河海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如何?
王乘:长期以来,河海大学对师生创业的态度一直比较宽松,我们从来不干预,但也没有出台任何针对创业的扶持举措。虽然在支持师生创业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坦率地说,师生中公开“下海”创业的不算多,也有几家依托学校科研实力创办的学科型公司,可总体上规模还不大。我们也一直希望与政府配套出台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深度激活学校创新创业人才的能量,为南京打造创业型城市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南京“科技九条”出台后,是不是有了变化?
王乘:在南京“科技九条”出台后,学校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对接的重点方向和重点内容,并在调研的基础上,着手对此前的人事和科研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和重新规范。目前,政策层面的主要突破有:合理配置离岗创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政策;拓宽师生创新创业渠道,尝试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设立重大成果转化培育基金,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具体的政策将在今年7月份左右出台。
记者:5月3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专门到河海宣讲大学生创业,请问河海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上有何举措?
王乘:为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我们在2007年启动实施的“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了校院两级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此外,学校还专门出台了《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校内各级工科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专业创新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活动全面开放,作为其开展研究和实践的支撑平台。
谈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的收益向师生倾斜,职务发明转让收益95%以上归老师
记者:在开展校市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河海大学下一步有何打算?
王乘:河海大学是中国建立最早的水利高等学府,2015年将迎来百年校庆。目前,学校已成为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大学科的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其中水利工程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但我们学校与一般工科院校还不太一样,由于水利特色比较“专”,我们的主导科研成果一般都运用到具体工程上,并不能直接产出某种产品。2005年成立的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依托我校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体。
几年间,该公司已承接百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水利部公益性科研项目和行业规范编制任务,研制开发了水电联调、水环境实时监控等一系列产品,获得了数十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和科技奖。
记者:学校的科研成果有没有在校外企业转化?
王乘:在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由环境学院师生组成的科技团队与一家环保企业,就高效稳定生物倍增污水处理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合作,其中两项学校的专利就以独占许可的方式转让给了企业。以往,高校教师的职务发明转化到企业,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学校一般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互相扯皮。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新的尝试,由学校出面,使类似的成果转化变得名正言顺,同时,成果转化的收益还要尽最大力度向师生倾斜,目前我们已经出台政策明确,今后教师职务发明之内的知识产权转让,要保证收益的95%以上都归教师本人所有。
谈载体建设:高校与政府联手打造大学科技园,将预留空间专供师生创业
记者:在河海大学的“十二五”规划中,江宁校区将建成为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清凉山校区将成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实现这一愿景有何具体举措?
王乘:河海大学是一校两地三区的多校区大学,校区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定位,一定要立足长远,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学校主要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将尽快向江宁校区转移。而清凉山校区则将以建设国家水科技园为标志,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代表国内水领域科技成果孵化和科技产业集聚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记者:听说河海大学今年打算建大学科技园?
王乘:前不久,我校党委书记朱拓参加了市委杨书记亲自带队的18所在宁高校负责人考察团,赴北京、杭州学习高校科技园发展经验,这让我们触动很大。目前,我们规划的大学科技园分两块,一块位于江苏软件园内,目前已经封顶,还有一块在清凉山校区,今年将完成初步规划。
我们希望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将城市使周边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打造具有丰富水文化内涵、学术氛围浓厚、科技产业集聚的产学研街区,为园区创业者、生产者提供高品质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创业环境,最终形成一大批经孵化可与市场对接、可实施技术转移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目前,我们已经与相关区政府达成共识,将联手打造科技园等创业创新载体,并在园区里预留空间专供师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