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吴玉如册页》弁言 韩嘉祥
应读者要求,《诗书画》杂志将在博客中刊发以往各期的部分作品,请赐览。
(《诗书画》杂志第六期2012年10月发行):《吴玉如册页》弁言 韩嘉祥
吴玉如先生 (1898?1982) 讳家琭,号迂叟,安徽泾县茂林人,故早年自署“茂林”,为近世著名学者、书法家。先生书法四体兼备,尤以小楷和小行书最擅胜场。《吴玉如册页》正是收录其中年至晚年的小楷书和小行书,充分展现了吴玉如先生的书法风格。
前人称颂杜甫的诗歌时说:“无一字无来历”,将这句话移用到吴玉如先生书法上来也是恰如其分的。我们只须听其夫子自道:“作字虽小道,其中亦有至理。临古人碑帖,先须细心玩读,而后临之。必一笔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不可轻易放过。
作行楷,当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与欧、虞、褚、冯各家《兰亭序》讨消息,而欧、虞、褚、冯笔法各不相蒙,洞悉其理,析于毫发之间,贯于腠理之内。然后手到意到,无隙可乘,神完气足,自然妙运。
再参以《丧乱》、《侍中》、《中秋》诸帖,乃于颜(真卿)、李(北海)诸家,嗣宋米(芾)、元赵(孟)、明文(徵明),皆揖于室,而不能得行书究竟者,吾不信也。”“非多见不能广眼界。多见必须能别,不能别,则精粗不辨,愈多愈增累矣。
学古人之书,萃古人之精华,省自家之病痛,积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韵,是谓善学书者。”由此可知,先生从始至终是以王羲之为宗。而遍临历代碑帖,汲取营养是为了丰富其用笔的内涵,使之更加精湛、纯熟。
即使先生临写北魏,也不偏离“二王”,尝言:“《元略墓志》用笔与二王息息相通,结构似不同,实则由质而妍,亦自然趋势也。”“《张黑女墓志》虽有北魏习气,然用笔极妙,直入羲之小楷堂奥。”是以先生于二王不仅是推扬与赓续,且有所丰富和升华。
先生小楷书亦深心独得,主张“作小楷宜疏散,虽毫发之细,亦须如狮子搏兔香象渡河之用。惟不能染馆阁习气。”这正与傅青主“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铁杖柱地”一语相合。
冰清玉洁、纤尘不染是先生所尚。尝言:“作文、作诗、作词、作字,皆须胸中一尘不滓,清气盎然,否则,纵有十分功夫,终难超凡脱俗。”这一主张贯彻先生一生,也是其性情使然,故其书法中由表及里透露着一种清灵之气。
先生还有一习惯,作字从不苟且敷衍,致一书、陈一事,亦复如是。这种精神,一以贯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吴玉如册页》几乎都是信手拈来随意之作,极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亦刚亦柔而秀骨天然。无意求工而自工,亦足见其涵养之深邃。
吴小如先生曾有题其先尊手卷卷末六言诗:“展读先君手泽,宛与造化为邻。昔谓后无来者,今知前无古人。”遭到一些人的讥评。同时也提到了我的两句诗:“天恐二王中绝断,又生迂叟到人间。”议者以为作为人子或学生,这样吹捧尊人过于偏颇和迷信。其实吴小如先生和我都并非出自私心,只是基于对先生书法的长期认识。如果大家真能不带偏见,平下心来赏会其书,也许会认为小如先生所言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