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强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打造学研团队深度融入四川肉类产业发展
中国食品报网讯 (记者叶青成都报道)成都大学作为知名高校,依托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这一重要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平台,以生物产业学院王卫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通过整合资源、组建团队、凝练方向、协同工作,深度融入四川肉类产业发展,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应用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在肉类加工研究及应用上打造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水平较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走出了一条着眼应用、融入产业、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之路,在高水平应用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及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四川特色产业发展及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需要,以该校食品研究所、农产品加工重点学科为技术依托,联合四川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同联合组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产学研合作为特色,根据四川省肉类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选择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生产,着眼应用,立足解决行业内重大实际问题,通过技术研发、引进吸收、优化重组和系统集成,开发优质特色精深加工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副产物综合加工产品。
肉类加工研究及应用团队,依托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无公害肉类原料基地建设、传统肉类食品加工的现代化技术改造、现代防腐保鲜和卫生质量控制、现代消费市场发展需求的新产品加工技术等领域的相关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研发主要内容,包括优质安全肉制品保鲜综合技术、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改造技术、功能性营养肉类食品加工技术、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优质肉类产品及储运配送体系建设,以及优质猪肉安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团队研究针对四川畜牧和肉类产业现状与问题,以科研院校为技术创新源,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通过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积极参与和实施了生猪、兔业、肉羊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展了健康养殖、肉制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优质肉冷链运输与物流配送等六大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与攻关,领衔了成都市生猪产业集群科技创新项目,指导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在改进生产工艺、完善企业产业链、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四川生猪、肉羊、肉牛和肉兔等畜牧产业发展水平。
团队建设中,依托肉类加工省重点实验室构建起了四川省肉类产业协会、四川省食品科学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四川省畜牧学会畜产加工分会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的专家集群,完成2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合作开发项目,形成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230篇,SCI、EI等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2项。同时,对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学生实训、毕业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也发挥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研究成果转化方面,指导建立肉类产业化基地8个,开发6大类50余种新产品,转化成果30余项,培训技术人才4000余人次。技术成果在20余家省内外企业应用推广,建立和完善10余个肉类开发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精深加工及副产综合利用生产线,衍生出的经济效益超60亿元。
团队带头人王卫教授,是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生猪产业岗位科学家、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兼任省食品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畜牧学会畜产加工分会理事长等兼职,主持、主研国家、省科技项目20余项。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刘达玉、李翔、张崟、唐仁勇、王新惠、邹强、张佳敏、万萍、魏决、余华、郭秀兰、谢贞建等10余名骨干教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