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时间 追上时间 赶上脚步——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历史是已经凝固的时间,面对那些既成的人和事,后人总感叹时间的易逝,也为它们唏嘘.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但却深深影响了几千年

历史是已经凝固的时间,面对那些既成的人和事,后人总感叹时间的易逝,也为它们唏嘘。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但却深深影响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在蒋廷黻的视角下,这部破败的历史,这部抗争的历史,给我们这样的一个警示:在世界近代文明大潮下,如果没有追上曾经给过我们的时间,没有赶上文明发展的脚步,那么就算是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就算曾经俯视四夷的天朝上国最终也难逃被欺凌的厄运。

中国近代史自然是从鸦片战争写起,本书也不例外。通过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本书始终在探寻,强盛的中华民族为什么会落后于近代,是政治体制?是文化传统?是教育科技?是腐败王朝?是军事孱弱?当然,原因是综合的,但蒋廷黻认为,即便是晚清已经腐化头顶,即便被列强强行打开国门,我们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也有学习赶上近代文明的时间,但是时人保守锁国的传统却错过了这黄金期,以致日后更大的灾难降临到华夏大地。

这期间也有中国士大夫文人阶层中先知先觉的精英们觉醒,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奕欣、文祥虽想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奈何时人、时局和自身的局限,但他们的努力却像老牛拉车一样一点点地将沉重的封建分明向近代科学文明的道路上拖拽,何等艰辛!

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应该被后人所敬仰,他们对当时国家的警醒和反思也应当为当代青年人所谨记,正如李鸿章的一段话: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

 走向近代文明的步伐是缓慢沉重,但却不得不走,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迈向近代文明的抗争史,当士大夫阶层无法自上而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那么另一股自下而上的革命力量必然也就接过这面民族振兴的大旗。本书是作者1938年所做,结尾只写到了国民革命初期孙中山时代,作者对民族复兴那种强烈的期望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史家治史,自然要对历史事件的利弊和人物的功过,十分客观得分清界限。作者的这部史书,一个重要的视角是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这也与他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履历和背景不无关系。众多外交事件和人物,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客观得评价,在当时清廷害怕、仇视外人的环境下,他对国际投资的一段论述甚为精辟:凡是国际投资无政治作用的,投资者与受资者两方都能收益,所以我们对待外国资本应该像水一样,有时候、有的地方,在某种条件下,我们应该掘井取水,或开河引水;在别的时候或条件,我们应当筑堤防水。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的洋务大臣,他在处理中日、中俄关系中的得失利弊,他也做了中肯的评价,并探究背后的历史原因。

读史学大家的书,除了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更重要得是从大家身上学到点精华。蒋廷黻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学,更是他的品格和那股对民族国家的热忱。他为人很有个性,对人对事,总有独特的见解。与人争辩,单刀直人,毫不留情;性格耿直,自信自负但并非有意骄傲,不喜欢敷衍应付,厌恶恭维迎合;对社会国家、负责敢言,不计得失;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期,闻听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他兴奋异常,"心焉向往"。作为当代青年,读史为了明得失,本书给我最大的一点体会是:莫让空度的时间成为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