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的感情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有感

2017-06-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蒋廷黻,湖南邵阳人,1895年出生在一户自耕农的家庭,1965年病逝于纽约.学术上,蒋廷黻是中国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编纂体系的奠定人之一;政

蒋廷黻,湖南邵阳人,1895年出生在一户自耕农的家庭,1965年病逝于纽约。学术上,蒋廷黻是中国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编纂体系的奠定人之一;政治上,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1934年代表国民政府出使苏联。

蒋先生作为近代留洋博士,曾在1914-1918年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主修历史学。在此期间,他阅读大量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俾斯麦、加里波第、加富尔等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衷心地希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

蒋廷黻除了学历史,还选读了多门自然科学课程。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大量事实观察后才作出结论的,这种科学的训练方法也使蒋廷黻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走上实证主义的道路。

谈罢其人,紧接着再来说说他的《中国近代史》。20世纪30年代史学界对编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不大乐观,正如罗家伦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方法》一文中所说的:“我觉得现在动手写中国近代史,还不到时间。

要有科学的中国近代史---无论起于任何时代---非先有中国近代史料丛书的编订不可。所以若是我在中国近代史方面要做任何工作的话,我便认定从编订中国近代史从书下手。”诚哉斯言,当时的史学家多致力于编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就像《资治通鉴》长编一样。

蒋廷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38年写成《中国近代史》。该书仅仅5万字,是他对中国近代史整体思考的集中体现,相比于后来的专著稍显简略,所以1947年他将之改名为《中国近代史大纲》。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四种方案为线索,为后来近代史的编纂奠定了基础。全书共4章二十二节,具体如下: 第一章是《剿夷与抚夷》,从如何处理英国鸦片贸易入手,有主剿的,比如林则徐;也有主和的,比如鸿胪寺少卿黄爵滋。

最后的结局,读过近代史的同志都知道是中国双半地位的开始,一系列城下之盟的启动仪式。蒋廷黻在谈到南京条约时说:“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

”具体点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尚不知道香港岛在哪,更不知道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性等。这一章以外患为主,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的无知确实令人捧腹。 第二章是《洪秀全与曾国藩》,主要讲科举落榜的洪秀全如何冲击清政府的统治,以及温文尔雅的曾老师怎么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曾剃刀的故事。

我觉得蒋先生说得最好的是关于湘军对后来军队建设的影响,他说:“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

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了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于此也可看出旧法子的毛病。

”其实北洋军溃败后,军队私有的思想由个人私有渐渐转变为党派私有,这个问题一直到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上才正式把军队国家化的思想提出来。我觉得这种私有意识受到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是《自强及其失败》,专讲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依我看,讲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节关于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记得高三的时候有同学问我:“都说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是帝国主义,可封建王权也有帝国主义阶段呀,二者有啥区别?”当时我确实被问倒了,也是闷闷不得解,过后也没去细究。

这次看完蒋廷黻的著作算是找到答案了。依据他的说法,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三层关系:第一层,资本主义的国家贪图在外国投资,有政治目的的就是侵略,是帝国主义,而无政治目的的就是纯洁的资本主义,投资者与受资者两方均能收益。

第二层是商业推销,帝国主义利用武力的侵略或政治的压力倾销商品到他们的附属地,而他们内部之间却是正常的商品交流,这时他们都是纯洁的资本主义。

第三层关系史原料的寻求,同样的道理,资本主义不一定要行帝国主义而后始能得到原料,同时,出卖原料者不一定就是受压迫者。总之,资本主义可变成帝国主义,也可以不变成帝国主义。这就与中学阶段灌输给学生的认知有点出入了。

其实正如蒋廷黻所说的:“历史上各种政体,君主也好,民主也好,各种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也好,封建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都有行帝国主义的可能。” 第四章是《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主讲其他三个救国救民方案,即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三民主义。

蒋廷黻在书里最后一句说:“只要我们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明清史学的功能都强调经世济用,蒋先生这部著作秉承了这一思想。

他提出的道路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其实多少也又讽刺当时蒋介石的独裁专政。 通读全篇,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蒋廷黻并没有专门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人说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遵循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写的,所以我觉得他编写的基点是文明之间的关系,加着篇幅只有5万字只能谈个大概。

除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我还看过武吉庆、胡绳、范文澜等版本的《中国近代史》。胡绳和范文澜的颁布属于“毛-范近代通史体系”,是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去考察历史,所以都有大量的篇幅来解释经济基础。

总之,蒋廷黻对现代中国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而且在于为起步不久的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分析框架。

我写一篇读书笔记是想说中国近代史并非仅仅只有用“毛-范近代通史体系”编写出来的,很多历史换个角度描述会有不同的味道,读书切勿一刀切。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我只看过一遍,所以也不可能详细地介绍书中的内容,就捉住我觉得最有趣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