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收官获好评 陈晓卿发声力挺
《舌尖3》剧照
《舌尖3》中的定胜糕。
《寻味顺德》剧照
《小海鲜》专注于海鲜美食文化。
《味道云南》海报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前晚收官,播出以来保持着不俗的收视率。珠玉在前加之观众口味日益刁钻,续集想要出新爆款,还想收获一致好评,需要创作者带着对作品和观众的最大敬畏心。
前晚,《舌尖3》播出了完结篇。最后一集的主题是“合”,讲述了两种食材:辣椒从四川到贵州、从古到今的食用习惯变化过程;大白菜从黑龙江到山东到台湾的变身;借此,节目呈现了每一样食材如何逐渐变成餐桌上的主角,表达了食物变迁背后的中国文化。
这一集既有内涵,画面也算好看。另外,节目还介绍了山西火锅与梅州客家盆菜,从中诠释了中国人期盼团圆的永恒主题。节目的文案得到好评,尤其是通过动画叙述大白菜的前世今生,更是被赞“有趣,很萌”。
实际上,这种相对较高水准的内容呈现也出现在了第二集“香”,第五集“食”以及第六集“酥”中。对此,《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总导演陈晓卿发声表示力挺。他感叹,从专业制作的角度看,新的创作者在10个月的时间里,能达到这样的完成度和质量,已经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理解纪录片创作者。
很多网友认为,客观地讲,这一季节目水准颇高。在美食之外,它更多地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这些人文的内容应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值得仔细品味。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涉及了三种广东美食,有梅州客家盆菜、广式点心、煲汤,使得“食在广东”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干炒牛河、竹升面、腊味、煲仔饭、陈皮鸭、鱼丸紫菜煲等都让“广东美食”名声显赫。观众可以温故知新。
看《舌尖3》有没有被“馋”?《舌尖3》介绍的药膳到底有没有那么神?近日,饮食界多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他们透露,在烹饪界,《舌尖》系列的影响很大,观众可能“爱之深、情之切”。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认为,所谓“馋人”与否,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何看待《舌尖3》所展示的美食文化?边疆认为:“作为观众,我们究竟从《舌尖3》里面看什么?是看猎奇解馋,还是看背后的文化,背后所包含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展现的人物?如果我们从这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去看,这个节目既会直接引起大家的‘馋意’,也会间接引起大家的‘馋意’。”
著名文化历史学者、考古学家王仁湘表示:“所谓众口难调,一些观众抱有期许是可以理解的,节目增加文化内容也是对的。问题是怎样在大众期许和文化内涵之间找到契合点,这不是一季两季节目就能完成的,这会是媒体人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一个长期的使命。”他认为:“在电视上看美食,首先看到它的形状和颜色,味道只可以想象。美食有文化、科学和历史属性,这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通过电视品味饮食文化应当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边疆透露,《舌尖3》对于美食行业有很特殊的意义,“事实上中国美食在国际推广上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舌尖3》剧组走向中国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走向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将这些地方的人对自己的文化的追求、对自己的美食的喜悦传递给世界,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张雅欣认为,观众对于《舌尖3》的关注,给纪录片从业者很多启示,“如果说有这么多的观众关注,不管是正面的意见也好,中立的也好,至少它引起了关注。这是《舌尖3》带来的很大的惊喜。不能指望每部作品都能够一出来就是满堂彩,如果能够形成话题效应,对纪录片创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舌尖3》第四集《养》播出后,与药膳有关的食养内容引发不少热议。在采访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华强介绍,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药食两用的记载,距今已有2000余年。“药食同源”的观念已融入国人血液中,药膳现在在中国民间的流传极为广泛。
片中主人公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班的学生王泽平,根据古方为自己的母亲调制药膳。对此,翟华强表示,化疗后药膳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需要合理看待;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辨证施治,要配合患者体质。
翟华强还提出,食养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他还为生活在快节奏都市的白领开出了一剂调节健康的食养小妙招:玫瑰花茶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但他也提醒大家,药膳要根据个人体质,在大夫合理指导下使用。他强调:“徐徐而图,事缓则圆。”
边疆认为,“药食同源”理念在很多菜谱、家常的养生、制药的方式中都有体现。“药膳的道理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去告诉更多的人,让人们有一些药膳养生的基础知识。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下生活方式的一种指导。”
在“舌尖”系列所引爆的美食纪录片领域,这几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类型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向地域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不少记录某一个地区的美食佳作,如《秘境广西》《舌尖上的重庆》《新疆味道》《味道云南》《一城一味》等,感兴趣的各地观众可以追看,挑动味蕾。
其中,《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最为广东观众所熟悉,前者第三季刚刚落幕,后者的描述则更为细致,节目中的顺德老店、本地人和本土菜结合呈现。猪杂粥、尖椒炒猪红、韭菜猪红汤、桑拿鱼、凉拌鱼皮、姜撞奶等美食,广东人看了都说地道,外地人看了都想去顺德尝尝。
美食纪录片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以食物种类加以细分。《舌尖上的马铃薯》带观众走进重庆、北京、兰州等地,介绍土豆的N种吃法;《小海鲜》从海鲜的获取、烹饪、享用等角度,通过讲述浙江台州三门县百姓的聚散悲欢,反映美食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感受;《水果传》则专注介绍世界各地的水果以及食用方法。
随着原导演陈晓卿的离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就必须启用全新的主创团队,总导演、美食顾问、摄影、后期等全部换了一批人,新一批人从对美食的认识、理解都和前任有所区别,这无疑给创作带来很大难度。加上周期实在太紧张,创作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必须公平地看待和评论这一季节目。因为任何爆款作品的续集,无论电影、剧集还是纪录片,都面临天然的挑战:与前作一致,则容易审美疲劳,被批“不长进,没升级”;颠覆式地创新,又可能得罪原来的观众。面对观众的高期待,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舌尖3》主动求变,勇气可嘉;以美食为引子带出文化课题,想法大胆。
中华美食和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中国人的餐饮中,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字就能概括的,它包含了太多其他的东西:时令、民俗、礼仪、典故、情感、精神。只是,文化和美食的比例要怎样平衡,才能获取最大多数的观众,还是一个待解的难题。这也在客观上给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讲文化、历史和传统时,任何知识点都要有证据和出处,就需要把专业功课做扎实,多多考究。讲养生、药食同源时,就要拿出科学的认真态度,实事求是。
最后,不得不承认,和第一季开播时相比,观众的胃口在不断提高,这给口碑评价带来极大考验。对于创作者而言,就没有别的选择,仍然要怀着对作品和观众的无限敬畏,才能锻造出经过大多数人检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