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里下猛药200亿产业背后:滥用伟哥促勃起
“保健酒”里下猛药200亿产业背后:滥用伟哥,所谓的壮阳酒原来是这样来的,那么这种下了伟哥的保健酒喝多了对人体会不会产生危害呢?男性一喝就能勃起,原以为是酒好起了作用,没想到都是伟哥搞的鬼,保健不成反而伤身,酒企这样欺骗消费者良心何在?
保健酒里下猛药伟哥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也是全球的统称,是口服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而保健酒大家应该在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像鹿茸酒蛇胆酒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的保健酒,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然而在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品种的保健酒,例如劲酒、椰岛鹿龟酒、竹叶青等等这些都是中国驰名保健酒。可是就在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一次市场抽查保健酒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超过69个品种的保健酒添加违法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而这种物质就是俗称的伟哥。
保健酒里下猛药中国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性”保健品上市。但打着壮阳旗号的保健酒却大行其道,以30%的速度增长。迅速扩张的产业背后,是泛滥的西药违法添加物。而今,国家食药总局正对其发起一场监管风暴。
垮台始于一个神秘电话。2010年下半年,四川达州市川虎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蒋余松,突然接到电话,“你们公司生产药酒吗?我提供的一种药物,能让药酒的壮阳效果更稳定、更明显。”
购买少量样品调制成功后,蒋余松花了四千元再次购买药物,调制了约3吨药酒。不料,售出后没多久,经销商和部分客户的退货投诉便接踵而至,“药酒的效果太好了,是不是添加了壮阳的药物成分?”
法院判决书显示,从2013年11月起,蒋余松和父亲蒋合富为了提高药酒销量,将西地那非和双氯芬酸钠等违禁药品添加到配制酒中,生产出多批次以“川虎夜狼酒”为主要品种的系列药酒,并对外销售。
“在对该公司的突击检查中,执法人员查获不同规格的成品药酒约2万瓶,散装药酒2200公斤。”达州市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说。含有违禁药品的问题“养生酒”,最终流入了四川、重庆等多地。
2016年4月,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蒋余松和蒋合富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和一年零三个月。
鹿鞭酒、阳春酒、神液酒……频发的非法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正揭开一个残酷的事实:本应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保健酒,各种让人遐想的名称背后,隐藏着的是非法添加“西药”的魅影。
5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总局)发布通知,针对保健食品、配制酒、玛咖制品中非法添加药物、非法宣传功效开展专项治理。
食药总局已下最后通牒,要求所有相关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凡发现上述违法行为的,要立即停止生产并召回非法产品、修改产品标签标识及说明书,并于2016年6月30日前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自查和整改情况。
一场保健酒、配制酒行业的监管风暴,正在袭来。
在四川达州,有关“川虎夜狼酒”的“段子”已流传许久。口口相传,“川虎夜狼酒”壮阳效果不错,但喝多了会出现身体不适。
2014年初的一封举报信,让川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虎食品)成了达州市食药监局“重点关注”的对象。举报信称,川虎食品生产、销售的配制酒中含有违禁药品。该局随即展开调查,核实情况后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川虎食品的前身是达县川虎酒厂,曾是达州唯一的大曲酒酿造企业,年产各类白酒六百余吨。在川虎食品的官网上,至今仍有对“川虎夜狼”等产品的介绍——“川虎美酒”以其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净、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被消费者赞誉为“四川小茅台”。
“西地那非又称万艾可,伟哥中主要就是这种成分,添加到食品中属于违法。”达州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西地那非,正是《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明确界定的非法添加物。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它被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记者掌握的多份司法文书证实了这一点。在河南、河北、广东等数个省份,多名商家因在保健品中添加西地那非、伐地那非、硫代艾地那非(均为与西地那非类似的化学品),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罪名被起诉和判决。
国内生产的保健酒多为配制酒,即在普通酒里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再加工。一旦通过食药总局审批,获得“国食健字”的批号,就成了保健食品。
申报批号花费不菲,产品配方、工艺需经过严格的审评审批,还要通过国家备案,并有严格的适应人群。“批号来之不易,大的保健酒企业通常不敢冒险添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分析。
不过,在国内保健酒行业三千多家生产企业中,取得“国食健字”号批文生产销售的产品仅549种。
“保健酒的身份有两种,一种是保健食品,另一种是非保健食品。”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说。
听着绕口,但事实却是如此——因为药食同源制度,很多保健酒虽然含有中药材,但只是普通食品,功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一些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保健”与“养生”的心理,夸大、虚假宣传其所生产的配制酒具有某种保健功能,甚至冒险添加违禁药品。
既没有“国食健字”,也没有“卫食健字”,甚至没有厂家信息、QS(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等标识,就这样,一瓶瓶泡着人参、鹿茸、肉桂、海马等中药材的“保健酒”,打着“壮阳”等旗号,悄然流入各地批发市场,摆上了保健品店的货架。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保健食品,在国家卫计委核准的27项可宣称功效中,也压根没有“改善性功能”这一项。也就是说,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性保健品上市。
“不论是保健食品还是普通食品,都不能在其中加入西药成分。”李可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添加西药成分是违法行为,由于存在用量不准等问题,很可能危及服用者健康。
2014年12月湖北省建始县法院一审的鄂建始初字第00213号判决书,证实了这一点。当时获刑的湖北省某配制酒生产企业负责人,购买了1千克西地那非,按每100毫升配制酒中添加130毫克西地那非的用量配制了1500斤“帝樽酒”。也就是说,一次喝下100毫升“帝樽酒”,摄入体内的西地那非含量,比吃一粒100毫克规格的“伟哥”还要多。
“在酒精中加入西药,酒的化学性质可能发生改变,会对服用者的健康造成威胁。”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丁卓平说。
以西地那非为例,作为一种处方药,其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998年3月,西地那非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头痛、潮红、消化不良、鼻塞及视觉异常,都是该药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事实上,食药总局过往的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表明,保健酒不过只是“冰山一角”。在保健食品领域,非法添加药物的情况并不罕见,减肥、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糖、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这五类保健食品,更是非法添加药物的重灾区。
比如,减肥类产品中经常添加的西布曲明,具有抑制食欲、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等副作用。虽然一度在全球86个国家得到上市批准,但2010年,这种风靡一时的减肥药成分,在欧盟、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地区相继被宣布停用。
丁卓平就目睹过违禁减肥药的“威力”。几年前,一位整日无精打采的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一次,离上课还有两分钟,其他同学正飞奔向六楼的实验室,这位女生却一屁股坐在了一楼的楼梯口。
“你怎么了?快来不及啦!”丁卓平催促。
回答她的,只有对方呆滞的眼神。
事后,丁卓平得知,该女生为了“求瘦”,执著地迷信减肥药所带来的效果。不久之后,因为服用减肥药产生了严重的抑郁,该女生最终被迫退学。作为中枢神经抑制剂,减肥药中非法添加的西布曲明不仅容易导致冠心病、心脏病,严重的可造成抑郁。
比单一药物毒副作用更可怕的,是联合用药。北京市疾控中心曾对全国抽检保健食品中的化学药物进行检测。调研者惊愕地发现,为提高产品效果或是躲避检验、降低单一药物含量,有些产品甚至同时使用了3种化学药物。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加严重。”在一篇名为《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状况及管理对策》的论文中,研究者警告。
“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这是暴利驱使下的冲动。”王大宏总结。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给南方周末记者算了笔账:1克西地那非的价格约为0.8元,买得多还可以优惠。这种原料百分百溶于酒,一般每100克酒中添加80-120毫克。“即便10斤保健酒,也只需要0.8元的西地那非,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该人士表示。
2015年5月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金锅功夫酒”案,正是如此。
柳州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调查发现,提供配制酒原料的桂坤酒厂,把含有西地那非和葛根粉的粉末放进几元一斤购买的原料酒里勾兑。按照西地那非的用量和价格计算,每瓶酒只需0.25元的药物成本,而每瓶“功夫酒”的售价高达四十多元,利润相当可观。
那么,保健酒企业的非法添加物,究竟从何而来?南方周末记者在一些销售化工产品、食品添加剂的网站上找到了答案。
在国内一家知名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上输入“西地那非”检索,赫然显示出数百家来自河南、湖北、陕西等地的经销商。除开一些小化工厂或中间商发布的供应广告,亦有商家售卖西地那非的配方工艺。对方宣称,可提供详细的原料配比,要价仅200元。
记者假扮酒厂采购人员,咨询了一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李某。对方介绍,其公司的西地那非产品分为“食品级”和“医药级”两种,前者是公司自己用西地那非原料和其他物质调配而成,纯度相对较低。“买医药级的吧,虽然贵一点,但纯度达到99%以上,更安全。”李某建议。
他介绍,“医药级”的西地那非是从印度进口的,在印度是合法销售的药品。公司的西地那非一部分卖给酒厂,有的是买去添加进保健品,有的做成胶囊在性保健品店售卖,“上周,一个做保健酒的大客户一次性买了近100公斤!”
“按200毫克兑1斤酒的比例,喝完几杯后,会有血管膨胀兴奋的感觉。”刘某说。他建议南方周末记者先买100克试用,如果效果不错,公司再大额发货,交易过程“绝对保密”。不过,刘某婉拒了开具发票的要求,“外头查得严”。
该公司的采购平台信息显示,其所售产品为甲磺酸西地那非,推荐服用量为50-100毫克,建议东方人的服用量为120毫克。公司信息还宣称,52%的人在服用30分钟后起效,82%的人在服用1小时后起效。
“作为原料药,西地那非不应该由这类没有药品经营资质的企业销售。”丁卓平说。不过,倘若以化学品的名目销售,西地那非并不在食药监系统的管辖范围内。
丁卓平长期从事化合物分析。在她看来,只要是已知的化合物,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检测出非法添加并非难事。
不过,西地那非类化合物的“家族”正日益壮大——化合物还在不断增多,且基本都是在原结构基础上的修饰和改造。大多数衍生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为人所知,这也给检测增加了难度。
而食药监部门查处保健酒违法添加另有办法。他们的突破口,有时源自商家声称的“有效”。
2014年,湖北省建始县食药监局执法人员无意中得知,当地九道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帝樽酒”颇受欢迎。有消费者反映,“帝樽酒”好喝,有壮阳作用,但有时会觉得心脏不适。执法人员开始警觉,并“重点关注”,果然发现了非法添加。
尽管年销售200亿元的市场规模并不耀眼,但保健酒行业30%的增长速度却让人刮目相看。继白酒、啤酒、葡萄酒后,保健酒有望成为国内酿酒行业的“第四极”。
不过,翻开案卷,保健酒非法添加西药的案件却并不鲜见。
2014年,湖南岳阳警方和食药监部门联合查扣了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的假冒保健品5万余盒,总涉案货值超过1.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