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郑洞国 起义和投诚概念不同 郑洞国在长春投诚
起义和投诚概念不同,郑洞国在长春投诚
“提起抗日名将郑洞国,人们首先会想到一个词:精忠报国。这位以勇猛稳健、善打硬仗的国民党抗日将领,从长城抗战到八年抗日战争结束,身经大小百十战,屡建战功,尤其出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后,更是战功赫赫、声名远播。
“晚年的郑洞国一直与长子一家共同生活,其长孙郑建邦(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1982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京,此后九年一直陪伴祖父左右。在纪念台儿庄大捷七十五周年的纪念活动上,笔者采访了郑建邦先生。在郑建邦眼里,祖父的人格魅力是他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一个刊物见到《郑建邦:我的祖父郑洞国》(作者:杨帆)一文,文中如是说。
孙子回忆祖父,那就应当把祖父的历史弄清楚,但郑建邦显然没有做到这点。
“其实,早在辽沈战役前,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几位常委曾经讨论过‘动员郑洞国起义’。会上朱德说‘郑洞国这个人政治上不坏’。周恩来也讲:‘这个人我还了解,属于比较老实本分的人’毛泽东最后决定‘想办法争取他起义’,还叫周恩来以老师的名义给我祖父写了封信。”郑建邦说,“周恩来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祖父非常敬重的师长,可惜当时长春城内已是一片混乱,周恩来以老师身份写的那封信,祖父并没有看到。”
——1945年6月19日在延安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13人为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根据党章规定,中央委员会主席即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换言之,中共七大没有政治局常委,中央五大书记代行政治局常委,“西柏坡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几位常委”应改为“西柏坡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会上,几位书记”。
“1952年6月,郑洞国奉周总理之命迁居北京,任水利部参事,开始参加新中国建设。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郑洞国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祖父出任国防委员不久,收到一张套红金字请帖,打开一看,原来是毛泽东主席要在家中宴请他!祖父当时的心情是既激动又不安,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还想到他,而且是设宴款待,这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呀!但想到自己过去曾一度与共产党为敌,而且参加工作以来还没有给国家做什么贡献,现在又蒙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心中甚是愧疚。”郑建邦说。
到毛主席家中做客,郑洞国既激动又紧张。他来到中南海毛泽东家中,一进门毛泽东便迎上来与他握手,用湖南话说:“郑洞国,你的名字好响亮呦!”
浓重的乡音,让郑洞国倍感亲切。毛泽东的诙谐,也让在座的贺龙元帅、叶剑英元帅和鹿钟麟将军等人跟着笑起来,郑洞国紧张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当日下午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命令状,分别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0人。
同日,国务院隆重举行了授予解放军将官军衔的典礼仪式。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
次日,国防部举行授予校官的典礼,彭德怀部长授予在京部分校官军衔。之后,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元帅及其他高级将领分别代表国务院和国防部,在解放军各军兵种和各军区相继举行的授衔典礼上,授予这些单位的将官、校官和尉官军衔。同时,各部队还举行了授予士兵军衔的典礼。
贺龙、叶剑英1995年才获得元帅军衔,作者提前一年已经将元帅军衔“预支”给他二人了。
这篇文章还配有照片,照片的文字说明是:1948年10月,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部投诚,图为郑洞国(中)起义后抵达哈尔滨。
——简短的文字说明,前云“投诚”,后言“起义”,自相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将士的起义和投诚、投降是有严格界定的。
起义,最为主动,组织者能分清双方的强弱形势,或者正义与非正义,主动倒向正义一方。起义一般是战斗发生以前,就反正过来了。高树勋的例子可以作为起义的典型。1945年9至10月,国民党发动了进攻解放区的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
刘伯承、邓小平在进行平汉战役的同时,开展了秘密争取高树勋率部起义的政治攻势。高树勋对蒋介石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排斥异己、挑起内战的行动表示不满和反感。1945年9月上旬,高树勋派人秘密来到上党战役前线指挥部面见刘伯承、邓小平,商谈和平事宜。
10月30日,高树勋率新8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起义,以通电形式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高树勋率部起义后,使敌军受到很大震动,丧失了固守的信心。刘伯承将解放军主力调至漳河以北敌退路两侧,于运动战中歼敌孙连仲部两个军计2.3万余人,生俘敌40军军长马法五,取得了平汉战役的胜利。
投诚,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一看大势已去,不等交战,就主动放下武器。
投降,是战斗取得胜利时,那些负隅顽抗的部队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被迫放下武器。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民党官兵,很多都是投降过来的。
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军队起义和投诚政策上有重大区别,待遇上有重大不同。起义的一般保留部队原来编制,长官一般留任。投诚的部队解散,长官可以享受优待。驻守傅作义的军队算是接受改编,也不算是起义。这是比较特殊的安排。
郑洞国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长春时,在部属的劝说下放下武器的,只能算投诚,与起义无缘。
《辞海》中郑洞国小传,记述郑洞国是投诚,而不是起义:
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之际桂廷。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师长,参加台儿庄战斗。后任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第八军军长,中国远征军驻印度新一军军长、副总指挥,第三方面军副司令长官,东北保安司令总副司令长官,东北行营副主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吉林省政府主席。
1948年10月在长春率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新中国成立后,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郑建邦:我的祖父郑洞国》一文的照片文字说明和《辞海》的郑洞国小传,郑洞国的职务“第一兵团司令”应改为“第一兵团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