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戎的作品 纷纷给孩子写作品且屡获大奖 文学名家是儿童文学的救星吗

2017-10-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刚颁出的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张炜的<寻找鱼王>.刘玉栋的<泥孩子>都在获奖之列.近日,我省作家杨志军的<海底隧道>以及先锋作家马原的

在刚颁出的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张炜的《寻找鱼王》、刘玉栋的《泥孩子》都在获奖之列。近日,我省作家杨志军的《海底隧道》以及先锋作家马原的《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等儿童文学作品也引发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知名作家纷纷拿起笔投身儿童文学写作之中,他们的作品无论在读者群体还是各种评奖中,影响力甚至超过专业儿童文学写作者。

名家写了不少儿童作品

成人作家写儿童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两年,赵丽宏的《童年河》《鱼童》、姜戎的《小狼小狼》、杨志军的《最后的獒王》《海底隧道》、虹影的《奥当女孩》《米米朵拉》、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马原的《湾格花原》、阿来的《三只虫草》等作品都引起了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大作家写给孩子们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走"童年回忆"路线,而更多人则是有了孩子后来了创作灵感。

比如纯净唯美、带有幻想色彩的《寻找鱼王》,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作家童年的观察和体悟。而杨志军融合自身经历与个性写给孩子们的首部成长小说《海底隧道》,则通过男孩圆圆一家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一个孩子如何成长成才。马原的新作《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则以自己的小儿子为原型,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能听懂动物语言的超能力小孩身上的奇妙故事。刘玉栋描写留守儿童的《泥孩子》,则将目光拉回到了作家擅长的乡土题材领域。

大作家不需"迁就"儿童

以上名作家写给孩子的作品,没有一味地"俯就"迎合孩子的阅读趣味,与那些带有明显说教痕迹的作品或市场畅销作品不可同日而语。这些作品的文学性很强,思想更丰富。比如《寻找鱼王》呈现的是童话般的故事、寓言似的传说,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更昭示了生命的真谛。《海底 隧道》也通过一系列故事书写生命成长中的那些高贵的情怀。

在《收获》资深编辑叶开看来,"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单视角叙述,如马原的《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采用男孩小格、三眼叔叔两人的双重视角展开叙事。即便写相对通俗的儿童文学,作家依然对小说结构有一份‘执念’,讲究文字的排兵布阵,但这也可能给小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理解难度。"

作家刘玉栋告诉记者,"儿童文学的写作难度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在你的心够不够柔软上,更在于这本身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你的读者和受众是少年儿童。"刘玉栋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像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一样,不仅有爱心和童心,还有对儿童心灵潜移默化的滋润、对想象力的开掘和对生命意识的启发。

对于在成人题材上追求艺术精品的文学名家来说,他们写儿童文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张炜就称,"我从来不把儿童文学看成一种尝试性的、休闲式的轻松创作,相反极其看重它对整个文学生涯的重要性:基础性、核心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对所有热心儿童文学创作的朋友都心怀赞佩。"

市场和内在需双重发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的2016年数据显示,全国共报送少儿类图书6万多种,占全国图书出版的近三成,儿童文学需求量大大提升,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出版策划人金丽红称,"表面繁荣的儿童类图书出版领域,正面临着层次失衡的严重问题。以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为代表的原创精品儿童文学所占比重并不大,对出版行业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另一方面,虽有些儿童文学作家频频登上作家富豪榜,但遮盖不住儿童阅读过于市场化、浅显化的事实。杨志军也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说,当下的流行儿童文学市场虽然很繁荣,但像动物小说、冒险小说、奇幻小说等作品,很多都是重复的,甚至作家在自我重复,故事大同小异,缺乏艺术性。

儿童阅读的巨大需求与原创精品的匮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那么,成人作家会给原创儿童文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机遇吗?杨志军认为,成人作家转写儿童文学会写有艺术创造性的作品,肯定不会去重复别人。这批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恰恰是别人不愿意写或者乏于表达的故事,是他们自身的经历,这正是儿童文学阅读市场上极其缺少的部分。

"成人作家去写主题各异、凝聚不同人生经历与思考的作品,正好补益了儿童文学领域这方面的欠缺,对儿童文学的丰富性起到了很大作用。"

找到儿童的趣味最关键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看着动漫长大的,他们喜欢魔幻、鬼怪、探险、惊悚,这种阅读趣味与很多成人作家的"童年回忆"有很大差异,他们创作的儿童文学是否真的能抓住孩子,能找到自身的读者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此,作家们并不太在乎。杨志军告诉记者,儿童文学一定不能是大家都写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我写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担心与他们交流及共鸣的问题。很多作家本身就不是复杂的人,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找到孩子的语言和趣味,肯定不会与他们有隔阂。而且儿童文学作品,也不只是给孩子看的,很多父母也非常喜欢,这也会影响孩子的阅读。"

不过,对文学名家集体创作儿童文学的现象,也有评论家直接泼冷水。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梅子涵说:"不是说他们一转身,就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不是儿童文学的救星,所以出版界不必锣鼓喧天,也不必夸大其词。如果一个作家只有所谓的远处、高处、深处,但写出来的语言、故事、趣味不符合儿童的口味,这样的作品首先就不是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