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秦腔 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逝世
群众喜爱的一代秦腔名宿,王玉琴老师于公元2009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十七日)上午11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14日晚,西安秦腔界为王玉琴老师举行纪念演出,以寄托哀思,祝愿王玉琴老师一路走好。
简介
王玉琴,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1932年生,西安市人。幼入集义社学艺,师从屈振华、曹安民等,又得到惠济民、陈尚华等指导帮助。工青衣。为人谦虚刻苦,善于钻研,12岁即登台演出。她嗓音宽厚纯正,稍带沙音,行腔大开大合,重丹田音,音清字准,长期的舞台磨练使她练就了一副"满口腔"的好嗓子,演唱舒展自如,唱腔富于激情,微沙微甜,韵味醇厚,擅于大段乱弹,抒情处如涓涓溪流,深沉幽雅,激扬处如飞流直下,酣畅淋漓,尤善扑捉人物心理特征,刻画细致入微,塑造了一批广为观众欢迎的舞台形象。
风格自成一家。建国后参加尚友社(西安市秦腔一团)到退休,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慈母泪》、《铡美案》、《五典坡》、《白玉楼》等,早年曾演过一些小旦戏,如《西厢记》、《梁祝》、《白蛇传》等,后期又主演了一些老旦戏,其中最著名的是《杨门女将》,流行甚广。系国家一级演员,曾是陕西省文联、政协委员等,艺德高尚,在观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部分音像资料: 《三击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阎国斌合作) 《斩秦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何振中等合演) 《西厢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李爱云、张新华合演) 《白玉楼》(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三娘教子》(中国艺术研究所录象,李正斌合演) 《三娘教子》(陕西电视台录象,王集志合演) 《白玉楼》(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慈母泪》(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杨门女将》(陕西电视台录象) 《回荆州》(陕西电视台录象) 名家联袂演出《铡美案》,出演《三对面》;名家联袂演出《五典坡》,出演《大登殿》,新世纪音像出版社出版其与郝彩凤合作之《别母》;1996年为杨凤兰配演《王宝钏》。
陕西秦腔名家系列访谈之八 "活三娘"王玉琴 特约撰稿 张 力
最近一次见到王玉琴老师,是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10月3日晚,当我再一次来到易俗巷看望她时,老人家刚刚出院两天。一见到我就无奈地说:"我咋这么倒霉,光今年就进了八趟医院。现在连大门都不敢出,就怕感冒。
你看把我瘦成啥咧!"王玉琴的女儿告诉我,王玉琴患有严重的贫血症和肝病,今年五月份犯病,整整昏迷了一个礼拜。儿女们当时把黑纱都做好了,准备给老人安排后事。让人欣慰的是,当天王老师的气色和精神还不错,兴致勃勃地和我谈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这位受人敬仰的75岁秦腔表演艺术家身体恢复得这么好,作为戏迷的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王玉琴出身于梨园之家,父亲王绿林(著名花脸演员)在二十世纪初追随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由商洛来到关中。1932年王玉琴出生于西安。三十年代末,其父与其他人组建集义社(尚友社前身),没过多久,因常年演戏累得吐了血而停止了演出。
为了维持家中生活,当时只有九岁的王玉琴顶替了父亲,拜师学艺。又过了几年,父亲病故,集义社也因经济困难而解散了。年仅十二岁的王玉琴跟随师叔曹安民开始了外出搭班演出的卖艺生涯,先后在渭北一带的沛风社、易风社和维新社搭班,后来进了三原的明正社,才算站住了脚跟。解放前夕,在秦腔名家何振中的帮助下,王玉琴回到西安,加入了尚友社。
王玉琴入梨园行以后,初习小旦,后来专攻正旦,随着年事阅历的丰富,在老旦行也有很深的造诣。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演出了近百部剧目。开始在集义社,她的第一个师傅是屈振华,开蒙戏是《断桥》、《柜中缘》和《花亭相会》;在明正社,韩启民等给她排演了几本易俗社的戏,如《夺锦楼》、《翰墨缘》和《人月圆》等。
在尚友社演的戏最多,主要由著名导演惠济民和陈尚华给她排戏,主要演出了《血溅雨花台》、《卧薪尝胆》、《铡美案》、《西厢记》、《白沟河》、《慈母泪》、《五典坡》、《庵堂认母》、《金麒麟》、《龙凤呈祥》等传统戏和《三月雨》、《党的女儿》、《金色道路》、《沙家浜》、《杜鹃山》、《于无声处》等现代戏。
在她演出的戏中,尤以小旦戏《白玉楼》、正旦戏《三娘教子》和老旦戏《杨门女将》而闻名。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玉琴就和李爱云、华美丽、傅凤琴等被并称为"尚友社四大名旦"。尤其是她在《三娘教子》中的出色表演,被戏迷和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活三娘"。
王玉琴的唱腔是秦腔传统的"满口腔"的代表。她的声腔满宫满调、沙甜甘洌、高亢刚直、慷慨激越,她擅长于通过大段唱腔、饱满浓烈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表演,来抒发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颇有一种"誓不感人死不休"的艺术感染力。
《三娘教子》是正旦行演员的必演剧目。在秦腔界以王玉琴演出该剧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此折戏中,共有五、六个唱段,一百三十多句唱词,王玉琴在戏中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普通妇女因生活磨难的悲苦之情和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厚谊。
王玉琴在具体处理每一段唱腔时,根据人物的情绪,不同的板路,有强有弱,有刚有柔,有时感情爆发达到极点,有时控制压抑几乎令人窒息。开始一段"慢板"唱腔"王春娥在机房自思自叹",共十八句,主要叙述家中的不幸遭遇,虽然困苦,但对教养孩子成人抱有希望,因而在演唱时感情平稳、行腔舒缓,并不让人感到过分伤感。
第二段唱腔"儿的父镇江把命丧",因孩子顶嘴,惹得三娘生气,十六句唱腔中加入"滚白",感情较前显得激动,特别是最后两句"手执家法将儿打,活活地打死你小畜生",吐字较重,一字一掂,很有分量。
从第三唱段开始,王玉琴演唱时感情色彩逐渐加浓,尽情抒发三娘由于薛乙哥出言不逊引起的思想变化。其中采用了"阴司板"和"喝场"等秦腔特有的唱腔形式,音中带哭,尽情宣泄。
最后一段唱腔达四十多句,主要是"二六板",这段唱腔,一句紧接一句,中间很多拖腔,只有小停顿,最容易唱得平板呆滞,让人感到平淡无味。而王玉琴饱含着丰富炽热的感情,唱出了三娘对儿子的一片慈爱真情,其中四句"娘为儿……"排比句,说尽了母亲受苦的辛酸泪;诉说孩子尿湿在娘怀暖干的几句唱,反复咏叹,十分感人;及至"三九天冻得娘拍啦啦颤"一句,感情奔放,达到高潮。
每演到此,观众无不动容,台下常常泣声一片。
王玉琴在历史剧《杨门女将》中塑造的佘太君舞台形象,可以说是重新开辟了她旦角艺术的一部代表作,也为其他后来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她充分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特别是发挥其感情色彩强烈的大段唱腔,使佘太君这个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有胆有识、德高望重的古代女英雄的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在秦腔舞台。
长期以来,王玉琴除在城里演出外,还经常随团深入农村、工厂、部队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演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特别是谈到她上世纪60年代两次到大庆油田给"铁人"王进喜和石油工人演戏以及上世纪80年代初赴日本演出,为秦腔赢得巨大荣誉时,老人仍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王玉琴老师讲一口纯正的长安土话,不加修饰的语言,没有一点虚伪的态度,不以艺术家自居,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妈妈、老奶奶。王玉琴老师德艺双馨,桃李遍天下。晚年的她喜欢一个人住,不张扬、甘寂寞,不被名利所困扰。
当问到她现在还唱秦腔不唱时,王老师坚决地说:"不唱,一句也不哼哼,不能叫群众乱说咱。"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对广大戏迷负责的精神,这是对秦腔艺术负责的精神。虽然广大戏迷再也无法听到她那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演唱,但心里却为艺术家这种负责的言行而感动。她一辈子尊重艺术,尊重戏迷,决不砸自己的招牌,砸秦腔的招牌,这是对自己心中最神圣的秦腔艺术最高层次的解读,是对"戏比天大"的最高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