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成长也许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
从1915年里程碑式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当年那部电影因为把黑人描述成暴徒而引起了巨大争议;从2006年《断背山》痛失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至今过去了十年,有舆论认为正是在当时,学院绝不可能把最佳影片颁给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而从2014年强调尖锐种族矛盾和冲突的《为奴十二年》到沉静自省的《月光男孩》仅仅过去了三年。
△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 《断背山》(2006) | 《为奴十二年》(2014)
《月光男孩》可不只是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首次遭遇乌龙事件的最佳影片,它已经打破了数项奥斯卡历史纪录:制作预算最少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首部同性恋题材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首部所有角色均是黑人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首部黑人导演自编自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迪·加纳是首位两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女性制作人,上一部是《为奴十二年》、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马赫沙拉·阿里是首位获得奥斯卡表演奖的穆斯林。
可是和铺天盖地而来的赞誉和追捧相比,《月光男孩》却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又一部抨击种族主义的激烈作品,它出奇的含蓄和内敛,没有控诉、没有呐喊、也没有讥讽,它就像一首缓缓吟诵的抒情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个人化的情感描述。
影片用三个章节讲述了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经历,每个章节都以男孩的名字或昵称命名。“小不点儿”(Little)、“喀戎”(Chiron)和“黑人”(Black)分别对应男孩的童年、少年和成年阶段。
“小不点儿”是儿时玩伴们给他取的名字,因为那时的他又瘦又小,整日被人欺负;“喀戎”是母亲给他取的名字,也是他的本名,这个名字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半人马;“黑人”是他最好的朋友凯文给他取的名字,这是个亲切又私密的称呼。
三个名字如同男孩三个不同的身份,贯穿了他人生中混乱又迷茫的几十年。而人生中不同阶段赋予他不同名字的人们,恰恰是那时最无法释怀的羁绊。
因为身材弱小、性格内向,小伙伴们讥笑他是个“Faggot”(对同性恋的蔑称),他甚至都弄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在球场上远远站着试图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踢球,好不容易混进队伍中又很快被挤了出来。这时已经感受到被群体排斥的落寞,唯一向他示好的是凯文。
少年时期他似乎已经接纳了孤独,他那个有严重毒瘾的母亲给了他生命却无法给予他母爱。小时候无意中碰到的毒贩胡安反而承担了他所缺失的父亲角色,尽管胡安只在第一章出现,但似乎在之后的每一章都留下了影子。
希腊神话中的喀戎是海洋女神斐莱拉的儿子,众神之王克罗诺斯幻化成一匹马追求斐莱拉,所以喀戎生下来就是半人半马的怪物,他的母亲憎恶他的模样便抛弃了他。喀戎被养父太阳神阿波罗抚养成人,并学会不少养父的技能:医学、音乐、箭术、打猎等。而阿波罗的情人正是保护幼小儿童和少女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